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田园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fangnk

博文

故事的力量 精选

已有 5563 次阅读 2012-12-8 11:14 |个人分类:读书评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概念, 诺贝尔奖, 社会学家, 情感性

早晨起床,打开电脑看的第一档消息是莫言演讲的视频。一下子被吸引住了。一字不落地看完了莫言领取诺贝尔奖时的演说,一时间沉浸在这个自称小时候相貌丑陋的人所讲述的一个个故事里,感受到生动叙事的巨大魅力。

 

不知从哪一天开始,越来越习惯于研究思维模式,慢慢远离了讲故事的语境,热衷于从繁杂的现象中构建出抽象的理论概念,习惯于透过细碎的现象找到概念间的关系与结构,从而发现具有普遍解释力的陈述,并坚信理论的力量正在于此。比如在研究农民工问题时,看到社会学家构建的诸如“社会融入”、“污名化语境”、“情感性、工具性与社交性”行动等概念时,那种愉快的感受正如莫言所说:“施加影响的人与被影响的人之间是心灵相通的”。但是,与此同时,也与那些富有形状、情感与色彩的形容词和副词们渐行渐远,常常发现在博客里偶尔写错的字,竟然大部分是这些已经很少使用的词语(用情报学的术语来讲,叫“停用词”,多么形象)。越来越习惯于抛弃活色生香的细节与生动情境,直奔抽象原理,显示出离“看透”日趋接近的态势。一开始时,我还认为这种状态是需要“拯救”的,而后来竟然安之若素,乐在其中了。

 

所以当听到莫言的故事时,受到的启发令我吃惊。清晰地感受着他的每一个词语与转承,每一个对细节的描摹,想要表达的道理随着故事铺陈开来。这种美妙的感受勾起了许多回忆。小时候是多么热衷于听故事、看故事和讲故事啊。一直认为父亲虽然没有从事艺术职业,但是具有相当高的艺术天赋。小时候他总是给我讲很多故事,比如“朱元璋火烧庆功楼”,“四书生赶考不认识“文庙”二字”的故事,带给我多少快乐。后来他又讲给我的女儿听,我再次发现那些故事由他讲出来,真的是令人百听不厌。至今我发现我这个理科生脑子里仅存的一些历史知识,竟然都与父亲讲过的历史故事有关。去年去上海和父母一起过年,每天晚饭后陪父亲小酌两杯,他又讲起前几代领导人的故事,生动得让人错觉为他曾经亲身经历过。虽然我知道大部分是父亲听了新闻后想像出来的,但是那种生动感让我真的很愿意相信故事是真的。很诧异父亲已经退休这么久了,不过是在家里照顾孙子,何以知道这么多有趣的事呢。

 

记得小时候有一种小书叫“故事会”,里面有许多又健康又有趣的故事,是我的最爱。看完后我会再讲述给所有能看到的人,也常常讲得周围的人如痴如醉。没人有闲功夫听的时候,我就追着弟弟,非要讲给他听。那些故事充满童趣,清澈得像山泉水一般。故事里有人间的农夫,有天上的神仙,有地狱的小鬼,有动物有植物,但却总有一个善恶美丑的区分。还有一本书忘记了叫什么名字,讲了很多历史上的科学故事,如黄道婆与纺织、张衡与地震仪、李时珍遍尝百草、祖冲之与圆周率等,让我对中国灿烂的文化与科学有了深刻的印象,甚至一度想依图造纸。还有一本书好像是叶永烈写的科学童话,用非常有趣的方式,讲了很多动物与昆虫的故事,比如螳螂吃什么,梅花鹿的角为什么那么漂亮,长颈鹿的脖子那么长会怎么样?而现在,我看看女儿的书柜里,装满了高考复习资料,有趣的书她已经没有时间看了,而网上信息又充斥着各种令人不安的污染。

 

当今的时代,信息太丰富,表达太迅速。人们已经没有耐心去享受细节的铺陈、繁冗的景物描述和意味深长的对白了。快餐式的阅读和了解式的信息输入除了占用时间、将人折磨得腰酸背痛外几乎毫无价值。忽然想起刚上科学网时写过一篇博文,题目是《廉价的知识与昂贵的体》。叙述和故事带给我们宝贵的体验,但曾几何时,在快节奏里冲锋陷阵的人们,已经丢失了享受“真正的文学”的乐趣呢。也许,故事的力量并不亚于理论,甚或更加动人,更加强大呢?历史证明,关于社会生活,文学的普及程度和被大众热爱的程度远远高于任何一种理论。

 

说到这里,我习惯性地,又将莫言生动的演讲里极少的几句抽象句子里的一句话抽了出来:当所有人都哭或装哭的时候,要允许有人不哭。这句话,由于有了莫言所讲的一个小故事的铺垫,意味丰富了许多。这,就是故事的力量。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8036-640476.html

上一篇:第75届ASIS&T年会追记
下一篇:雪中的红玫瑰
收藏 IP: 118.26.61.*| 热度|

48 刘立 陈小润 陈湘明 庄世宇 刘艳红 曹聪 喻海軍 钟炳 刘玉仙 陈龙珠 徐传胜 李伟钢 陈智文 张伟 王伟 刘敏 王春艳 龚鹏飞 鲍得海 赵美娣 王康建 蒋继平 包云岗 王善勇 姜宝玉 许培扬 武夷山 刘晓锋 曹俊 贾伟 杨预展 陈珍珠 卫军英 刘钢 王海辉 曹广福 郑融 翟自洋 李天成 张玉秀 于乐 陆俊茜 肖陆江 韦永梅 韩正彪 傅蕴德 anran123 fans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03: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