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fault 这词是多年前开始学一点编程的时候最先遇到的,对其汉译 "默认" 或 ”缺省“,都不满意,前者主语不清(谁默认?),后者对象不明(what is missing?),但没见更好的翻译,也就慢慢习惯了(最近从
白老师文《全面理解奥卡姆剃刀原则》中见到一个词 “标配”,才感觉是更恰当的翻译)。自从接触了这个概念以后,就一直觉得有生活的观察(接地气)和哲学的感悟(形而上)。 标配就是缺省并被人默认的东西,不同的场景标配会不同,错了场景往往闹误会或笑话。
在伦敦,乘公车的人在小站要上车,必须招手司机才停,因为默认是不停站的。因此伦敦公车站之间相距很近,这样给客人节省了时间,但又不至于没有必要地每站必停。同理,客人要下车必须按铃告诉司机,否则下站默认不停。在北京,就不同了,默认是每站必停,车站之间的距离也相对远了。习惯于北京的标配体系的人,初到伦敦,就傻傻地等着,眼看公车一辆一辆过去。伦敦系统对熟人有利,对不熟悉路线的生人不利,很多时候上了公车老怕自己坐过了站。
很多冲突包括文化冲击都是源于标配体系不同造成的。譬如嗓门。
我们家乡的人嗓门都大,谈得越高兴,嗓门越大。标配体系中,不会单单因为嗓门大,而默认为责骂或生气的。可是在世界很多地方,嗓门大被默认为粗鲁、骂人或生气。流浪天涯的人这种感受最深。我一辈子遇到过很多这样的情形,好多次我不由自主嗓门大了,内心充满了兴奋和友好,结果对方突然变脸,说你吼什么?why yelling?天哪,我喜欢你才兴奋啊,反过来怪我吼他(她)。不仅扫兴,也无法辩白,哭笑不得。嗓门大的习惯甚至有几次导致差点动用警察来抓我,就是因为我说话急切,机关枪一样。可在我的家乡,我长大的环境,大家都是如此啊。
轻吻面颊是欧洲不少地方见到女士默认的社交礼貌,在国内就是非礼或流氓了。
研究不同情境的标配体系,以及变换情境而产生的冲突和误解,应该是一个很有价值的工作。入乡随俗的本义,就是去熟悉一个新的标配体系。
标配不仅随地点不同,随时间也有变化。同样一款汽车或手机,去年需要额外付钱升级的东西,今年成了标配,技术进步的红利,为了竞争,很常见。
所谓常识,是预设共同体有同样或类似的标配体系。交流中的未明说的语义缺口,大多是常识标配在填补。这是日常生活随时发生的低碳高效的人际交流,除非遇到默认不一致的时候。
以上算是读白老师最新博文节外生枝的零星感触,这里给各位隆重推荐白老师这篇富有哲理妙趣横生的AI指引性雄文:《全面理解奥卡姆剃刀原则》。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62400-948606.html
上一篇:
【新智元笔记:深度结构分析的逻辑化 】下一篇:
【新智元笔记:反伊莉莎效应,人工智能的新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