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大全》《朝华午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wei999 曾任红小兵,插队修地球,1991年去国离乡,不知行止。

博文

也说说tenure track制度的问题 精选

已有 7791 次阅读 2011-10-29 13:01 |个人分类:镜子大全|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制度, track

也说说tenure track制度的问题
作者: mirror (*)
日期: 10/28/2011 04:27:03

科网推出了一个enure track制度的访谈题目。请了四位嘉宾,科网的人做“主持”。选了这四位嘉宾的理由大约是因为他们有过关于tenure track制度的博文。

从新闻报道的职业水平上看,及时这个关键词是合格了。但是从报道的深度上看,显然距合格还有很大的距离。包括页面上的操作安排,也是不合格。嘉宾们的博文链接,居然是个“死”的。

按国人习惯了的分类看,tenure track制度的问题充其量就是个“二级学科”。其背后应该有个更大的大学制度的话题。近代的大学制度的问题,在中国的近代,尤其是在共和国期间,应该说是个畸形发育的时期。畸形到了除了“去行政化”之类的说辞,就没有什么象样子的学术研究了。

为什么没有像样子的研究呢?首先是这几十年来,没有优秀的人才往文科领域里走。其次文科(包括社会科)的师资、文献也是“缺钙”。这样造成了人文科整个的人才不足,研究能力不足、制度设计能力的不足。最终,反映在科网上的是人才的不足。

网客里有不少是研究科学的。其实也应该有一批人研究大学,研究大学的生态,研究大学在社会里的位置。要搞科研的人谈论研究科学的话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只能是叫做“业余”的了。而这个年头,连奥运都职业化了,“业余”人员谈大学、谈tenure track制度的问题,在镜某看来很是“滑稽”。当然这不是说嘉宾们“滑稽”。嘉宾的“玩票”精神很好,但是一台戏里不能都是“玩票”的来支撑。这就是科网人不专业的一个表现。“蒙面”的意义就在于可以这样批判网站的班子。都明面儿了,有些事情就有些“碍面子”了。

开场白了这些,还没有进入tenure track制度的题目里。tenure track制度是大学建设的一个具体保证。有个比较长的“预备期”,有利于甄别人才、鉴别学科建设的方向。这个问题对理工不是什么很困难的事情,因为有个用钱的标准。过去都以为在钱上很难,如今是“不差钱”了,最终还是要回到如何选人的问题上了。大学的教员至少有一半儿是人文社会科的,这些人的选拔,才是目前这十几年国人大学建设的主要问题。人文、社会科的建设能搞好了,理工这样花钱的科目当然就可以做好了。

这样一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名称本身就有问题了。要包括人文、社会科,当然要叫做“国家学术研究基金”。这个基金,通过国家财政支撑着大学里的学术研究。这些研究支撑着新一代人的教育。大学的根本责任在于此。这也是国家财政必须支撑学术研究的“法理”。花钱、花时间甄别人才,把甄别后的人放进tenure track,作为大学学术的支柱。这是tenure track意义所在。张彦斌讲,对师资,“他们要的是综合能力:科研能力 + 组织能力 + 人际交往能力 + 语言表达能力 + 教学能力”。这个视点可以是对一个人的,也可以有个对于团队的思考。如同组织一个球队一样,不能大家都做中锋,都去进球。

留的人进入了tenure track,走的人走向哪里?这也是个比较现实的问题。近期里,“殖民地大学”的建设很有必要。比如说北清这一档的大学,就需要有十几个“殖民地大学”来分流走的人。“殖民地大学”的名称不好听,实际上世界上很多有名的大学都有过这样的历史渊源。尤其是以在殖民地办的大学为尤。澳大利亚的,印度的,包括美国的。

大学的学科建设不能等到市面儿上流行了才上马。如同买股票一样:被大众看好了的股,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利益了。要做几个“原始股”。比如结构生物学,清华挖施教授是个选择。但是应该说在时间上,那个已经比较晚了。说得难听一些,到了今天结构生物学这种流行的程度,这类研究放到曲阜师范里也同样可以做。实际上,很多研究生很可能就是从曲阜师范考来的。这并不是“歧视”曲阜师范的学生,而是说,研究流行到这个程度,曲阜师范的学生也可以做。就如同计算机似的:个人电脑可以人手一台了时代里,清华和曲阜师范的学生在用word写文章上也就没有什么差别了。差距往往发生在还没有路的时候、还没有流行的时候。这个“潜伏”期往往是十年、二十年的时间。选人的人们对学术建设有没有使命感?这是个很大的问题。这个使命感不是通过思想教育得来的,而是一种“习惯”。因为对于一个人来说,“习惯”才是最难改的东西。用一帮没有学术习惯、学术传统的人来选拔下一代人,当然是困难重重了。挖洋人大学里的tenure track的人,不过是因为国人的大学里不具备选拔能力的一个表现罢了。因此,北清挖来饶施的意义并不是因为科学的意义。所谓“饶毅的科学成就”大约是不能成立的。或者说是“很不好意思”这样说的。但是这并不妨碍饶施二位对北清两校学术制度建设的贡献。这个意义要远大于科学上的意义。但是,他们通过“行政渠道”走学术制度建设的“捷径”本身,却恰恰违背了洋人tenure track制度的传统。这一点,是镜某希望饶施老师们铭记在心的事情。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Tenure track在中国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62400-502321.html

上一篇:“千克原器,要重新定义、更新换代了”的话题
下一篇:优秀人物刘义权事迹的背后
收藏 IP: 99.90.69.*| 热度|

18 赵纪军 陈安 吕喆 李永丹 郑波尽 刘全慧 李学宽 朱志敏 褚昭明 吴飞鹏 吴明火 张彦斌 唐常杰 邹斌 袁贤讯 梁建华 hhuyuan xqhua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1 22: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