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仅有全球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却生产粮食养育了全球近20%的人口。进入新世纪,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顺应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树立大食物观,不仅“米袋子”守得牢,“菜篮子”拎得稳,更要“奶罐子”装得满,“肉盘子”沉甸甸。然而,从现实情况看,尽管我国口粮供给已经安全,但从食物供给角度看,我国粮食仍然处于总量不足,尤其随着畜牧业快速发展,饲料粮成为影响粮食安全的主因。饲草作为草食家畜生产的物质基础,将在保障我国饲料粮安全中发挥何种作用?
近期,中国农业大学张英俊教授团队完成的题为“Managing forage for grain: Strategies and mechanisms for enhancing forage production to ensure feed grain security” 的综述论文在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农业科学学报》(英文),JIA) 优先在线发表。
“大食物观”的提出,改变了“以粮为纲”的旧观念,同时也突显出我国传统作物生产和畜牧业生产解耦合(种养分离)的困境,随着畜牧业规模化的发展,农田生产的粮食被更多地应用于畜产品生产,导致我国饲料粮安全风险增大,尤其是优质蛋白饲料供给面临着“卡脖子”困境。要将饭碗端稳端牢,必须立足于国内农业生产的有效供给,但我国耕地资源紧张,粮食安全压力大,降低草食家畜的饲料用粮,通过化草为粮,提高草食家畜畜产品生产效率,是解决这一困境的根本措施。
本文以“化草为粮-保障饲料粮安全的饲草策略和机制”为题,分析了我国饲料粮安全风险形成的历史与现实原因,以“人畜分粮”作为突破口,基于我国饲草产业现状和发展潜力,提出了“大食物观”下化解饲料粮安全风险的饲草方案:种草增效,拓展饲草种植空间和种植模式,发挥饲草蛋白和能量供给能力;种草肥田,提高耕地质量、固碳减排,实现藏粮于草;改良草原,提高草地生产力,从草原要食物;以草代粮,提高饲草在家畜日粮中的应用及转化效率,减少饲料粮消耗。
该方案为种养耦合提供了技术路径,在我国饲料粮产需中长期紧平衡的情况下,减法节粮与加法增草需要一起做,才能切实保障我国饲料粮安全。
2022年,我国颁布了第一个专门针对饲草产业发展的规划《“十四五”全国饲草产业发展规划》,为增草增效提供了指南:饲草是草食畜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饲草产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重要着力点;该指南为我国未来一段时间的饲草产业高质量发展确定了目标、内容和发展模式。随着优质饲草的巨大需求和农业绿色发展的紧迫要求,在政策保障和饲草产业技术进步的推动下,饲草产业将在我国粮食安全、生态文明和乡村振兴等重要战略建设上发挥更加积极的重要作用。
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09531192400385X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农业科学学报 (英文)》, JIA)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主管,中国农业科学院与中国农学会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承办。综合性英文学术期刊,月刊。创刊于2002年,现任主编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化兰。JIA主要栏目有作物科学、园艺、植物保护、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农业生态环境、食品科学、农业经济与管理等。刊稿类型有综述、研究论文、简报以及评述等。全部论文在Elsevier-ScienceDirect (SD) 平台OA出版。最新SCI影响因子4.6,位于SCI-JCR农业综合学科Q1区。中国科学院分区农林科学1区。2016年以来先后获得中国科协等部委 “提升计划”“登峰计划”“卓越计划”项目支持。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1: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