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顿先生,在我看来相对论缺乏严密的逻辑基础与事实证明,为什么会如此盛行呢?”
牛顿:这个问题太复杂了,已经不是单纯的学术是非问题了。
“咋会这样啊,物理理论的正确生,就是用逻辑和事实来证明就可以了,没有那么复杂吧!”
牛顿:在我看来,相对论是没有逻辑基础,又没有事实证明的伪科学!因为它从根本上来讲,既不尊重逻辑,又不尊重事实。通过混淆概念,扰乱正确的逻辑,歪曲理解事实,强词夺理地成了所谓的理论。
“呵呵,牛顿爵士,您太武断了吧,相对论怎么会是伪科学呢?相对论不是能解释宇宙的起源,这个如此重大的问题吗!不要因为爱因斯坦比您老更高明,就否定相对论哈。”
牛顿:你娃真不懂,还是在找事气偶,没事一边呆着。
“嘿嘿,您老真不识逗啊。相对论发明至今100多年了,除了能讲宇宙和时间起源,黑洞的恐怖,暗物质,暗能量的神奇故事外,没有给社会进步和工程技术突破作出贡献,带来希望,却一天到晚地自吹是最伟大的理论发现。我觉得名不符实”
牛顿:用一些无法验证的假想事实,甚至利用宗教,是伪科学掩盖错误本质的惯用伎俩。往往也采用违背事实真相的情感宣传,来扩大影响和势力。关于宇宙,多世界,人类从远古老就有各种传说,一位农民老大爷给孙子讲故事,都可以比它动听。
一个理论的正确性不能从逻辑和因果性,以及事实来科学地确证,拿这些来说事,只能说明伪科学理论已经到了穷途末路,理屈词穷的地步。
“是的,科学理论需要的是科学证明,而不是编故事和情感宣传来吸引信仰者和追星族,建立和巩固自己的学术势力。”
牛顿:对头,相对论巧妙地利用了洛伦兹分析迈克尔莫雷逊实验时,由于失误得出的时间膨胀和空间收缩结论,用运动闪光事件的视觉差效应混淆时间概念与计时活动,引入所谓的同时性的相对性概念,设置逻辑思维陷阱,达到了一叶障目的目的,让人们相信他提出的基本假定是正确的,而且与迈克尔莫雷实验结果,洛伦兹变换是一致的。
“呵呵,现在我们发现洛伦兹的分析存在错误,相对论是在拼凑错误答案”
牛顿:其实要验证洛伦兹变换是否正确,最直接的方法就用爱因斯坦认识时空的运动闪光事件来分析就清楚了。洛伦兹变换的结果是,运动参照系中的时钟是变慢的,并且与相对位置无关,但我们知道考虑到光传播速度的影响,作为一个光学事件,运动闪光相对于观察者有接近,掠过和远离三种情况,观察到的闪光计时有加快和减慢与观察者位置密切相关的两种结果,这个事实是不可否认的。
“是啊,牛顿先生,爱因斯坦要求你只能在闪光掠过时对钟并观察钟慢,这叫做“同时性的相对性”的要求,如果不理解,不接受,您就不懂相对论。”
牛顿:他们也不想想,两只时钟的快慢观察,必须要放到同一地点,并且调零后才能比较吗,这种荒谬逻辑都能唬住物理学精英,真是笑话。
“牛顿爵士,我们不讲这个问题了,您能给我说说,相对论明显是错误的理论,那它为什么在当代还如此盛行呢?”
牛顿:‘没事可做比做不完的事更可怕’,你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
“就是无事生非的意思,是不是?”
牛顿:是的,如果没有事可做,就没有钱赚,你还能生活吗?物理学家没有物理课题研究,就只能等下岗。因此,基础研究的领域越宽广,生存的几率就大。但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是需要时机的,不是扩大研究规模就可以实现的。时机不成熟,没有重大的突破,大量的研究人员由于考核指标的要求,可能会出现大量的垃圾工作,甚至制造伪科学。
“您老讲得很有道理,原来还那么复杂啊!”
牛顿:相对论是远离我们日常生活的,没有给工程技术的突破带来希望,但改变了我们对宇宙的看法。100多年来养活了大量研究者,入门学习相对论时,可以说是没有认真思考就全部接受。当遇到强有力的质疑时,宁愿相信质疑者无知,也不愿意思考相关问题,更不愿意承认错误。因为相对论的发明者已经被吹成‘天才’,神一样的科学家。
你想想,有谁敢质疑和违背神的旨意呢,那不是在找死吗?
“太恐怖了吧!”
牛顿:这还只是一方面原因,关于政治、宗教和国家利益方面的原因,我就不讲了,这个你应该懂的,如果相对论被认定是伪科学,你想会造成多大影响,谁能收拾这个残局!
“真是不敢想象哈”
牛顿:现在你应该知道你质疑相对论的后果了吧!
“是的,武汉大学桂起权教授一再告诫我,不要管相对论的是非问题,不然的话氢原子模型新理论会受严重影响,我现在明显感受到了,并有点担心了。”
牛顿:那你是想放弃了,是不是?
“我是凡人,您们两位神仙的争斗,最后倒霉的一定是我。我能做的是将您老的话,在网上公布出来,好不好!”
牛顿:凡人是难以与神对抗的,你能真实、准确地认识和理解经典理论思想,客观表达相关结果就行了。你现在已经为经典理论做了许多工作,特别是:
指出了‘两朵乌云’是对经典理论的歪曲;
现代物理思想的幼稚及其信仰者的愚昧;
给出了氢原子结构经典理论的正确理解!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5 10: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