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zche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zchen

博文

高校应该对学生实行一定的淘汰率

已有 548 次阅读 2025-3-26 15:59 |个人分类:大学教学|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偶读一篇文章,文章中有一段话:“清华主张通识教育、全人格教育。在淘汰率很高的物理系,朱光亚仍然选了朱自清先生的课,从未缺课;战火纷飞的西南联大时期,邓稼先、杨振宁在跑警报的洞子里切磋诗词歌赋;甚至,体育一直被列为清华学子的必修课,不及格不得毕业……自由的学术空气,为学与为人教化的相得益彰,历经百年,今天的清华依然在时代变迁中保持传统不灭。”(选自“作中流之砥柱——写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之际”,2011-04-22,来源:《光明日报》

再引用一篇文章的一段话:“同学们说他在西南联大是和李政道同一届的高材生,他所在的航空系淘汰率非常高,一个班毕业时只留下8名学生。一些教授为他留校“转行”做管理工作感到非常惋惜等。”(选自“回顾树立共产主义信仰的最初历程”,张孝文,2021-07-02,来源:教育部离退休局”

上面两段话中有两句很刺我眼睛并引发我思考:“淘汰率很高的物理系”“航空系淘汰率非常高,一个班毕业时只留下8名学生。我不知道现今的清华是否还保持“淘汰率很高”或者保持有“一定的淘汰率”。但我估计,现今的清华对学生的淘汰率肯定远远低于上面光明日报那篇文章所提及的淘汰率。

事实上,我在阅读一般高校的各种评估材料时,发现很多专业的淘汰率就是零。例如某校一商科的二级学院的各专业的毕业率都是百分百,学位授予率也是百分百。我也阅读到一些高校对专业进行评价的指标设置,其中有毕业率或学位授予率低于某某数值时,就是认定该专业存在问题,甚至要黄牌警告。还有一些学校,千方百计的防止学生因为学业成绩被淘汰,理由是淘汰一名学生就意味着学校办学收入就少了一笔,或说淘汰一名学生就是给社会增加一份负担。

一个专业数十或近百的学生,经过四年的学习,最终“毕业率百分之百”“学位授予率百分之百”,可能吗?!符合事实吗?!吻合人才成长和筛选的客观规律吗?!高校因为学生学业成绩达不到要求,而让学生肄业或退学,就是给社会增加负担吗?!难道因为一点点学费就一定要勉强把学业不合格的学生也冠上合格标签吗?!

我曾经负责计算机专业的建设,某一年,我们的专业要参加评估。当时我们的毕业率大概是90%左右,而学位授予率只有86%左右。学校职能部门就预先提醒我,这个数据蕴含这该专业建设有问题,人才培养质量有问题。我那时也没有想那么多,反正这是事实,也改不了。当然,后来真正评估时,这个数据也没有遭受专家的质疑和批评,不管他们是否注意到这个数据还是理解这个数据。从我的心底认知上,我认为:高校应该对学生实行一定的淘汰率,它促进了学风建设,也带动了教风建设,也反映了学生成长的客观状态,有一定的淘汰率也折射出高校领导和教师们对国家和人才培养工作具有责任心。

高校对学生实行一定的淘汰率政策,其益处非常之明显。

1.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学校和教师会更加注重教学效果,以确保学生能够达到规定的学业标准。毕竟比较完善的淘汰机制一定也与教师的教学关联的,由此可以推动教学范式革新,促进教师在教学上不断改革创新,形成大面积的有效教学;促进构建精准培养体系,使得个性化的教学得到重视,并课外辅导质量也会提升;也会形成教学质量闭环,激励教师在教学上更加投入。

2.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这种政策有助于减少“混日子”的学生数量,从而优化学习环境。学生为了避免被淘汰,这种学习压力能够转化为学习动力,促使学生更加专注于学业,提高自己的学业成绩和能力表现。只要敢于并科学地明确学业红线,打破“严进宽出”甚至“宽进宽出”的坏风气,就可以强化学生学习的自律性,培育良性竞争生态,也增强学生抗压与自我管理能力。

3.筛选出真正具备学术潜力和能力的学生。高校设置了淘汰机制,能为遴选出更优秀的学生提供支撑,鼓励更多的学生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形成追求先进和卓越的良好文化,也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4.有助于高校更合理地分配教育资源。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学校可以提供更多的学术支持,如奖学金、实验室资源等,这有助于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而对于学业表现不佳的学生,学校则可以提供更多的辅导和帮助,以帮助他们改善学习状况。

5.树立和维护高校声誉。通过保持一定的淘汰率,高校能够维持其高标准的声誉,从而吸引更多的优秀学生报考。这有助于提高学校的整体竞争力,提升其在社会上的认可度。

关于高校对学生实行一定的淘汰制,从领导和上级文件中也是可以找到依据的。2007年8月,时任国务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主任委员陈至立同志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讲话中指出:“以严格的入口和高淘汰率为特征的‘严进严出’措施,是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不少学校和专业的录取率很高,有的专业甚至考生人数少于录取名额数。而且一旦录取,基本没有淘汰,学位完成率接近100%。这种状况,无法保证和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美国博士生的出、入口把关都很严格,竞争也很激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物理系博士生的录取率仅为10%。据美国2005年的一项调查,取得博士学位的学习时间最短的工程学科也要达到6年,人文学科则更是长达10年;10年内累计各类学科博士学位完成率,工程学科类为64%,人文科学仅为47%。]”“为激励研究生刻苦努力,保证学位的高质量和品牌,要逐步建立和完善研究生培养淘汰机制。”(URL: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s7065/200711/t20071108_61117.html)尽管陈至立同志的讲话是针对的研究生培养,但其精神对本科生的培养完全是适用的。

在2021年1月17日的中国教育报上刊登了一篇文章,其中介绍了辽宁省教育厅文件的部分内容,其中一段是:“要严格教学过程管理,增强教学实效,提高课堂上座率、前排率、抬头率。完善学业预警和淘汰机制,推进教考分离,真正让学生忙起来。”(选自辽宁省教育厅印发新年“一号文件”:高校学生考试作弊记入个人诚信档案,2021-01-07,来源:《中国教育报》

谈淘汰率,可以引用美国学者易社强(John Israel,1935年-,西南联大荣誉校友)的一段话:“是世界教育史上一个奇迹”的西南联大,在极端简陋的教育环境和时代动荡中,却能培养出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杨振宁,两弹一星功勋奖获得者赵九章、朱光亚、郭永怀、陈芳允……除了‘人不激不愤’的苦读意识、优良的学术氛围,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西南联大的高淘汰率。据报道,西南联大对学生质量严格把关,要求甚严。录取新生严格按照考试成绩来决定,入学后又有严格的考试制度,以成绩决定升降级,淘汰率比较高。总计在联大受过教育的学生有8000 人左右,而真正读到毕业的本科学生只有2000余人。无机化学家和化学教育家申泮文回忆说:他所在的化学系,1938 年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实有43 人,其中只有9 人通读四年到1942 年毕业,但就在这9 人中,出了2 位院士。其他34 人留级、退学、转系等。”(摘自文献:由西南联大的卓尔不群想到大学高淘汰率的必要性,《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9年.11期

严师出高徒,严厉的人才培养制度是造就英才重要保障。高等教育如果是宽进宽出,英才如何“锤炼”出来;高等教育如果是宽进严出,那“严出”肯定是悬挂在空中而无法落地;高等教育如果是严进宽出,校园里一定会出现不少“混混学生”。高等教育唯有严进严出,才能培养出栋梁之才,大批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才能培养出来。在高校对学生的评价中,不管是谁,只要达不到既定的学业标准和学术水平,无法通过学校的正常且严格的考核和考试,学生就不能毕业,就应当留级或淘汰。当所有高校都形成了这种铁面无私的和严格的管理制度,人才质量肯定能得到大幅的提高。

当然,淘汰率并不是衡量一个大学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但它确实反映了大学对学生学术表现的期望和要求。世界一流大学通常通过保持一定的淘汰率来确保其教育的严谨性和学术水平。笔者在分析了一些世界名校本科生的淘汰率数据后认为,我国的本科院校的淘汰率应该设置在10-15%左右,底线至少应该在5%左右。

考虑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阶段,高校如果要制定淘汰率政策,需要谨慎而全面地考虑多个方面,以确保政策的公正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关键要素包括:

1.明确淘汰率政策的目标。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激励学生,还是为了选拔优秀人才。同时,需要制定明确的学业标准和评价体系,确保评价标准客观、公正、可操作。

2.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淘汰率政策不应仅基于单一的考试成绩或学术成果。高校应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包括课堂表现、实践能力、团队合作等多方面内容,以全面评估学生的学术水平和综合素质。

3.在实施淘汰率政策时,高校应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术支持和辅导,帮助他们提升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这包括开设辅导课程、提供学习资源、建立导师制度等。对于学业表现不佳的学生,应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机会,而不是简单地淘汰他们。

4.应与学生、家长和社会保持密切沟通,及时解释淘汰率政策的目的和实施情况。同时,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政策。

当然,淘汰率政策并非一成不变,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和反馈结果,灵活调整淘汰率的比例、评价标准等,以适应不同时期的教育需求和社会发展。

成功的淘汰机制需配套三大支撑系统:多层次学业预警体系(包含课程级、学期级、学年级预警)、个性化帮扶机制(如学术导师制、朋辈辅导网络)、柔性退出通道(包括专业调整、层次分流、跨校流动等)。这种制度设计本质上是构建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动态平衡,通过压力传导激活个体潜能,借助资源重组提升配置效率,最终形成人才筛选与培养的正向循环。其核心价值在于建立教育质量的过程性控制机制,而非简单的结果性淘汰。当制度设计与学生发展支持体系形成有机配合时,能有效实现精英教育与普惠教育的辩证统一。

高校对学生实行一定的淘汰率,这肯定是利大于弊的。既然也有“弊”,就会受到非议,甚至受到来自各方的压力。“放水”是很容易的事情,但受伤的其实是国家和学生个人。严格要求是不容易的,但对培养出有真学问和真本领的人才却是非常必要的。

关于是否设置淘汰率,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权衡。一方面,一定的淘汰率确实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竞争意识;另一方面,淘汰率的设置可能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因此,高校在设置淘汰率时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确保淘汰率的设定既能够发挥积极作用,又能够避免产生过多的负面效应。

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如果宽进宽出,看似是“爱”,其实是教育之“害”、育人之“害”、强国之“害”。高校要真正培养出一大批接着一大批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行一定淘汰率肯定是有效举措。

 

本短文系学术讨论,期待交流和斧正。

欢迎加微信(wlqzc9883)进行深入讨论,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大学教师之发展)阅读更多原创文章。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625656-1479400.html

上一篇:质疑属性教学的重要性和造成困境的原因浅析
收藏 IP: 218.109.208.*| 热度|

2 史晓雷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IP: 223.72.67.*   鍥炲 | 璧� 璧� +1 [2]璁稿煿鎵�   2025-4-3 09:52
钁f亗閫氳繃鈥滀節姹熻垷璐╅奔绉ц嚦鈥濅竴鍙ワ紝鐢熷姩璁板綍浜嗘竻浠e崡娴斿湴鍖烘笖涓氱粡娴庣殑绻佽崳鏅薄銆傝瘲鍙ヤ笉浠呭叿鏈夋枃瀛︿环鍊硷紝涔熶负鐮旂┒姹熷崡缁忔祹鍙叉彁渚涗簡鐝嶈吹绱犳潗銆傝嫢杩涗竴姝ユ帰绌讹紝鍙粨鍚堛€婃禂婧9姝屻€嬪叾浠栬瘲浣滐紝鎴栨煡闃呮柟蹇椾腑鍏充簬澶箹娴佸煙楸艰嫍璐告槗鐨勮杞姐€傝瘲浣滐細姝ゅ彞閫夎嚜钁f亗鐨勩€婃禂婧9姝屻€嬶紝鍘熻瘲涓猴細

涔濇睙鑸熻穿楸肩Ё鑷筹紝涓変紡鑲╁偓绫充环骞炽€�
鏈€鏄。鍐犱汉绗戞潃锛岀値澶╁叚鏈堥洩娣辨洿銆�

浣滆€咃細钁f亗锛�1807-1892锛夛紝瀛楀勘鐢紝姹熻嫃鎵窞浜猴紝娓呬唬瀹樺憳銆佽瘲浜猴紝鏇句换鎴烽儴灏氫功銆傚叾璇楀鎻忕粯姹熷崡椋庡湡浜烘儏锛岃瑷€璐ㄦ湸锛岃创杩戞皯闂寸敓娲汇€�
鍥炲  锛� 缈婚槄钁f亗銆婅嵒鑺功灞嬭瘲绋裤€嬶紝鏈銆婃禂婧9姝屻€嬶紝杩樻湜璁歌€佸笀鎸囨暀銆�
2025-4-3 11:321 妤硷紙鍥炲妤间富锛� 璧� 璧� +1 | 鍥炲
IP: 223.72.67.*   鍥炲 | 璧� 璧� +1 [1]璁稿煿鎵�   2025-4-3 09:50
璇椾綔锛氭鍙ラ€夎嚜钁f亗鐨勩€婃禂婧9姝屻€嬶紝鍘熻瘲涓猴細

涔濇睙鑸熻穿楸肩Ё鑷筹紝涓変紡鑲╁偓绫充环骞炽€�
鏈€鏄。鍐犱汉绗戞潃锛岀値澶╁叚鏈堥洩娣辨洿銆�

浣滆€咃細钁f亗锛�1807-1892锛夛紝瀛楀勘鐢紝姹熻嫃鎵窞浜猴紝娓呬唬瀹樺憳銆佽瘲浜猴紝鏇句换鎴烽儴灏氫功銆傚叾璇楀鎻忕粯姹熷崡椋庡湡浜烘儏锛岃瑷€璐ㄦ湸锛岃创杩戞皯闂寸敓娲汇€傝瘲浣滐細姝ゅ彞閫夎嚜钁f亗鐨勩€婃禂婧9姝屻€嬶紝鍘熻瘲涓猴細

涔濇睙鑸熻穿楸肩Ё鑷筹紝涓変紡鑲╁偓绫充环骞炽€�
鏈€鏄。鍐犱汉绗戞潃锛岀値澶╁叚鏈堥洩娣辨洿銆�

浣滆€咃細钁f亗锛�1807-1892锛夛紝瀛楀勘鐢紝姹熻嫃鎵窞浜猴紝娓呬唬瀹樺憳銆佽瘲浜猴紝鏇句换鎴烽儴灏氫功銆傚叾璇楀鎻忕粯姹熷崡椋庡湡浜烘儏锛岃瑷€璐ㄦ湸锛岃创杩戞皯闂寸敓娲汇€傝瘲浣滐細姝ゅ彞閫夎嚜钁f亗鐨勩€婃禂婧9姝屻€嬶紝鍘熻瘲涓猴細

涔濇睙鑸熻穿楸肩Ё鑷筹紝涓変紡鑲╁偓绫充环骞炽€�
鏈€鏄。鍐犱汉绗戞潃锛岀値澶╁叚鏈堥洩娣辨洿銆�

浣滆€咃細钁f亗锛�1807-1892锛夛紝瀛楀勘鐢紝姹熻嫃鎵窞浜猴紝娓呬唬瀹樺憳銆佽瘲浜猴紝鏇句换鎴烽儴灏氫功銆傚叾璇楀鎻忕粯姹熷崡椋庡湡浜烘儏锛岃瑷€璐ㄦ湸锛岃创杩戞皯闂寸敓娲汇€傝懀鎭傞€氳繃鈥滀節姹熻垷璐╅奔绉ц嚦鈥濅竴鍙ワ紝鐢熷姩璁板綍浜嗘竻浠e崡娴斿湴鍖烘笖涓氱粡娴庣殑绻佽崳鏅薄銆傝瘲鍙ヤ笉浠呭叿鏈夋枃瀛︿环鍊硷紝涔熶负鐮旂┒姹熷崡缁忔祹鍙叉彁渚涗簡鐝嶈吹绱犳潗銆傝嫢杩涗竴姝ユ帰绌讹紝鍙粨鍚堛€婃禂婧9姝屻€嬪叾浠栬瘲浣滐紝鎴栨煡闃呮柟蹇椾腑鍏充簬澶箹娴佸煙楸艰嫍璐告槗鐨勮杞姐€�

1/1 | 鎬昏:2 | 棣栭〉 | 涓婁竴椤� | 涓嬩竴椤� | 鏈〉 | 璺宠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7 18: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