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ibiansanju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eibiansanjue

博文

证明中医科学性的几个实验(2)神经冲动原理的证明

已有 1143 次阅读 2024-2-17 12:28 |个人分类:中医|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对现代科学来说,脑科学是最前沿的学科。可人们不知道的是,中国先人早就把脑科学说得清清楚楚,只是现代不理解罢了。

那么现代科学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其实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神经冲动的原理认识错了。本来神经冲动是一种非线性运动,即一种媒介波动,信息的区别仅仅在量上,或者说频率上的不同,而在质上没有任何两样。可现代科学却仅仅根据表象把它归于不变的信使在神经中穿梭,这直接造成了我们对大脑认识上的畸形。

就拿非眼视觉现象来说吧,如果把神经信息当成是不变的信使,那么就造成了感官与后脑功能区的机械对应,即眼对应视觉区,耳朵对应听觉区。但如果我们把神经信息当成是同一种媒介的波动,所有信息都是一样的,只有频率上的不同,这样一来,后脑各个功能区就无法分辨这些信息来自哪里,它只能根据自己特定的频率范围来进行处理。或者说,不管这些信息来自哪里,只要达到了视觉区处理的频率范围,它都会在视觉区进行处理,并产生“看到”的感觉,这样一来,非眼视觉就理解了。

再拿大脑中意识的产生来说吧,如果把神经信息当成是不变的信使,那么大脑中的信息处理机制就无从理解。毕竟,由意识产生的活动都是整体性反应,而后脑各对应区产生的不叫意识,只是条件反射,它只是局部活动。但如果我们把神经信息当成是同一种媒介的波动,就象光一样,那么我们就可以用类似激光的原理来解释意识的产生。

意识最有可能的产生原理是这样的:首先是来自全身的信息经过神经系统传递到大脑,这些信息先到后脑的各个功能区进行处理,产生条件反向,使局部快速反应;之后这些信息通过缘脑向前额区过渡,并在这里进行竞争,优胜劣汰,竞争出一个主导信息,然后由它强迫其它信息和它同步运动,反馈到全身,这就形成了整体步调一致的意识活动。

可哪一个信息能够竞争出来成为统治者主导人此时的意识活动呢?它则取决于整体的能量优先支持谁,或者说血液优先支持哪一个信息的竞争,这就是心主神志的来源。

显然,要正确认识大脑,就必须正确认识神经信息到底是怎样传递的?

在认识神经冲动之前,我们先认识一下生物能量的主要传递方式。水分子非常特殊,它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氢氧之间有一个电子,由于氢氧电量上的巨大差异,使电子基本上被氧所占有,导致整个原子具有一种质子施主的能力,即原子受到外在能量作用,氢氧之间的连接就会断裂,造成一个氢原子失去一个电子从水分子中游离出来,成为自由氢质子这种活化能量,而它又会作用于周围的水分子并把这个水分子中的一个氢原子置换出来,形成新的自由氢质子,以此类推,一种快速传递的能量方式便出现了,它就是依赖自由氢质子在水分子链上的快速递进来传递能量。

当然,生物能量的传递并不是这样简单,因为自然界的水中普遍含有大量无机离子,它们都根据自己的带电性吸引大量水分子在它们周围有序排列,形成一个个秩序的大水包。这些大水包的结构与原子结构类似,其中中心的无机离子相当于原子核,周围的有序水层相当于原子空间,更重要的是,它还有一个和电子类似的基本电量,即一个自由氢质子的电量。一类比就知道, 有序水层也是有能级的,可以通过能级的跃迁产生水分子波。而真实的生物能量就是依赖自由氢质子在水分子链上的快速递进,通过包络在无机离子周围有序水层的周期组织与离散来传递的。

现在的问题来了,我们能否用这个原理来解释神经冲动呢?

我们知道,神经细胞膜上有一些微孔,水分子可以自由穿过,而比它们更小的无机离子如钠钾却无法自由穿过,因为在它们周围都包络着一个较大的有序水层,这使无机离子在细胞膜内外聚集,形成一个外正内负的电压差。如果一直这样稳定存在,神经冲动就无从产生了。幸运的是,这些有序水层是靠氢氧键连接起来的,它最怕自由氢质子的破坏,当组织液中的自由氢质子达到一定数量,它就会破坏氢氧之间的连接,使有序水层迅速散开,无机离子周围的有序水层变小了,它们就穿过细胞膜,产生神经冲动。

显然,我们只要证明了神经冲动的本质是非线性运动,而不是线性运动,就能够帮助我们正确地认识大脑中的秘密。

下面普及一下线性运动和非线性运动。统一的物质有两种运动形式,一种是线性的,即依赖相对不变的实体连续移动来传递能量,比如子弹;一种是非线性的,即依赖连续在空间中某一层次的物质周期性地组织与离散来传递能量,比如各种能量波。

你认为神经冲动到底是线性运动呢?还是非线性运动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91964-1421936.html

上一篇:证明中医科学性的几个实验(1)经络路线的证明
下一篇:证明中医科学性的几个实验(3)一种全新自然力的证明
收藏 IP: 222.247.210.*| 热度|

2 许培扬 农绍庄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15: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