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是人类的生活规律。
对于现代人来说,日历已经习以为常,或许有人会误以为日历就像是日月星辰,是自然现象,而全然不知日历是古人的发明创造,也无法想象以前那些没有日历的日子古人是怎么度过的。
不过,对于古代人来说,他们确实不知道日历是生活的必备物品,因为他们的生活节奏缓慢。但是,他们也有困惑,过去有一些事情是需要记住的,而将来的一些事情是需要提前谋划的,于是产生了时间观念。时间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依据,而且也将人类的历史、文明、发展框在其中。然而,时间无形,人类是何时开始形成时间观念并准确计算时间的呢?目前尚无准确的答案。
根据《尚书·尧典》的描述,远古时有人在山上研究头顶这片星空,于是诞生了时间观念:尧帝把制定历法的工作,分别交给羲氏与和氏两家人。羲氏的两兄弟,一个被派往东边的山上,一个被派往南边的山上;和氏的两兄弟,一个被派往西边的山上,一个被派往北边的山上。这四人,在山上观测日月星辰,回来后就一起制定了历法,然后颁布给天下百姓。当然,这只是一个神话或传说,因为远古时期还没有文字,只能通过口口相传,所以中国人对于时间的观念是从神话开始的。
神话或传说虽然虚无缥缈,但却是人类最早对世界认识的投射。神的出现解决了人的无助与欲望,人敬畏神,祈求神,从此不再绝望,又有了生的希望。同时,神的出现还有另外一个意义,即建立并维护宇宙的秩序。当世界从混沌走向秩序,人也就找到了自身在天地中的位置,从而建立起一套足以自洽的秩序。
神话中不仅有科学的线索,同时也有标准化的线索,其中就包括时间和空间这两种自然秩序。通过不断观测,分析总结,找出规律,形成共识,共同遵守,建立起一个历法编制体系。
u 时间秩序的确立是这样的:
两次太阳升起的间隔为“日”。
两次满月的间隔为“月”。
通过太阳的影子的变化分出“四季”:日影最短为夏至;最长为冬至;夏至和冬至的均分点为春分和秋分。
两次夏至或冬至的间隔为“年”。
u 空间秩序的确立是这样的:
太阳升起的方向是“东”,落下的方向是“西”,然后再确定“南”和“北”。
天地之间是一个大空间,山、河、湖、海等是小空间。
时间与空间相互联系,春夏秋冬这四时分别对应着东南西北这四方。
远古时期的历法虽然没有文字的记录,但却牢牢刻在人的脑海中。这不正是应用了标准化的思维,蕴含了标准化的实践吗?
从新石器时代,人类开始逐渐走出洞穴,在长期的果实采集过程中认识到了一些植物的生长习性,并且开始尝试种植能够果腹的粮食。经过不断的经验积累,开始出现了农业革命。大约距今7000年的时候,我国南方长江流域开始种植水稻;距今6000年左右,北方黄河流域开始种植“粟”(去壳即为小米);家养猪、狗、水牛等牲畜。
因为要靠天吃饭,所以最开始农业的发展是在气候温和,雨水丰泽的地域。古代人类经过长期积累的农业劳作经验,逐渐明白庄稼的生长期与一年四季气候轮回之间的关系,总结出了种庄稼的基本规则——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春天,万物复苏,适宜播种;夏天,雨水丰沛,温度适宜,生长旺盛;秋天,秋高气爽,稻谷成熟;冬天,天寒地冻,休养生息。
人类掌握了种植庄稼最基本的技能,同时把长期积累的种植经验总结出来,作为族群劳作的方案和基本规则。这种经验的积累也是漫长且不断试错的过程。错误的规则要被剔除,正确的方案和规则得以保留,不断强化,在得到了族群社会的一致认可之后,最终成为种植庄稼过程中大家共同遵守的规范。
由于农业生产与季节、天象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所以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知识是在农业生产的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又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中国古历采用阴阳合历,即以太阳的运动周期作为年,以月亮圆缺周期作为月,以闰月来协调年和月的关系。
同时,还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又分成24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一年有十二个月,一个月有三十天,五天叫一候,三候叫一气,六候叫一节。一年有七十二候,每个月有一个气和一个节,一年就有十二个气和十二个节,合起来共二十四节气。这种由太阳运动而确立的二十四节气反映了一年四季的变化,与农牧业生产密切相关,因此又叫农历。
农历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朝,约在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之间。在夏朝时期,人们已经开始使用以月亮月相周期为基础的阴历,来记录和安排农业生产、宗教祭祀等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农历逐渐得到了完善和发展,并在中国的历法体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在商周时期,农历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改进,逐渐形成了现今使用的农历体系。
农历的制定,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于自然现象的仔细观察和深刻理解,也体现了标准化的思维。农历中不仅加入了二十四节气,还有重要的农历节日和六十干支周等,二十四节气和重要的农历节日是一年为周期进行循环反复,而六十干支周则以六十年为周期进行循环反复。
图1为笔者办公桌上的台历,公历在上面一行,农历在下面一行,这是我国日历表的一个重要特征。10月份有两个节气,一个是寒露,一个是霜降,10月1日是国庆节,10月11日(农历9月初九)是重阳节,都在日历表上进行了标注。
台历
农历是中国传统历法的结晶,具有深厚的华夏文化渊源,至今仍是我国正式行使的国家历法之一,也为海外华人普遍使用,在传承华夏文化、维系华人世界等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意义。除了应用于农业生产,农历还在防汛抗洪、航海实践、养生保健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
由于农历编算依据是太阳和月球的预报位置,以及一定的日期编排规则,因此日月位置预报精度的差异和日期编排规则的不同都会直接影响农历日期的编排结果。2017年,我国制定并发布了国家标准GB/T33661《农历的编算和颁行》,对农历的编排规则、计算模型和精度要求、农历的表示方法、颁行要求等方面进行规范,保证农历编算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并有效维护农历作为国家历法的统一性和严肃性。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1 20: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