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weiyin2009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weiyin2009

博文

谈谈我的父亲李健吾的戏剧翻译

已有 8345 次阅读 2020-3-1 12:27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谈谈我的父亲李健吾的戏剧翻译


    上海译文社出版的《李健吾译文集》精装十四卷终于在国内疫病爆发的初期,在2020年一开年就正式出版面市了。这应该是翻译界的一件大事,遗憾的是全国都被疫病卷入了,可是疫情要求我这个老人宅在家里,给了我安静地读书和思考的机会。

    在百度上查李健吾,会给出这样的头衔:作家,戏剧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法国文学研究专家。他在世的时候,也听到一些这样的头衔,他会冲着我的女儿乐:他们这样称呼我。他是满不在乎的。他不在乎任何名利,不在乎任何职权,他只是干他认准的和喜爱的的工作。今天我就专门谈谈我对他在热爱戏剧,莫里哀全集的翻译和最后他牵头完成的《十七世纪法兰西古典文艺理论》一书的之间相互关系方面自己的一点体会。

    我父亲在13岁的时候就成了没有父亲的孤儿,没有人管束,他一个人在放学之后,就在所住的解梁宾馆附近,在老北京的热闹的天桥这个场所,挤在新开的大世界剧院的门口(不买票)观赏《文明戏》,他喜欢上了胡恨生的男扮女装的哭戏。那个年代,戏子中还没有女演员。1919年9月以后,正好这是五四运动之后,由国外带进来的话剧开始在国内,主要是学校,由学生组织演出。他是学校的活跃分子,读小学五年级,老师一号召,学生就行动,他总是男扮女装,演哭戏,在北京就这样出了名,14岁,小学六年级,熊佛西组织演出他写的话剧《这是谁之罪》,六年级,毕业年啊!他的数理成绩又不好,哪有那么多时间参加排演啊?结果是,没有参加排演,演出时他的哭戏却是最精彩的,让熊佛西对他致谢恩,说是救了他的戏。15岁,陈大悲从上海到北京组织实验戏剧社,他居然就被认可,还成了发起人之一,接着,就又受到封至模的注意,参加他组织的《幽兰女士》的演出,扮演剧里的丫鬟,轰动了北京。就这样,1925年,考入清华学校时,当时学校的戏剧社的社长何一功居然就候在校门口迎接他:可把你盼来了。何一功有病了,就盼着我爸来接班。遗憾的是,第二年,穷困的爸爸因为去了天津向我爷爷的老相识借钱,为了交50元的学费,一宿没睡,大清早站在从天津回北京的火车车厢门口,回到北京就发高烧,得了肺炎,转肺结核,休学一年,在这一年里,他翻译,写作,其中就有话剧剧本。看着他的情况,他的系主任朱自清先生根据他的爱好,劝他转学王文显先生担任系主任的西方文学系。这个转系影响了他一生,就不说教法语的温德老师对他选定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爱上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一事,单说王文显先生这个系主任,是一位戏剧爱好者,本身是一位剧作家,先讲《戏剧理论》,后讲《欧美戏剧史》,最后一年单讲莎士比亚,他自己写剧,但是用的是英文。1929年,我爸的身体基本复原,曾组织由教授们演出了王文显先生写的两部剧,这也是第一次开始了男女同台演出。之后,我爸又把王先生的《委曲求全》翻译成了中文。王先生的戏中的台词充满了俏皮、幽默,以及矫情的议论,但是我爸传神的译笔把这些特色都给保存了下来。这是当年代替我爸出任王文显先生助教5年的张骏祥先生表述的。1935年春,在当年的青年会的一些人的要求下,在协和礼堂,上演了中文版的《委曲求全》,我爸担任导演,还亲自担任剧中的老色鬼张董事,演的夸张,拥抱戏里的王女士,而那一位女演员又机灵地从口袋里掏出唇膏,在张懂事的脸上留下了大大的红唇,观众哄堂大笑。这出戏后来在清华,在上海都再此演出过,我爸还是出任那个可笑的张董事。

    我叙述这些,是想说明他对欧洲戏剧的翻译,不是光在文字上,还有亲生的演出经验,理解舞台语言的需要。这一点最突出的是当年,在上海,由于玲前头的上海剧艺社演出的《爱与死的搏斗》,剧社就要求我爸重译已经有人翻译过的这部罗曼•罗兰的话剧。原文中的法文Jeu中文意思可以是游戏,早先徐培仁的翻译,用的是“角逐”,可是为了演出,还为了显示当时抗日的情绪,于玲要求戏名采用“搏斗”,剧社则专门让我爸翻译这部剧作,因为需要适合演出的需要,所以这部剧的翻译是先演出,几年之后才有翻译文本的出版。他不仅提供剧本,还亲自参加演出。演出极为成功。所以,读我爸的戏剧翻译,和别人的不同,就是他是真正考虑了演员的语言,演出的需要,这是他亲力亲为的舞台经验。

   下面来说说他终生为之奋斗和完成的莫里哀喜剧全部作品。

   1935年,他开始想翻译莫里哀戏剧,因为莫里哀是一位真正的现实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戏剧家,在民间活动的时间很长,直接反映宫廷的腐败,甚至针对当年处于统治地位的天主教,天主教和宫廷贵族对他很不满,但是法国人喜欢看他的戏。他的戏是法国文学中的骄傲,在巴黎的法国喜剧院的门口就有着大大的莫里哀的头像。但是我爸当年有点没有把握,莫里哀是法国十七世纪的人物,用的法语和当下的是有不同的,就像我们读论语,孟子,当然那是文言文和白话文之别,可是法语,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也有了许多变化,这是我的一位法国朋友,一位电器工程师对我表示的惊讶:我们都不容易读莫里哀的作品。其次,莫里哀的戏剧有的是诗剧,受到原来希腊戏剧的影响,有的是散文剧,有的是歌舞剧,要能把他的戏剧传神地翻译过来,还能被中国的舞台演员和观众所接受,必须有许多创造,又不能失去原汁原味,这是一件非常艰难的工作。在他犹豫的时刻,曹禺对他表示了的支持,他们都曾是是王先生的学生,曹禺了解我爸的文字和舞台工夫,说:你行。就这样,他开始了莫里哀喜剧的翻译。默默地,抽出自己忙碌的工作之余的时间,在1949年5月,开明书店出版了他翻译的《莫里哀喜剧集•八种》,其中就有著名的《吝啬鬼》。他在《总序》中写道:“莫里哀在中国始终没有一部比较完全的译本,可惜我这里译了长短十七出他的喜剧杰作,仍然算不得全集。他写了约模(摸)三十来出戏,可以确定是他的有三十一出,另外传到后世的还有一些短诗,但是我仅仅选出十七出戏介绍给我的同代的中国读者。……我分成上下两辑,并不是依照年月的先后,而是依照工具的运用,散文语言的归在一起,诗语言的又归在一起。”

    他深深地被莫里哀的人生,对戏剧事业的忠诚所折服,他在《喜剧八种》这册书的前面还附上了莫里哀的年表。这在当时,在中国是唯一个研究莫里哀的人。1954年,7月,他从上海转到北京,成为附在北京大学的文学所的一员。但是,人刚到北京就接到上海戏剧学院的要求,要他回上海给全国导演研修班讲莫里哀。因为当时来中国的苏联戏剧专家曾表示:你们中国没有人了解莫里哀。欧阳予倩回答,我们有,李健吾。他赶回了上海,讲课的题目是《莫里哀和他的三部喜剧》(见《李健吾文集•文论卷3》),讲课时的神采飞扬,内容的丰富有趣,使人折服。

    进了文学所,他继续莫里哀喜剧的翻译。并且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写过多篇有关莫里哀的评论文,最后,终于,在他离世之前,看到了《莫里哀喜剧全集》第一部的出版,一共是四卷。莫里哀写成的共有三十三部,我爸放弃了五个小剧:一个歌舞剧,两个小型宫廷喜剧,一个是神话剧,再有一个很早年的,不知是不是他写的小剧,也就是说,他完成了莫里哀的二十七部剧作的翻译,可以说是全部。读他的翻译,就像是中国人在舞台上对话,真正的舞台语言,雅和俗,都根据人物表述出来,正宗的北京腔,只是人物名字是原来的法国人。

   第一集的前面是对莫里哀的全面介绍和评价,同时还收录了十七世纪法国作家们对莫里哀的评价,这里,就连上了他的最后一项任务。在外文所,他接受的主编《十七世纪法兰西古典文艺理论》的任务。

   十七世纪的法兰西的作者主要是写戏剧和研究戏剧理论,古典主义这个名词也是十九世纪以后给加上去的,他接受了这项任务,我个人觉得,所里真是选了最合适的人,对欧洲戏剧理论的了解,对坚持古希腊“三一律”和跳出“三一律” 的束缚的争论,就是当时著名作家们研讨戏剧理论的一个重要环节。他还认为法国当年的文艺离不开十五、十六世纪法国作家,离不开法国周边作家的影响,所以,他还收集了一些英国,西班牙,早年法国作家的材料,对他们进行介绍、评价,节译他们的作品,参加翻译的有所里的许多人,包括钱钟书夫妇和其他人;对于十七世纪法国作家,他对所选定的作家一个个地进行介绍,这是所里交付的工作,他担起来了,就要完成,费了老劲儿,几百万字啊!就像在他最后交付给上海译文社时写的序里写的,总算完成了,就像真是舒了一口气的架势。也确实是筋疲力尽了,他在交付稿子后不到半年的时间就离开了人世,这个大部头的外文所的集体作品,没有得以出版,如今,只能是收录了凡是没有明确有原译者落款名字的译文,也许其中有的还是所里其他人的翻译,我们真是抱歉,年代久远了,无法识别,无人求教。不过,肯定的是,起码他都是材料的选定者,译文的校对者。

    这就是他一辈子中的一项大工作:研究和翻译优秀的戏剧作品,在研究和翻译的过程中融合了他自己的舞台经验,能真正满足在中国舞台上演出时的需要。同时,他对法国戏剧理论的深刻了解,和古希腊戏剧的渊源,使他最后完成了外文所交付给他的任务。他工作的涉及面很广,我今天只说一个方面,与戏剧有关。李健吾,作为一个作家,戏剧家,翻译家,文学评论家,法国文学研究专家,他勤奋了一辈子,广泛地阅读,自由的思考,加上他的才分,我作为他的女儿,为他感到骄傲。我们能做的就是把可以到手的材料会齐,在出版社的努力下,献给中国广大的读者,供大家研究。这也是他的学友,他的同乡,原山西大学老校长徐士瑚先生在谈到《对健吾的纪念》时给出的最后的话。我们实现了已经过世的徐叔叔的建议。《李健吾译文集》出版了,汇齐了他的所有的从1925年到1981年的翻译作品。希望疫情过去,大家有机会读到这套由出版社精心编制的译文集。

    我这个跨了大行的人,写这样的文字,会有很多不妥之处,请大家指正。发表这样与疫情无关的文字,也算是给大家放松放松。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80104-1221190.html

上一篇:白雪和热血
下一篇:几首小诗
收藏 IP: 114.243.233.*| 热度|

24 郑永军 杨正瓴 王汉森 吕健 刘立 张晓良 杜芳 史晓雷 赵凤光 陈吉德 王安良 阎影 童调生 唐自华 韩玉芬 刘炜 孙平 姚伟 崔宗杰 孙宝玺 姬扬 苏德辰 陆仲绩 许培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1 22: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