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ichoderma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richoderma

博文

《金刚经》中的人生智慧

已有 1378 次阅读 2024-9-10 18:49 |个人分类:生活感悟|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金刚经》中的人生智慧

(吴劲松,2024年8月10日)

《金刚经》是大乘佛教里非常重要的经典,全称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我们也常称其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后秦鸠摩罗什翻译的版本最为流行。金刚经是一部智慧经,其中的“般若”指的就是“智慧”,它能够帮助众生开启智慧、觉悟人生,属于大乘的精髓。受到同学的影响,最近对佛教经典很感兴趣。现将《金刚经》中最重要的几句话,进行分析和解读。

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这是《金刚经》中最有名、最有思想高度的一句话。传说中,我国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因悟透这一句话,而证得空性,明心见性,成佛作祖。

我们凡俗之人,经常纠结于身边发生的大大小小的各种事。这些事在我们心中不停地萦绕,让我们的心一刻也不得安宁,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烦恼。

“应无所住”,就是说我们的内心就像镜子一样,不要“住”任何事、任何人。因为心中有挂碍,就会有烦恼和妄想;如果内心像镜子,事情结束了,就恢复了宁静。

不要去着相。不要认为我们所看到的就是实实在在的存在。由于我执,心中就有立场,有分别。因此,我们经常因为有“我”在,容易执着而被束缚。而且,我们要深刻理解世界的空性。“一切业障海,皆因妄想生”,一切本为空,看破这世事的无常,就懂得活在当下这一念有多重要。

这个观点非常类似王阳明的心外无物。你眼中的世界,其实是世界在你心中的投影。心中无挂碍,即可做到“心外无物”;同时你的认知和二元判断,会影响你对事物的看法和观点,容易产生执着而被束缚。就像《心经》中所说的“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世人虽有佛性,但却因心中的挂碍和妄想,而失去了真正的自在。

“而生其心”,生的是清净心、慈悲心、平等心、解脱心,也即是“佛心”。人本自具足,人人都可以是开悟者,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随着人的长大,渐渐失去了赤子之心,内心蒙尘。

因此,修行即是修心,在事上修炼,格去心中之物。唯有内心如菩萨般清净、慈悲,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解脱。人是物质和精神的综合体,受五蕴而成。而五蕴分散而灭,成坏无常,本质是空;因此,我们的肉体是不能长生不老的,而真正能天长地久的是我们修的一颗宁静的心。

二、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在佛教看来,“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任何事物因缘和合而生,无缘不聚、无缘不来,这就是“有为法”,即有所作为、造作,有生灭变化,要经历成、住、坏、空的自然规律。与其相对应的便是“无为法”,指的是无生灭变化而寂然常住之物。生活在世俗娑婆世界中的我们当属“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就是说这世上因缘和合而生的事物,没有一个是长久永恒不变的 既短暂又无常,就像梦幻泡影般虚幻不实,如早晨的露水和划破天际的闪电那般短暂,人生也是如此,空幻无常。“应作如是观”,就是我们应该这样看。我们要看破这一点,证得空性,没有执念,才不会有太多的痛苦和遗憾。既然每个人都是世间的一个过客,就要好好经过,努力修行。

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可以身相见如来不?金刚经明确指出,通过祭拜,祷告等方法是不能见如来的。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意思就是说凡是我们用眼睛看得到的事物并不是真实的,都是虚妄的假相,都是因缘而生的诸法,就连我们的身体也是如此,故而佛门里说要“借假修真”。我们若执着于这些假相,认为谁就是谁,甚至说哪尊佛就是谁等等,都是一种执念和着相。但若我们能够远离这些妄想,不执着于事物的表象,而是观照好自己的念头,才是真正的洒脱自在,才是真正的见到如来。

“如来”是什么意思?《金刚经》也作了解释: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如来,即指如如不动的真如本心,远离一切妄想、分别,它是众生都具有的佛性。因此,“见到如来”,就是说看到自己本来清净的佛性,“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四、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须一切法”,佛法就是在修心,道场就是我们的身体,重点在修正我们的念头。佛教里常说“一念一轮回”,就是说我们的一个念头就是一个轮回,因此要活在当下,活在当下这一念。过去的已然在尘埃里、在轮回里,再想也没有用,只会徒增烦恼,折磨自己,让自己困苦不堪。因此,过去事、过去心,不可得。

踏实活在当下。现在事、现在心,随缘即可。在佛教徒看来,任何事都是因缘和合而生。要“因上努力,果上随缘”。种好因,至于结果随顺因缘,不可强求。

未来事、未来心,何须劳心?未来如何,不要担忧,该来的总会来,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要相信,善良努力的人终究不会被命运辜负。

总之,不惧未来,不念过去,活在当下,享受当下,做自己的事。而且做到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保持内心的平静。其实,虽然在做同样的事,开悟前后做事的心境是不一样。开悟后,少了焦躁、少了功利(没有得失的对立),更多的是享受地做事情。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98863-1450570.html

上一篇:人生的意义
收藏 IP: 210.72.88.*| 热度|

2 杨正瓴 王从彦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6: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