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关注本人微信公众号,阅读更多本人撰写的工作体会和研究文章。微信公众号名称:大学教师之发展。
毫无疑问,现在大学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不足就是对学生质疑意识的培养,或者说营造批判性思维的环境和氛围严重不足(以下把“批判性思维”统一用“质疑”一词代替),这严重地影响到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们必须承认我们在原始创新方面与发达国家是有差距的。只有承认了这一点,我们才有进步的动力和能出台有力的举措来推动原始创新。我们可以学习一下国家领导人的讲话,看看国家各种文件和教育部各种文件,这些讲话和文件都无数次的把创新人才培养放到非常重要和首要的位置。要求高校要“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和“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之所以明确提出这方面的要求,一方面是国家高质量发展和实现战略目标的需要,一方面也是指出高校现有人才培养的不足和努力方向。
为什么原始创新能力弱?为什么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契合不了国家发展战略,跟不上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从大学教育教学视角看,就是对学生质疑精神的培养和质疑能力的培养不足。没有质疑,何来创新?!没有营造质疑环境、氛围和文化,怎么能培养学生的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当然也就难以培养出大量有原始创新能力的人才。
尽管我们不断启动各种各样的促进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的活动和出台一些推动教学改革和创新的政策,但到大学的课堂里走一走,看一看,课堂教学或者说课程教学,照本宣科依然是主要模式。教学内容严重依赖教科书,教学内容严重局限于教科书,教师的工作就是把教科书上的内容讲清楚并请学生们记住教科书上的内容,学生的学习就是记住教科书上的内容并作为真理。
我并不是否认教科书的重要性,我也认为教科书上的内容大多是“真理”属性,但教学任务并非就是达到让学生记住“真理”的目的,而是要通过分析、质疑、辨识、研讨等环节后,让学生掌握着真理后面的“渔”,并发现现有的真理也有进一步发展空间。我们更希望通过质疑和深入研究,来探索新的真理(包括理论、技术、方法等)。
如果不把质疑学习环境的营造作为大学教学的基本理念和习惯,其危害确实是非常大的。这个结论也是有依据的:
依据例一:硅谷创新力研究机构对全球TOP50高校的跟踪调查显示,过度依赖教科书教学的院校毕业生在颠覆性创新指数上落后34%。在面对非常规问题时,83%的受访者首先寻找"标准解决方案"而非构建新范式。这种现象在工程领域尤为明显,直接导致技术迭代速度降低。
依据例二:哈佛大学教育学院十年跟踪数据显示,接受照本宣科模式学习的学生,其批判性思维的呈现结构性缺失。在证据评估能力方面,仅28%能有效辨别研究方法的效度;在逻辑谬误识别方面很弱,面对复杂论证时,正确识别率不足15%;在新方案构建方面能力较差,在给定问题中平均只能提出1.2种替代解决方案。
依据例三:MIT跨学科项目组实验显示,传统教育背景的学生在解决气候变迁这类综合议题时,方案维度比接受研究性教学学生少67%,且普遍存在受本学科约束,没有发散思维。这说明学生跨学科整合能力的很差。教科书体系制造的认知壁垒,使学生在面对现实世界的复杂系统问题时表现拙劣。
依据例四:神经教育学监测数据显示,被动接受模式持续6个月后,学生多巴胺分泌峰值下降42%,大脑杏仁体对知识探索的应激反应减弱。这直接导致高等教育阶段的学习内驱力断层,表现为课堂参与度下降、深度学习时间缩短等现象,学生的学习动力的持续衰减。
依据例五:当知识以“绝对真理”形式输入时,学生大脑会形成路径依赖型神经连接。神经科学研究表明,长期被动接受固定答案的学习模式会弱化前额叶皮层的批判性思考区域,导致海马体记忆区过度发育。这种神经结构的改变使学生逐渐丧失对信息源的主动鉴别能力,形成“教科书即真理”的认知闭环,认知结构被固化。
原华中科大校长李培根院士在某年度的开学典礼上有个一个著名的关于质疑主题的讲话,他指出:
“质疑是创造的基础,是激励、激活创造性思维、产生求新求异欲望和敢于进行创新活动的源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质疑是科学进步的基础。哥白尼正是质疑托勒密体系,使他成为推翻“地心说”的第一人,也使他真正成为近代科学质疑的第一人。”
“质疑是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基础。法拉第对是否可能由磁产生电的质疑使他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随后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没有对大型计算机功能的质疑,便不会有个人电脑的出现,更不会有划时代的微软和比尔•盖茨。”
“质疑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在改革开放前夕的中国,有人开始质疑真理的标准。随即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逐步产生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共识。那便是中国一直持续到今天的改革开放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准备。可以说,没有质疑就不会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共识;没有质疑就不会有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没有质疑甚至不会有中国近三十多年翻天覆地的变化。同学们,这就是质疑的力量!”
质疑意识如此重要,为什么我们大学教育教学没有质疑的氛围呢?为什么我们校园没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呢?这是非常值得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因为它关系到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涉及到我们实现国家所设定的2035和本世纪中叶的目标。
大学教育教学缺乏质疑意识的原因应该很多。首先是传统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强调尊师重道,这会让学生不敢轻易挑战老师和教科书的权威。在课堂上,如果有学生提出不同观点,就有可能被视为不尊重老师或不合群。
学生缺乏质疑习惯也是重要原因。因为长期应试教育导致他们习惯被动学习,缺乏主动思考的习惯。毕竟在大学之前的教育可能更注重标准答案,导致学生进入大学后已经习惯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质疑的能力。再加上现在学生可能更功利,关注成绩和就业,觉得批判性思维对短期目标没用,所以不愿意参与。另外,数字时代学生注意力分散,深度思考能力下降,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不高。
当然,教师自身在批判性思维训练方面的缺乏也是原因之一。加之教师面临科研压力较大,大学评价体系可能还是以科研为主,教学尤其是培养学生思维方面的成果难以量化,导致教师动力不足,教学上投入时间有限,难以设计需要引导学生质疑的互动式教学。在涉及意识形态的课程中,如果营造质疑氛围,更担心议题敏感,教师可能害怕课堂失控,处于保护自己的目的,教师选择回避讨论,宁可维持填鸭式教学。
质疑属性的教学也一定程度地受学科特点影响。说起来理工科是比较容易展开质疑属性的教学的,但受社会需求影响,鉴于企业更看重技能而非思维能力,导致理工科的教学也偏向实用,教师可能觉得没必要开展质疑模式的教学。而医学等专业有严格标准,质疑可能导致实践风险,所以教师更强调遵循现有规范。此外,言论环境可能让教师对敏感话题持谨慎态度,特别是在人文社科领域,教师对教学上非常精神,注意自我审查和自我约束,这也可能限制了讨论空间。
想在大学教育教学中推进质疑意识,并形成一种氛围和文化,的确不是容易的事情。但我们对这个问题不正视、不想办法解决,那么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就难以实行,至少大批创新性人才的培养目标难以实现。而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又是国家极为重要的战略,所以,在教育教学中逐步推进营造批判性思维的环境,让学生具备质疑意识,这也是高校必须考虑的事情,也是教师必须努力的事情。要清楚,我们的工作涉及到国家的生命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呀。
关于教学中营造质疑氛围,有些事情我们还是可以逐步做起来,不能“偷懒”,更不能为了“保护自己”而实行“防御性教学”。可以做起来也比较容易做起来的事情,例如:淡化科研GDP,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来准备高水平的教学;学校要出台相应的支持政策,消除教师,尤其是人文社科教师的防御性和自我保护意识的教学;学校可以出版内部期刊,支持学术争鸣,允许对经典理论或技术的质疑;对用人单位HR进行培训引导,让他们重视学生具备质疑意识这样的软实力;注重教学相长文化的宣传,使得学生能与教师平等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
还有一些马上就可以实施的方法,例如教师的课程教学中要重视教科书中的知识分析和重构训练,每门课程在教学时,可以考虑预留一定的学时数,教师带领学生对教科书的内容进行反思,分析教科书中的内容是否有存在争议的地方,是否有需要更新的地方,是否有未被验证的假设,是否有尚待解决的问题,是否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是否有更好的替换技术等等。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设置与教科书内容相关的“复杂系统挑战”“未来发展预测”这样的主题,训练学生重构知识范畴的能力。教师也需要准备一些具有矛盾甚至相反的案例来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从你提供的相互矛盾的案例中肯定一个和否定一个并说明其理由。教师也可以拿一些有争议的议题,构建“学术法庭”式的“审判”,来唤起学生们的批判性思维的意识。
一些非常有效的含有质疑特点的教学方法,教师们也要用起来。例如我们熟知的苏格拉底式追问模式,就是一种典型的推动质疑思维的教学方法,如果我们每节课都能进行一两轮苏格拉底式的追问,那么学生的质疑意识很快就能得到建立。当教师询问学生“这个结论的依据是什么?”“反对方可能如何反驳?”“如果前提条件改变会怎样?”“这个理论在现实中的失效案例?”“你能设计实验验证/推翻它吗?”等等,设想学生们的思维就不再是简单的记忆和理解了,而是批判性思维了。
用李培根院士的讲话作为此文的结束语吧。李培根院士的这段话,是对学生的期待,更是对教师如何施教提出的希望。
“同学们,华中科技大学的学子们,请学会质疑。未来的学术泰斗,未来的政界领袖,未来的商界精英,他们共同的、基本的素养之一,那便是质疑。华中科技大学,她快速、持续发展的文化基因,也有质疑!”
欢迎留言,以激发讨论;
欢迎转发,以让更多教师参考、讨论和斧正。
注:欢迎大家购买本人所著《大学教师卓越教学必读》《大学教学常见问题解答600》,购买请联络夏老师:13770697784(微信同号)
欢迎关注本人微信公众号,阅读更多本人从事大学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体会。微信公众号名称:大学教师之发展。微信公众号二维码是: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10 09: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