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jwj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jwj

博文

中国古代文明中的标准化(二十): 印刷 精选

已有 5610 次阅读 2025-2-6 15:14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印刷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是人类近代文明的先导,为知识的广泛传播、交流创造了条件。印刷不仅推动了教育的普及,让越来越多的士人,特别是贫寒的知识分子、普通人都能够读书识字,同时还增加了社会流动和改善人们社会地位的机会。印刷技术从中国传到欧洲后,加速了欧洲社会发展的进程,为文艺复兴的出现提供了条件。

古代印刷术的起源是一个长期积累和逐步完善的过程,涉及手工雕刻技术、文字演变、纸张和墨的应用等多个方面。这一技术的发展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为后世的科技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手工雕刻技术被认为是印刷术的源头之一。在约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晚期,手工雕刻技术已经应用于陶器制作和树皮布印花,这是印刷工艺技术的开端。到了商朝,这种技术还被广泛用于在龟甲、兽骨上雕刻文字,随后逐渐成熟,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包括钟鼎彝器、碑文、玺印、砖瓦等新领域。同时还引发了封泥、盖印、印染、拓印等新技术,这些都是与印刷术相似的转印、复制技术。

 

 image.png

“皇帝之宝”玉印(清朝)

 

文字的诞生、发展和规范也是印刷术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的文字——汉字,源于图画,由原始的图画文字逐渐演变为象形文字。商殷时期出现了甲骨文。随着毛笔的发明和改进,汉字逐渐向简化、工整、规范和易于镌刻的方向发展,为印刷术的普及奠定了基础。

纸张和墨的发明和应用为印刷术提供了必要的原材料。现存最早的纸是西汉文景时期的麻纸,而东汉蔡伦对造纸术的重大改良使其广泛用于书写和印刷。同时,东汉韦诞改良制墨术,为书写和印刷提供了理想的材料。这些物质基础的建立,为印刷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对书籍的需求量大大增加。但是传统的手抄方式迟缓,于是出现了雕版印书。从手抄到雕板印书,是一次飞跃和突破。公元七世纪,在前人早已掌握的印章和拓碑的启发下,唐人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即在尺寸相等的木板或铜板上雕刻成凸出来的反写文字或图画,然后在上面涂墨铺纸,在纸上轻轻一刷,就可印出正写的文图。

唐代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家喻户晓。据说他每年都要用回锋纸印大量的普贤菩萨像,施于四方。由于雕版印刷使书籍的生产又快又好,9世纪时已经普及,人们用这种方法大量刻印佛经、诗集、日历和占卜书等。遗憾的是,因为纸张很难长久保存,唐代的雕版印刷品存世很少。

 image.png

 

青铜雕版(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铜版,用于印刷广告)

image.png

木雕版(清代,《医林改错》)

 

从雕板印刷到活字印刷,则是一次更大的突破和跃进。活字印刷术,是北宋时期毕昇发明的。毕昇是杭州的印刷工人,发明了胶泥刻制,把胶泥做成四方长柱体,一面刻上单字,再用火烧硬,使之成为陶质,一个字为一个印。活字按韵排列存放。活字呈片状,排版前先在铁板上铺以松脂、蜡与纸灰的混合材料,排好一版活字后,将铁板加热,再用一平板压字面,以便将全部活字粘于铁板上,并保证字面平整,以利于印刷。成品坚固适用,印样字迹清楚。印完后,再将活字退放原处,以便下次使用。为了提高效率,可用两块铁板,交替使用。毕升的发明比德国人谷腾堡的活字版要早四百年。

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在其名著《梦溪笔谈》中记载:“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吊,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腊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刷以铁范置铁板上,及密布字印,满铁板为一板,持就火燃之。药稍熔剂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册,未为简易;印数十百千本,则板为神速。”最后一句话特别提到,如果印数少,活字印刷并不简易;但是如果印数多,活字印刷可谓神速。

北宋时期是泥活字,后来元代出现了木活字,明代出现铜活字。

 

image.png

 

古畏兀尔文木活字(元代)

 

清代用铜活字印的书,以雍正六年( 1728年)内府所刊《古今图书集成》为最著名。此书连目录共一万零四十卷,分装五千零二十册,全书达一亿六千万字,为第十一版《大英百科全书》的四倍,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百科全书。

但清代更多的还是用木活字。乾隆朝修《四库全书》时,准备刊印从明代《永乐大典》中辑出的古佚书。因为数量多,遂用木活字排印,并称之为“聚珍版”。当时刻成枣木活字二十五万三千多个,先后印成《武英殿聚珍版丛书》一百三十四种,二千三百多卷。不过印这些书都是以国家的力量为后盾,民间的活字印刷始终流传不广;就整体而言,仍以雕版印刷为主流。直到清末铅字排印技术兴起后,情况才彻底改观。

活字印刷中的字模可以随意组合,用完后还可以重新排列组合,是典型的统一化标准件,成为专用产品(书籍、文章等)的印刷模型。为此,不同的标准化专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活字印刷术进行了研究。

李春田认为,毕昇的活字印刷术是“标准化发展的里程碑”:

这一伟大发明不仅是对人类科学文化的宝贵贡献,而且孕育着现代标准化方法和原理的萌芽。毕昇成功地运用了标准件、互换性、分解组合、重复利用等方法和原则。这些先进思想和伟大发明引起国外的重视并广为流传。英国科学史学家李约瑟说:“在公元3世纪到12世纪之间(中国)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中国的这些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马克思也曾高度评价中国的四大发明是“资产阶级发展的必要前提”。但是,由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严重地束缚着生产力,使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长期未得到发展,中国渐渐落在西方的后面并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翟光珠认为,活字印刷可以提高效率并有助于文化传播:

活字印刷是成功运用标准件、互换性、分解组合、重复利用、提高效率等标准化原则和方法的典范,它对人类科学文化的传播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王忠敏认为,活字印刷出现开辟了标准与计量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自从活字印刷出现,标准才开辟了自己的专有领域,体现了标准化的基本原理,即强调一致、互换和简化。在标准单独推进自己的领域过程中,也实现了一种转化,那就是将原来长期并存的计量器具和量值传递,转化为可以对自己的领域开拓进行技术支持的实用工具。这种转化和应用的关系不仅从那时起一直维系至现在,而且开辟了标准和计量相互支撑,互为应用的新纪元。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602671-1471858.html

上一篇:中国古代文明中的标准化(十八):冶金
下一篇:中国古代文明中的标准化(二十一):道路
收藏 IP: 106.38.59.*| 热度|

9 孙南屏 王涛 王从彦 郑永军 陈蕴真 聂广 木士春 王安良 段含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IP: 180.98.66.*   回复 | 赞 +1 [2]陈蕴真   2025-2-7 07:55
中国是大一统、文字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有实施标准化的动力和条件。
IP: 120.7.85.*   回复 | 赞 +1 [1]xtn   2025-2-6 17:56
印刷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晚期,当时手工雕刻技术已经应用于陶器制作和树皮布印花。到了商朝,这种技术还被广泛用于在龟甲、兽骨上雕刻文字。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逐渐向简化、工整、规范和易于镌刻的方向发展,为印刷术的普及奠定了基础。纸张和墨的发明和应用也为印刷术提供了必要的原材料

1/1 | 总计:2 |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 跳转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11 07: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