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牧师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红色牧师 学术论述通俗化 严肃话题生活化 复杂问题简单化 海龟理论土鳖化

博文

丹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已有 8043 次阅读 2009-6-15 22:57 |个人分类:知人晓事之处世之道|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丹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川西大地上的散心和收心之旅(5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现代领导科学与艺术研究中心主任陈海春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

(一)

在回康定的路上我遇到了几个“驴友”,后来发生的事情就与“驴友”有关了。出外旅行有几种状态或境界,一是跟团而行,这样的旅行十分简单,只要交了钱,其他的事情都由导游解决,但个人的自由度比较小,且容易成为导游的摇钱树,看似省心,其实费心。二是特立独行,天马行空,独往独来,这样的旅行费心费力,但是自由度极大。三是或提前商定或临时组合,几个人凑在一起,这样的旅行优势互补,费用分摊,十分新潮,但有人的地方一定有矛盾,而矛盾的原因在于接触。后者就是“驴友”称号的由来,就如学术界的概念常有广义和狭义之分,“驴友”也是如此。广义的“驴友”指参加自助游的团伙,狭义的“驴友”指背包客,就是那种背着背包,带着帐篷、睡袋穿越、宿营的户外爱好者。

从理塘回康定的路上,我们临时组合的“驴友”坐一台车,在车上一位学艺术的小姑娘告诉我,她才从丹巴过来,丹巴十分迷人,到了川西不去丹巴十分可惜,临别时她给了我一本“川西旅游攻略”,书上图文并茂。由于直接回武汉恰恰是周末,交辞职信一定要到周一才行,所以我决定从康定不直接到成都而是转道丹巴。丹巴县位于甘孜藏族自治州东部,是甘孜州的东大门, 境内高山对峙,峰峦重叠,峡谷深邃,景色独特。丹巴素有“千碉之国”、“美人谷”之称,是嘉绒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丹巴县城位于大渡河畔的章谷镇,海拔1800。我没有在县城住,直接到离县城不远的甲居藏寨。在丹巴境内,深藏着众多造形美观、风貌古朴的乡土民居。在当地,人们都将其居住的村落称为寨子,这些寨子一般都修建在向阳的坡梁上较为平坦的地方,寨子由几十户甚至上百户人家组成。我们住的地方是在网上挺有名的甲居“三姊妹”藏寨,其实真正的主人是家中的老三,而父母和姐姐都是“股东”和“帮工”。

在甲居藏寨,我遇到了一群张扬的广州游客,这些人让我们看到了有钱人是多么显摆,也让我们看到了嘉绒锅庄的悠悠长调和烤全羊的盛况,没有这些有钱人就没有更多的项目。当然,有两个“驴友”不得不提,一个是来自北京的老张,一个是来自东北的小林。老张是一位退休的中央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据他说退休后经常与朋友一起出去玩,像这次一个人呆在这里,是由于与几个车友组成到西藏的“驴友团”发生了一些矛盾,所以脱团自己一个人开始走。老张看起来少言寡语,但行头特别好,其照相机档次之高,机身加镜头近十万元;其服装之名贵,都是国外品牌的户外运动装,让人叹为观止。小林是一个来自东北的姑娘,也是一位“职业”的玩家,据她说,她去过几次西藏,这次是与“驴友”一道从甘肃过来,前一拨散团后,等待下一拨前往西藏。需要提及的是,小林按照约定将自己拍摄的照片挑了好多张发了给了我,与我的摄影技术相比,她的确够得上专业水平。看到老张和小林生活方式,让我知道了中国还有一批与现实社会不相干的人,他们自由自在地生活,我行我素,当然不在乎是不是“无组织、无纪律”!

在小林的绘声绘色的描述下,一个新的景点吸引了老张,也吸引了我,以至于我决定与他们同行,那就是位于丹巴县边耳乡境内的党岭。党岭雪山系横断山系大雪山脉的北段,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呈南北走向,主峰夏羌拉(藏语意为美女神仙山)海拔5470,周围林立着28座海拔超过5000以上的雪峰,形成群峰簇拥,雪山相连、气势磅礴的壮丽美景。圣洁美丽的美女神仙山,被当地藏民视之为神山,参拜者络绎不绝,是藏区信教群众朝拜的圣地。党岭以其雄奇壮美的雪峰、星罗棋布的海子(湖泊)、天然露天的温泉、苍翠茂密的森林、缓缓流淌的清溪、绿茵似毯的草甸在“驴友”中的知名度颇高。我们三人包了一辆车,车价是600元,平均每人200元,其实距离并不远,只有68公里,但是路非常不好走,而且包车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随时停下来拍照。我们住在党岭村村长的家里,也是一个藏寨,老张和小林是绝对的摄影“发烧友”,他们以拍摄大山和湖泊为主。而我也许是心力憔悴,也许是爱好泡澡,所以没有与他们一起攀爬更高的山,而是一个人去了高山温泉。距党岭村4公里左右,有所谓“1号”、“2号”和“3号”温泉,依次排开。第一个是草坪温泉,温泉呈黄色,当地人已将此温泉神化了,说它是文殊菩萨的化身,我就是在这个温泉泡澡的。往上行,便是“巴玛温泉”,泉水呈白色,相传“巴玛温泉”是观音菩萨的化身,主治多种妇科病,我没必要去。再前行,便是“火药泉”,这是因为硫磺味道较重,当地人称其是金刚菩萨的化身。现在发达地区的温泉都是当地的摇钱树,已经看不到“纯自然状态”的温泉。只有在这里你可以躺着一个没有围墙,没有天花板的池子里,看到远处的雪山,近处的草场,蓝天白云,散养的牦牛,加上泉眼冒着热气泡咕咕作响,蒸气似炊烟袅袅升腾,什么疲劳和烦恼都没有了,那是一个爽呀!

(二)

这组文章写得较苦,前后写了一个多月,苦在将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要揉到一起,无异于将已经愈合的伤疤挑起了再看一遍,痛在眼中,痛在心里,至此这组文章也该结束了。记得当年也是在一次较大变故时,我看了尼克松撰写的专著《角斗场上》,他告诉我们不要成为《圣经》故事里的那位“罗德的妻子”,一位在逃跑中向回看而变成“盐柱”的人。“从不回首过去,永远面向未来”由此是我人生的信条,昨天的事情就是“过去”,明天的事情才是“未来”。课堂上,我在讲述如何应对人生挫折时,曾用“陈氏五法”来描述我自己的做法:“休息:保证足够的睡眠而不崩溃;退让:适度降低自己的抱负水平;读书:闲下来有时间多读一点书;散心:多出去走走别老呆在家里;克制:把握住自己行为伦理底线。”其中第四条是我遇到挫折常用的方法,我是一倒霉就到处走,走完了倒霉也就完了。用孔老夫子的话说,此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政治伦理学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极大,前句话的出处在《论语》,俗称“孔子言行录”。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也就是说,聪明的人喜爱水,有仁德的人喜爱山;聪明的人性格就像水一样活泼,有仁德的人就象山一样安静;聪明的人生活快乐,有仁德的人会长寿。智者是聪明人,聪明人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用水来比拟再贴切不过;仁者是宽厚的人,宽厚的人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用山来比拟再贴切不过。能够用山和水的秉性和特性来描述人的秉性和特性,以山水形容仁者、智者,既形象生动又深刻易懂,不愧是孔老夫子所言。正如朱熹在《论语集注》所说:“没有对仁和智极其深刻的体悟,绝对不能作出这样的形容。”

水是流动的灵魂,山是固定的灵魂,只爱流动的水,或只爱固定的山,都达不到境界,上不了层次,只有二者兼有才是功夫。但真正要做到二者平衡也非易事。古人说:“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相比来说,搞专业的人爱水的多些,搞管理的人爱山的多些。搞专业的人不爱水灵气不够,搞管理的人不爱山良心不够。当年算命的人说我命干上有颗“马星”,属奔波之命。的确,我非常好旅游,游山玩水几乎成为我的生活方式之一。我去过的山大致有:华山、泰山、峨眉山、五台山、九华山、黄山、衡山、普陀山、武当山等,而且有些山是一上、二上、三上。我也去过许多水系大致有: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乌苏里江等。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除了贵州仅路过,其它的都用脚走过。但要说在山和水之间做一个比较,我是更喜欢水。倒不是我现在大腹便便走不动,(当然这也是一个原因,我上大学时体重是53公斤,而现在是88公斤),而是在水里,我的感觉要好得多。我常年在武汉生活,武汉位于有“千湖之省”之称的湖北省,我们的学校也在东湖之滨,爱水是我的多年爱好和习惯。我小时候渡过长江,现在只要我出差,游泳裤一般是必带的,特别是到海边,不下水就如同杀了我一般。我不仅乐大自然中的水,也爱家里的水。我能写这么多文字的博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每天早上在冬天躺着加了“薰衣草”的浴缸里泡着,在夏天让清水冲头。我是讲授领导科学与艺术的教师,要想让那些多年为官之人听我讲为官之道数小时而不“动窝”,没有点激情是不行的,他们精神抖擞的前提是我的精神抖擞。我能在外地讲学时保持“激情”,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一天洗三个澡,早上为了精神、中午为了提神、晚上为了养神。要知道,讲课不是脑力劳动,而是体力劳动,与我当知青时插秧割谷没有太大差别,当年收了工能够洗个澡是何等惬意的事情!

我喜欢水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我坚信水的力量。水是外表最柔弱、最平静的东西,但却是最有力量的东西。“水至柔者至刚”,滴水穿石,最坚硬的东西,都可以被水磨平、被水击穿。水的力量还来自于淡泊,一种看似无力却有力的东西,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天下事从来不急。”水的力量来也自于变化,一种善于依势而变,依形而变的本领。孔夫子说过“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的确,我时常担忧自己的处境,没有这样一种担忧,像我这样一个早期各项条件都不太好的人很难发展到现在的状态。倒是我这家伙还是善于生存的,不仅在知识和技能上时常调整,而且还待人接物上也能与时俱进。好了,结束这组文章的时间到了,未来的生活总是要走下去的。结庐归隐,紫气东来,还是让我“闲时品山,乐时观水”吧!





游记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8949-238416.html

上一篇:雅安:基于遗传,基于环境
下一篇:知人·晓事之学生习作:慈禧
收藏 IP: .*| 热度|

3 魏东平 董为 苗元华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23: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