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分子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jps 为高分子科研成果提供发表的园地,传播最新学科前沿动态的平台,打开国内外高分子学术交流的窗口

博文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化所崔冬梅团队研究论文:稀土催化乙烯与极性烯烃共聚合研究

已有 179 次阅读 2024-7-15 10:30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文章重要内容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化所崔冬梅团队考察了对乙烯具有较高催化活性、空间位阻大小不等的4种半夹心和限制几何构型稀土催化剂1~4,对乙烯与1.1倍摩尔量AliBu3保护的5-己烯-1-(M2)的共聚合行为。其中,催化剂1的催化活性最高,但产生的是乙烯均聚物,催化剂2无催化活性,催化剂34的活性较好。此外,系统研究了极性单体10-十一烯-1-(M3)与乙烯共聚合过程,发现增加极性烯烃的投入量、降低乙烯压力和升高聚合温度,都可显著提高极性单体的插入率。通过 NMRGPC  DSC对所得的乙烯-极性烯烃共聚物进行了微观结构、热性能分析。

文章概述

     将一定比例的极性功能基团引入聚烯烃分子链中,可显著改善聚合物的表面性能、印染性、粘接性、黏附力以及与极性物质的相容性等一系列性能。但在通过烯烃与极性单体的配位共聚反应合成功能化聚烯烃时,极性基团易与Lewis酸性的催化剂螯合致其毒化。前期工作中,我们系统研究了稀土催化剂空间位阻与极性杂原子辅助共聚合机制之间的关系,发现只有使用空间位阻比较小的半夹心茂基稀土催化剂时,极性基团与烯烃双键才可同时配位到金属离子上,从而实现极性杂原子辅助共聚合。

     然而,如果将大体积基团保护的极性烯烃与乙烯进行共聚合,稀土催化剂的空间位阻如何影响其共聚合行为,还未可知。基于此,本文使用空间位阻大小不等的一系列稀土催化剂(1),系统研究了不同空间位阻稀土催化剂,催化烷基铝保护的极性α-烯烃与乙烯的共聚合行为;研究了不同链长间隔和不同极性基团的极性烯烃与乙烯的共聚合行为。

     研究表明,催化剂1的催化活性最高,达到1.32×106 g·molSc−1·h−1,但产生的是乙烯均聚物,催化剂2无催化活性,催化剂34的活性分别为0.38×1061.24×10g·molSc−1·h−1,生成了M2插入率分别为0.7 mol%1.8 mol%的共聚物。对不同烷烃链长间隔的极性烯烃单体,催化剂49碳烷烃间隔的10-十一烯-1-(M3)与乙烯共聚合活性最高 (1.19×107 g·molSc−1·h−1)、共聚能力最强(M2 插入率为 4.9 mol%)。通过系列研究发现,较长的间隔碳链有利于提高极性单体的插入率和聚合活性。增加极性烯烃的投入量、降低乙烯压力和升高聚合温度,都可显著提高极性单体的插入率。

     根据以上结果,作者认为尽管使用了烷基铝保护极性烯烃的极性基团,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弱极性基团对共聚合反应的负面效应,但是并不能完全消除其不利影响。因此,还需要探寻更有效的策略,以提高乙烯与极性烯烃的共聚合活性、增强催化剂的共聚能力。

image.png

稀土金属配合物结构式

文章总结

       作者开展了一系列不同空间位阻的稀土配合物(1)催化极性单体与乙烯共聚的研究工作,发现与极性杂原子辅助共聚合中观察到的现象相反,大空间位阻的限制几何构型稀土催化剂,对大体积烷基铝保护的极性烯烃与乙烯的共聚合活性更高,极性烯烃单体插入率也更高。空间位阻较小的半夹心芴基稀土催化剂,虽展现出很高的催化活性,但具有极低的极性单体共聚能力,只产生了乙烯均聚物。此外,研究表明极性烯烃的极性基团与烯烃双键之间的间隔碳链链长,也影响着与乙烯的共聚合行为。因此,还需要探寻更有效的策略,以提高乙烯与极性烯烃的共聚合活性、增强催化剂的共聚能力

image.png

       上述工作以论文形式即将在《高分子学报》2024年印刷出版,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博士生梁旦和姜洋,通讯作者为李世辉研究员崔冬梅研究员

引用本文:

梁旦, 姜洋, 李世辉, 崔冬梅.稀土催化乙烯与极性烯烃共聚合研究.高分子学报,2024,doi:10.11777/j.issn1000-3304.2024.24092Liang, D.; Jiang, Y.; Li, S. H.; Cui, D. M.Copolymerization of ethylene and polar vinyl monomers by rare-earth metal catalysts.Acta Polymerica Sinica,2024,doi:10.11777/j.issn1000-3304.2024.24092

原文链接:

http://www.gfzxb.org/thesisDetails#10.11777/j.issn1000-3304.2024.24092&lang=zh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82600-1442305.html

上一篇:CJPS | 北京大学工学院陈光研究员课题组研究论文:球形聚电解质水凝胶的溶胀特性
下一篇:CJPS | 东华大学何勇教授课题组:以水作为调控剂的一锅法顺次缩合制备交替结构聚酯酰胺
收藏 IP: 222.71.217.*|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6 13: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