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大全》《朝华午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wei999 曾任红小兵,插队修地球,1991年去国离乡,不知行止。

博文

李杨缜:灸药并治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体会

已有 1743 次阅读 2022-8-26 21:20 |个人分类:风雨春秋|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结缔组织自身免疫性疾病,属于中医“痹证”范畴。《内经·痹论》云: “肾痹者, 善胀, 尻以代踵, 脊以代头”。《金匮要略》谓: “诸 (支) 节疼痛,身体元素赢……。” 对本病作了具体描述。其主要症状是,形体消瘦,关节变形,肿胀,但硬,筋肉蜷挛, 不能屈伸,骨质受损。自1987年~1990年我们采用申药,艾灸辨证治疗本病41例,现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文41例中男13例女28例,男妇比例为1:2.15,年龄最小16岁最大65岁,其中20岁以下2例,21岁~30岁7例. 31岁~40岁9例,41岁~50岁13例51~60岁8例.60岁以上2例;职业,工人11例农民16例干部8例,学生2例,其他4例;病程最短半年,最长22年。 

2. 诊断标准

根据中华医学会内科学会痹证学组制定的疗效评定标准及美国风湿协会诊断标准。

3. 治疗方法

1.1灸疗

1.1.1  取穴方法 (1)取手足三里; (2) 阿是穴; (3)脊柱两侧等找仅应点。

1.1.2. 施灸方法重灸。按上述方法选穴, 每次取2~3穴,用灸架(安徽省天长县寿民灸具厂出品) 固定艾条温和灸,1日2次,1次1~1.5小时。

1.1.3  患者可自觉热流循经流动,或有凉气外冒最后热气占主导地位,凉气逐日消失; 但亦有仅局部穴位热感而获效者。亦有灸化痛增,继之疼痛逐渐缓解者。

4、注意事项.灸量以温热感为好,过热易烫伤皮肤,过凉则无效果, 老人及手足变形且生活难以自理者尤应精心护理,协助施灸。

1.2 分型论治

1.2.1 肾虚阳微,寒湿痹阻

症状: 形体消瘦, 腰膝疫软,乏力倦愈,形寒肢冷。关节疼痛喜暖,肿胀重着,晨僵, 甚则关节变形,活动受限,夜尿频多。舌淡苔白,或白腻,脉沉缓或沉滑。

治法: 淤塞除湿,温肾壮阳

方药: 制以草马各10克,细辛5克,桂枝12克,以续断15克,骨碎补15克,苍木10克小杯牛膝备10克,麻黄6克,防风10克,独活10克,徐长卿15克,生长仁30克。 

1.2.2。阳热内盛,热痹经络。 

症状: 形体消瘦,腰膝疫软,咽干口燥,五心烦热,关节红肿热涌,灼热明显,喜凉畏热,晨礓,或见发热恶寒,口千喜欢,大便秘结,小便灼热,舌苔黄,脉滑数,或弦数。或皮膨肤见环形红斑。 

治法: 清热除湿,宣痹通络。

方药: 桂枝12克,知母10克,芍药20克,黄前12克,生地20克,丹皮12克,虎杖20克,寻骨风12克,海桐皮12克。 

1.2.3  寒邪稽留,瘀血阻络。 

症状: 形体消瘦,关节疼痛如针刺,痛有定处,晨僵,关节肿胀,畸形,活动不利,肤色青紫,舌紫有瘀斑,脉沉迟或细涩。 

治法: 温散寒邪,活血化瘀。 

方药: 鸡血藤20克,活血藤20克,赤芍12克,当归12克,姜黄12克,制附子12克,黄芪30克,桂枝12克,白芍20克,载术
10克,甘草10克。

1.2.4  湿浊内停, 经络阻痹。

症状: 关节疫痛,重着,肿胀,畸形,手足疲软,麻木,晨僵,头边晕目眩,大便不实,小便量少,舌苔滑或腻,通经心痛。 

方药: 半夏20克,茯苔15克,积实25克,胆南星20克,姜黄15克,僵蚕15克,山慈茹15克,全蝎10克,鹿衔草30克,白芥
子12克,防风已各12克,徐长卿15克,黄芥30克。 

1.2.5  久病阳虚,病牙留恋 

症状: 形体消瘦,乏力倦怠,面色不华。畏寒肢次序,关节疼痛隐隐或时有加剧,晨起僵硬肿胀不显,变形。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 益气养血、散寒止痛。

方药: 党参20克,白术10克,黄苔30克,当归15克,芍药30克,制附片15克,寻骨风12克,鸡血藤20克,活血藤20克,甘草10克,徐长卿15克,茯苔10克。

1.2.6  阴血亏虚,余邪缠绵

症状: 关节疼痛隐隐、肿胀不显,畸形,屈伸不利挛急,腰膝疫软,五心烦热,午在低热,舌红少苔或有瘀斑,脉沉细数,或细涩。

治法,养阴真精,通络心痛。

方药: 生地30克,山黄间12克,秦艽15克,知母12克,经续断12克,杜仲12克,怀牛膝12克,骨碎补12克,仙灵脾12克。

用法: 上方水煎,1日分早中晚3次湿服,方中半夏、南星,附子等有一定毒性药物均为炮制后使用,不予生用。

药物加减:

寒湿重者,选加以写,草马,附片,干姜,乌硝蛇, 白花蛇,苍术。

热痹甚者,选加寒水石或生不膏入地龙,丹皮,水牛角,生地。热痹初期高热兼表证者,可用大剂生石膏60~100克入连翅
荆芥,姜活,防风透邪外出。

瘀血明显者,先加地蟹虫,刘寄如,蔡术。

浊邪重者,选加蚕砂,苔从,土茯苔,苔术,五加皮。

痰浊重者,或见皮下结节,关节肿大,选用半夏,南星,白芥子,土蟹虫,白花蛇,全蝎等。

疼痛重才加全蝎、蜈蚣研粉吞服,无胡、徐长卿, 以乌、草乌、细辛。

肌肉拘挛疼痛,先加穿山甲,白芍,甘草。

环形红斑者,选加赤芍、丹皮、水牛角。

4. 疗效标准

4.1  临床治愈: 关节疼痛,肿胀,晨僵消失,关节功能基本正常,可恢复工作,血沉及类风湿因子正常,随方1年未复发者。

4.2 显效  关节疼痛,肿胀,晨僵明显好转,关节功能接近正常,或明显改善,可从事部分家务或一般工作。但劳累,受风湿后仍偶有轻微症状,服药后柯通过解,随访年内未见大发作。

4.3  好转   临床症状与体征均有减轻,受风寒湿或劳累后仍有复发,但较治疗前减轻,服药后可缓解,随访1年内未见大
发作。 

4.4  无效 临床症状与体征科学分析有减轻,或无变化。
17毫米/小时,随访1年未复发。

5. 体会

5.1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各家论述颇多。陈氏认为寒冷,潮湿,久病,外伤,产后及家族等因素为本病发病的重在原因[1]; 陶氏则提出内部因子学说。认为性别、年龄、遗传、体质、物质代谢,内分泌因了、神经系统是其发病因素[2]。本组病例,主要外因为寒冷、潮湿、产后、精神刺激、久伤诸因素。气面不足、肝肾亏损, 髓海空虚, 则是其致病的内在病因,而风寒湿邪久恋,痰浊瘀血久滞经脉,经俗气血痹阻所致关节疼痛,肿胀,晨僵,肢节变形,乃是其基病病理转归。 

5.2  回顾既经文献,本病的辨证分型较为丰富,但总不离于正气虚损,邪气冷滥。正虚乃阴阳气血不足, 肝肾亏损; 邪气冷滥,正虚乃阴阳气筹办不足,肝肾亏损; 邪气,冷滥,主要是风寒湿热入侵所致寒湿,湿热,痰浊,瘀血。我们在学习前哲的基础上,结合临证实际,分为六型,即肾虚阳微,寒湿痹阻、提热内盛、热痹经络、寒牙稽留瘀血阳络、湿浊内停,经络阻痹、久病阳虚病牙留恋、阴血亏虚,余邪缠绵。临证亦不机拘泥于六型,而应具证灵活变通为要。 

5.3  手三里属于手阳明经、足三里属于足阳明经,二穴均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强健中焦之功[3],意在培补后天之本,使脾
胃健运气血生化有源,精髓得以真充,乃治本之图。阿是云即以痛以输,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灸疗即能湿经卸寒,亦可清热通经,具有双面调节作用,本病常在脊柱可找到相应反应点,是灸疗的常选穴位。如此三者结合取穴是减轻症状之关健。使用中药亦应具症灵活加减,切不拘泥于一方一法,所谓有是症用是方,只有切实做到辨证论治,方可获较好疗效。

5.4  关于激素的应用。我们不主张使用激素,激素不仅造成患者的依赖性,而且副作用较多,其中最突出的是,使用激素治
疗的病例继后症状在缓解后,下一次发作往往加重,使疾病步步引向深入。这方面的研究有等继续进行,患者在接受本疗法前若己用激素者,即给予递减中撤除,体质亏虚者应从补益气血滋养肝肾以扶正着手,而于邪为辅。邪气充盛,肿胀,疼痛剧烈者,则用大剂于寒除湿,活血辟痰,止痛药物,杀其元烈
之势。当归养血间是治疗本病的一个常用培本方剂,而黄区具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张氏认为黄苔具有宾出的促进病人T细胞功能的作用,明显增强人的免疫功能[4]。王氏认为,黄苔具有改善调整机体免疫抑制状态的作用[5]。故黄苔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增强免疫功能的要药。

 

参考文献

1  上海中医药杂志(7):29:1981
2  江西中医药(4):15;1983
3  中医研究院针灸学简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版1978; 100,143
4  健康报(10)8:1988
5  王浴生,中药药理与应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 984

 

皖南医学报1994年13卷增刊

(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爸爸妈妈医学论文目录】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62400-1352761.html

上一篇:李名杰:足内翻扭伤致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30例
下一篇:李名杰译:全胰切除的临床经验
收藏 IP: 99.151.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21: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