|||
周六的地质学研究生招生面试让九位评委老师(增加评委,以便追求公平)精疲力尽:从早晨8:30开始一直到下午3点,中间仅5分钟啃面包休息。
虽然面试仅是复试阶段的三项之一(另外二项是外语、专业课),但却是最隆重和耗时的复试,也是让考生们最害怕的复试。
参加面试的学生50人左右,实际招收人数30多人(大约三分之一将被淘汰,非常残酷)。
学生们从早晨8点前就在门口等待,特别是排在后面的考生,一直等到下午两点多,既辛苦又紧张。如果复试不过,无功而返,对考生将是一次炼狱。
几乎年年参加面试,这次感觉最不舒服。就谈一下感受吧:
一、面试万象个人总结:
这次系主任出一高招:每次进来四个人,每人到纸箱子中盲取一块标本,然后依次用英文介绍自己(不多于2分钟时间,满分10分),接着各自介绍手中的标本,说出名称和依据(满分20分);第三项是老师口头出的构造地质和沉积学问题学生任选其一作图并给出解释(30分),最后是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40分)。回答问题是可以指定人回答,也可以抢答,有了比较,高下立分。我重点负责英语问话和标本鉴定提问与判别,当然打分由每个评委自己打。个人感觉如下:
1、排在前面的考生一般成绩较好,似乎回答问题能力也强,后面的就没法问了。
2、不少标本学生都能说出基本名称,但不能问为什么,一问就露馅。原来学院体谅考生,将普通地质学实验室面向考生开放两天,考生事先进行了复习。但这个功夫可不是几天就能补强的,外专业的学生自然一问三不知,地质学专业的同学水平也不高。即使如此,二者之间的差别还是非常显著的。
3、由于近年来地质学专业研究生考试仅一门专业综合,用数学替换掉普通地质学,这就造成考生对地质学基本原理的淡漠。结果是:老师提出的基本问题,竟然多数不知道或答非所问,令面试的评委非常尴尬。
4、考试的指挥棒问题还是地学基础教育问题?非地质学专业的学生考试成绩并不低,但研究生三年他们如何补强地学基础?
二、近年来研究生招生乱象丛生,无奈中如何应对?
1、地质学真的不是容易学的,外专业考生请慎重思考后再报考。如果有就业门路而通过读研换工作可以理解,否则就别浪费时间了。尽管很多外专业考生成绩名列前茅,多数导师还是不愿意要非地学专业的学生的,除非有办法让导师不得不招收。
2、复试真的能二次把关吗?如果初试因泄题而把关不严,复试就能真正严格地把好关,将不合格的考生过滤掉?
3、在目前国人人情关、利益关等潜规则盛行的情况下,每增加一次筛选,可能不是多一道把关,而是多一层腐败,造成更大的招生不公。中国的研究生招生若不下大力气整改,势必造成学界的灾难。
4、学生选择导师既盲目,又实际。据我自己观察,学生的选择顺序是:学校领导、院士博导、普通硕导,其次考虑导师经费是否多、项目是否大等。当然实际上他们入学后学到知识否,老师给补助费是否多则是另一回事了。
5、无论如何,导师都愿意招收最优秀的本专业学生,所以推免生基本上也是被大牛导师捕获(学生抢手,老师就抢招)。当然,若有其他条件,非本专业考生也是可以招收的。某年一名考生家长通过熟人找到我:说若招收他的英语专业女儿读我的研究生,可以带一个海外项目,学生找工作不用我发愁。我认为自己无能力将一个本科英语专业的学生三年内培养成地质学人才(若招进来,就是乱招),于是拒绝。由于没给人家面子,从此我与那位熟人的关系比较尴尬。去年在南京开构造地质学会议期间,一位多年不见的校友对我说:“有位熟人的孩子想报考你的研究生,听说你这方面非常著名,就没敢打扰了...”,看来我在同行中已经臭名昭著了。既然如此,索性趁机向全国同行公开我的做法:
三、我真的没招,只好不招
我也愿意要本专业的推免优秀学生,可人家不报考咱的,咱抢不过;非地学专业学生每年都有很多发信来,先是表扬我一番,说我学问如何了得,然后说决心跟我学本事,但我知道,自己无能让这些考生学成毕业,我又没有其他关系资源保证他们找到工作,实在不敢乱招;既然这样,也就没有招数了。没招时也还有一招,那就是:不招。
我的原则是:宁缺毋滥,非诚勿扰。非地质学专业考生不招,不愿意吃苦出野外的不招,吸烟者不招...。我的唯一能力就是教学生地质学知识与研究方法,如果考生无法在三年内靠自己的地质学专业能力考上博士生或找到工作,就别到我这里浪费时间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8: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