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jwj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jwj

博文

中国古代文明中的标准化(二十九):《考工记》

已有 388 次阅读 2025-3-31 15:43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在《庄子·达生》中有一则木匠的故事。讲述的是一个木匠叫做作梓庆,他用木头制作的鐻(ju,古代的乐器两边支撑的架子,形状像猛兽)鬼斧神工,鲁王看完之后大为赞叹,并问他:“你用什么方法做出来的呀?”

梓庆回答:“我只是一名工匠,哪有什么技艺,但是可以说一说,我将要做鐻时,不敢有一点点的分心,要斋戒做到身心合一。斋戒三日,不敢有获得奖赏、官爵俸禄的念头;斋戒五日,不敢想别人对作品的评价是好还是坏;斋戒七日,已经忘掉了自己的存在。这时候完全排除外部的干扰,然后进入山中,观察木头的自然形状,选择符合标准的,然后一个现成的鐻如同就在眼前了,在之后就动手制作,没有这些条件就不去做。也就是用自己最质朴的本性与木头的自然天性相融合,器物能够鬼斧神工的原因就在这里。”

每个人读完这则故事,都会被梓庆的那种纯粹所感动,同时也会被他做事情的严谨,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工匠精神”所震撼。

“工匠”一词最早指的就是手工业者,他们在古代被称为“百工”,是社会成员之一。而“百工”则源自《考工记》。《考工记》中记载:“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这里将“创物”的“百工”称之为“圣人”,使百工之事登上了大雅之堂,历代工匠引以为荣,将它奉若神明。例如《营造法式》多处引见《考工记》,并一再强调“今谨按《周官·考工记》等修立下条”云云。

中国古代有两部最重要的技术著作,一部是《考工记》,另一部是《天工开物》。前者是中国所见年代最早的手工艺专著,给古代技术传统以光彩的开端,后者则是古代技术传统的成功总结。1982年,中国人自己撰写的第一部中国科学技术史专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稿》出版,其中第三章第五节标题为“《考工记》——手工业技术规范的总汇”。

image.png

《考工记》的作者和成书年代俱已不详,并非一时一人之作,经过若干人和若干世代的不断积累,逐渐编纂形成。这本书写于春秋末期战国初期的齐国,一般认为,作为齐国的官书,作者出自稷下学宫的知识分子手中。该书主体内容编纂于春秋末至战国初,部分内容补于战国中晚期。

西汉时,河间献王刘德编著《周官》,缺《冬官·司空》篇,便选择用《考工记》补缺。后刘歆时把《周官》改为《周礼》,于是《考工记》也被称为《周礼·考工记》。

《考工记》共7100余字,记述了木工、金工、皮革、染色、刮磨、陶瓷等六大类共30个工种的内容,分别是: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搏埴(zhí)之工二。分为上下两卷,上卷记述了18个工种,下卷记述了12个工种。

以攻木之工七为例,包括:1、轮人,主要制作马车的车轮和车盖等;2、舆人,主要制作马车的车箱等;3、车人,主要做耒和木牛车等;4、弓人,主要制作弓等;5、庐人,制作殳(shū)、矛、戈、戟等兵器之柄;6、匠人,狭义的“匠人”,负责都邑的测量和营建以及沟洫类水利设施和其他土木建筑;7、梓人,即木工,负责制作编钟的悬架、饮器,以及箭靶等。

image.png

《考工记》是在原始系统思想指导下的杰作,既可以从科学技术的层面切入,也可以从社会文化的层面切入。《考工记》所记载的,虽是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之交的官府手工业生产制度,但已反映出当时的手工业生产有了严密的组织和精细的分工,已形成了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即“工商食官”体制的“百工生产法规”。具体地说,《考工记》在标准化方面的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统一产品部件名称。如“凫氏”节规定:“两栾谓之铣,铣间谓之于,于上谓之鼓,鼓上谓之钲,钲上谓之舞,舞上谓之甬,雨上谓之衡,钟县谓之旋,旋虫谓之干,钟带谓之篆,篆间谓之枚,枚谓之景,于上之搒谓之隧。”意思是:两栾称为铣,铣间的钟唇叫做于,于上受击的地方叫做鼓,鼓上的钟体称为钲,钲上的钟顶叫做舞,舞上的钟柄叫做甬,甬的上端面叫做衡,悬钟的环叫做旋,旋上的钟纽叫做干,钲上的纹饰叫做篆,篆间有钟乳叫做枚,枚又叫做景。于上磨错的部位叫做隧。

制定产品及建筑设计标准与规格。如“桃氏”节规定剑有三种规格:“身长五其茎长,重九锅,谓之上制,上士服之。身长四其茎长,重七锅,谓之中制,中士服之。身长三其茎长,重五锅,谓之下制,下士服之。”意思是:剑身的长度是柄长的五倍,剑重九锊,称为上等剑,供上士佩用。剑身的长度是柄长的四倍,剑重七锊,称为中等剑,供中士佩用。剑身的长度是柄长的三倍,剑重五锊,称为下等剑,供下士佩用。

规定用料标准。如“弓人”节规定:“九和之弓,角与干权,筋三侔,胶三锊,丝三邸,漆三魁。上工以有余,下工以不足。” 意思是:九和的弓,角与弓干相称,用筋三侔,用胶三锊,用丝三邸,用漆三魁,工艺考究的稍多一点,工艺不考究的略少一点。

总结选材方法。如“弓人”节规定:“取六材必以其时,六材既聚,巧者和之。干也者,以为远也;角也者,以为疾也;筋也者,以为深也;胶也者,以为和也;丝也者,以为固也;漆也者,以为受霜露也。” 意思是:采取六种材料都须适时。六种材料都已具备,以精巧的技艺来配合制造。弓干,用以使箭射得远;角,用以使箭行进快速;筋,用以使箭射得深;胶,用来作黏合剂;丝,用来缠固弓身;漆,用来抵御霜露。

规定生产工艺。如“函人”节规定:“凡为甲,必先为容,然后制革。”意思是:凡是制甲,必先度量人的体型,制作模型和模具,然后压制革片。

建立产品检验制度。如“梓人”节规定:“凡试梓饮器,乡衡而实不尽,梓师罪之。” 意思是:凡检验梓人所制的饮器,举爵饮酒,二柱向眉,爵中尚有余沥,梓师就要处罚制器的梓人。这条规定,明确记载了检验饮器的制度,倘然产品不合格,梓人的上司梓师要加罪于梓人及其所辖的工匠。

规定检验方法与标准。如“舆人”节规定:“圜者中规,方者中矩,立者中县,衡者中水。直者如生焉,继者如附焉。”意思是:圆的中规,方的中矩,直立的中悬绳,横放的与水平,直立的好像从地上生出来一样,交相连缀的如枝附干一般。

中国自古以来不乏优秀工匠,从万里长城、都江堰、赵州桥到苏州园林,能工们完成了众多恢宏壮观的工程。从司母戊大方鼎、越王勾践剑、金镂玉衣到圆明园的十二生肖兽首铜像,巧匠们制作了无数精巧绝伦的器物。

但是从汉代独尊儒术开始, 对“文人”、“君子”、“士绅”阶层的推崇,使得“匠人”成了服务者,成了低一等的工种。也因此,缺失了匠人的精神,便缺失了整个文明里对精准与工艺的追求,缺失对意志力和信念的崇尚,对科学和现代的追求也逐渐停滞,“匠”的意义走向了衰败。

2015年,“工匠精神”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工匠精神”这个在中国扎根了五千年的匠人情怀,再次走进大众的视线,再度得到社会的重视。重提“工匠精神”,本质上就是让全社会都认可“工匠”的价值,只有这样,“工匠精神”才有生命力,才能真正使“中国制造”得到质的飞跃。

在本系列文章《中国古代文明中的标准化(二):弓箭》、《中国古代文明中的标准化(四):车轮》、《中国古代文明中的标准化(五):青铜器》、《中国古代文明中的标《中国古代文明中的标准化(十九):建筑》、《中国古代文明中的标准化(二十三):水利》、《中国古代文明中的标准化(二十四):城市》等多处提及《考工记》,可参阅。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602671-1480114.html

上一篇:中国古代文明中的标准化(二十八):《齐民要术》
收藏 IP: 111.204.220.*| 热度|

2 许培扬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IP: 223.72.67.*   回复 | 赞 +1 [1]许培扬   2025-3-31 19:50
这两部著作构成理解中国古代技术文明的双子星座:《考工记》奠定技术规范化的基石,《天工开物》展现技术体系化的高峰,共同书写了前工业时代东方智慧的辉煌篇章。对它们的深入研究,不仅关乎技术史重建,更是解码中华文明创新基因的关键路径。

1/1 | 总计:1 |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 跳转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5 09: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