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JL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oceanside

博文

[转载]第二十二届中国生态学大会---43个专题分会场介绍

已有 1768 次阅读 2023-7-31 17:54 |个人分类:科技期刊|系统分类:博客资讯|文章来源:转载

来源:The 22th China Conference on Ecology

(执行编辑:王楚怡
(素材搜集:彭京伦)
(素材整理:王新宇)

640 (6).jpg


       中国生态学大会是中国生态学学会的旗舰会议,由中国生态学学会主办,地方高校院所等承办,至今已成功举办二十一届。第二十二届中国生态学大会初步定于2023年1027—30在北京举办,大会主题为生态系统多样性与可持续性。欢迎国内外生态学以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踊跃投稿参加此次会议。 会议包括:大会特邀报告、分会专题报告、学术墙报等。会议同时举办与生态学相关的科研仪器、设备、软件、文献出版和生态产品展示活动。


640 (7).jpg



01.面向农业强国建设的农业生态与生态农业

召集人:章家恩

联系人:王   冲

(wangchong@cau.edu.cn)

分会场简介: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面向我国建设农业强国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需求,如何发挥在农业生态学理论和生态农业实践两方面的学科优势,与时俱进,展现担当作为,作出应有贡献。需要开展深入研究探讨,并形成共识。本分会场以“面向农业强国建设的农业生态与生态农业”为主题,探讨农业生态学对农业强国建设的科技支撑与生态赋能作用。内容将涵盖农业生物多样性利用、生态农业技术与模式、固碳减排与低碳农业、生态农田建设、生态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生态化、农业文化遗产与乡村振兴等方面内容,广泛交流和探讨我国近年来在农业生态学方面的新动态、新进展、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旨在更好地推动我国农业生态学理论与实践的高水平创新发展。


02.生态理论与方法进展

召集人:王瑞武、储诚进

联系人:王瑞武

(wangrw@nwpu.edu.cn)

分会场介绍:

        本分会场旨在展示国内外当前最新的生态学研究的方法与理论进展。


03.野生动物疫病与生态防控

召集人:周旭明

联系人:李   萌

(limeng@ioz.ac.cn)

分会场简介:

        本世纪以来全球多次爆发重大传染病,例如新冠肺炎(SARS-CoV-2)、中东呼吸系统综合征(MERS)、埃博拉(Ebola)等,给人类健康、社会经济以及生物安全造成了严重危害。许多全球大流行疾病的病原可能主要来自野生动物,其携带的病毒、细菌、寄生虫等微生物病原体,可能向人类直接或间接溢出至人类社会,影响人类社会公共卫生健康与经济发展,关系着国家生物安全和国防安全,同时对生态保护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我国野生动物疫病的研究总体上处于快速发展期。本分会旨在交流野生动物疫病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探讨国际前沿科学问题,推动科学方向的青年人才培养,促进合作,提升研究水平。分会场包含以下三个方面内容:
         1. 野生动物疫病的跨种传播机制
         2. 野生动物疫病与动物保护
         3. 气候变化与动物疫病生态防控


04.化学生态学与可持续发展

召集人:娄永根

联系人:周国

(gxzhou@zafu.edu.cn)

分会场简介:

        本分会场旨在分享化学生态学领域基础理论、应用技术等方面的最近进展,探讨化学生态学与绿色生态环境保护、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05.景观生态学前沿与挑战

召集人:彭   建、陈利顶、孙然好

联系人:谢苗苗

(xiemiaomiao@cugb.edu.cn)

分会场简介:

       景观生态学关注自然和人类活动对地表景观的影响,以及格局、过程、功能和服务之间的相互关系。景观生态学从其诞生到现在,在许多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从理论方法到实际应用得到了广泛关注。但是,在新时期科技发展和国家需求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凝练景观生态学的核心内涵、学科定位、关键技术、应用场景等,仍然需要深入的、持续的探索。本会场拟组织国内景观生态学领域比较活跃的学者,通过不同思辨角度和应用案例,阐述景观生态学发展的经典范式、主要问题、面临挑战、未来趋势、解决途径等,从而有助于进一步强化景观生态学的学科优势、推动解决国家重大科技需求。


06.种群生态学与全球变化

召集人:曾   波

联系人:苏晓磊

(sxlsxl@swu.edu.cn)

分会场简介:

        近年来,全球变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演变,这为种群生态学研究带来了巨大挑战和机遇。本分会场将为种群生态学和生态学其他领域同仁提供交流合作的平台,探讨在愈演愈烈的全球变化背景下,如何开展更有价值的种群生态学研究。


07.同一健康与城乡生态可持续性

召集人:周传斌

联系人:丁   宁

(ningding@rcees.ac.cn)

分会场简介:

        本分会场主题为“同一健康(One Health)与城乡生态可持续性”,立足人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关系,开展生态健康交叉学科的学术交流,将聚焦于人与动物间传染病和地球化学性疾病的生态学问题;人类活动、全球变化与人类健康关系问题;人类种群与生存环境关系和人类行为与精神生活问题;城乡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健康效应问题等议题开展学术交流。


08.生态工程学理论与技术应用进展

召集人:刘金铜 、黄锦楼

联系人:刘金铜

(jtliu@sjziam.ac.cn)

分会场简介:

        本分会场将对生态工程学各分支学科最近几年的发展现状进行梳理和分析,总结研究热点与重要进展,比较国内外学科发展状况,预测未来5年的发展趋势,提出该分支学科我国的发展策略。


09.民族地区生命共同体建设理论与实践

召集人:冯金朝

联系人:石莎(shisha@muc.edu.cn)

10.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

召集人:张重义

联系人:刘大会(364731480@qq.com)

分会场简介:

       中药资源生态学是研究药用动、植物的生长发育、分布、产量和质量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以现代生态学的理论方法为基础,融合中医药理论对药用动、植物的认识,用生态学的思想解决中药资源研究及生产中特有的生态学问题。本分会场将组织汇聚来自全国各地的中药资源生态领域院士和权威专家学者,围绕中药资源生态学研究中的生态系统多样性与可持续性热点问题建言献策,积极推动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11.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

召集人:钟林生

联系人:王灵恩

(wangle@igsnrr.ac.cn)

分会场简介:

        生态旅游是在充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前提下的旅游。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旅游的本质要求,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最生动诠释,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新时代可持续发展任务对旅游生态学科建设和研究提出了新要求,在此背景下,本分会场以生态旅游和可持续发展为主题,总结旅游生态学科发展历程,讨论未来学科发展方向和可持续发展科技支撑,具有积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12.淡水生态系统保护与可持续性

召集人:吴庆龙、韩博平、曹垒

联系人:张修峰

(wetlandxfz@163.com)

分会场简介:

        淡水生态系统,包括河流、湖泊(水库)、湿地、池塘以及地下水等,具有强大的生态服务功能,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但淡水生态系统对外界环境变化敏感。随着社会经济的增长、人类活动的增强和全球气候变暖等导致淡水生态系统污染、淡水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退化等各类淡水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威胁到生态系统健康与可持续发展。保护淡水生态系统健康,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实现淡水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是淡水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本分会场将聚焦淡水生态系统保护的理论和实践,探讨实现淡水生态系统可持续的方法,邀请国内一线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到会交流,内容涉及湖泊、河流、水库和湿地等主要淡水生态系统类型及其保护措施。


13.全球变化与生物入侵

召集人:冯玉龙

联系人:冯玉龙

(fyl@syau.edu.cn,yl_feng@tom.com)

分会场简介:

        全球变化和外来生物入侵正在改变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结构和功能,严重威胁全球生物多样性安全,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重大环境与经济问题,受到国际组织、各国政府及科学界的广泛关注。生物入侵既是全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球变化的重要驱动因子,同时也受大气组分变化、温度变化、氮沉降、降雨带北移、生境破碎及土地利用变化等其它全球变化因素的影响。本分会场将展示全球变化与生物入侵研究的最新成果和进展,加强入侵生物学相关领域科研人员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生物入侵学科发展,促进研究成果转化应用。


14.区域生态复杂性:评估与管理

召集人:吕一河、卫  伟

联系人:卫   伟

(weiwei@rcees.ac.cn)

15.生态气象灾害与生态系统可持续性

召集人:周广胜

联系人:周   莉

(zhouli@cma.gov.cn)

分会场简介:

        光、温、水等气象条件是影响生态系统多样性与可持续性的最活跃、最直接的环境因子,特别是当前气候变暖背景下干旱、暴雨洪涝、高温、台风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已经严重威胁到森林、草地、湿地、农田等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地处地球环境变化速率最大的季风气候区,气象灾害频发,迫切需要研究生态气象灾害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以为美丽中国建设、生态红线保护和气候变化科学应对提供决策依据。本分会场旨在交流国内同行在生态气象灾害的监测、评估、预警、风险,及其与生态系统可持续性关系的最新研究成果,探讨气象与生态系统管理研究的前沿科学问题。


16.高寒生态与人类适应

召集人:梁尔源、孙建、方江平

联系人:王金牛、李江荣

(wangjn@cib.ac.cn,ljrong06@xza.edu.cn)

分会场简介:

        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会议强调“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同时,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致力守护好高原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明确高寒生态与高原文明及区域可持续发展之间的有机关联至关重要。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日益频繁的背景下,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及资源开发利用增强,以青藏高原为主体的“泛第三极”高寒生态系统受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并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严重阻碍了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相关愿景。因此,准确评估高寒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与作用机制,并突出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及其适应性管理策略是建设青藏文明高地所亟待解决的关键所在。本分会场旨在交流国内同行在高寒生态与高原文明方面所产生的最新研究成果,探讨国际上高寒生态研究的前沿科学问题,为培养高寒生态领域的青年人才提供交流平台。拟包括以下报告主题:高寒生态系统格局与过程、高寒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高寒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适应、高寒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与文明高地建设等。


17.生态学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

召集人:吕永龙

联系人:贺桂珍

(gzhe@rcees.ac.cn)

分会场简介: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自2015年提出以来已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下的全球共识和全世界携手并进的战略目标。生态学不仅关注自然—社会—经济系统局部的自然属性,同时或更加关注社会经济属性,以把握人与自然的复杂关系,寻找全球持续发展的途径。本分会场将采用专题报告暨开放讨论的形式,围绕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从海洋可持续发展,草原可持续管理技术和政策、农业低碳转型、循环农业模式及其农业碳减排机制、可持续发展实践案例等议题进行交流探讨,以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在国家和地方层面的落实。


18.生态系统核算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召集人:陈   尚、郑  华

联系人:陈   尚、郑  华

(schen@fio.org.cn,zhenghua@rcees.ac.cn)

分会场简介:

        2021年中央印发了《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提出开展碳汇等生态产品的调查、监测、统计、核算、转化、交易等探索和试点工作。本分会场将围绕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生态产品、碳汇的调查、统计、核算、市场机制、管理等科学技术和政策议题,进行交流探讨,分享案例,促进生态系统服务学科发展和碳汇交易发展。


19.城市生态系统修复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召集人:李   锋

联系人:王   震

(wangzhen@bjfu.edu.cn)

分会场简介:

        城市空间生态修复是指遵循生态系统演替规律和内在机理,基于自然地理格局,适应气候变化趋势,依据国土空间规划,对生态功能退化、生态系统受损、空间格局失衡、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的生态、农业、城镇空间,统筹和科学开展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的活动,是维护国家与区域生态安全、提升城市生态品质的重要举措。生态产品源于自然生态系统,其数量、质量与生态系统提供的供给、调节、文化服务等能力息息相关。2021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正式印发,成为我国首个将“两山”理念落实到制度安排和实践操作层面的纲领性文件。综上所述,亟须开展整体性、系统性生态修复,并关注修复后产生的生态产品及其价值实现问题。生态修复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前提与基础,本分会将围绕城市生态修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及其两者之间相互促进关系进行研讨与交流,深入探讨生态修复、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产品价值之间的协同机制与有效实践途径,对于促进城市生态学科的发展,实现区域协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碳中和背景下的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

召集人:刘世荣、史作民

联系人:王   晖

(wanghui@caf.ac.cn)

分会场简介:

        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生态保护修复对生态系统固碳增汇意义重大。本分会场将组织邀请相关领域的国内知名专家及一线科学技术人员、政策制定和管理人员等,围绕以森林为主体的陆地生态系统修复与重建过程中生态修复的固碳增汇机理、过程机制,生态修复的技术与方法,修复模式和成效评估,碳汇计量与监测等方面进行研讨交流,以推动我国在本领域的研究工作,为实现 “双碳”目标提供科学参考。


21.复合生态系统模拟、评估与管理

召集人:陈   彬

联系人:王赛鸽

(wsgbnu@163.com)

分会场简介:

        复合生态系统是由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和自然条件共同组合而成的生态功能统一体。这种生态系统既能增强其稳定性和恢复力,也能为人类提供多种生态服务。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的持续增加,生态系统正在受到威胁,因此需要考虑不同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和反馈,预测和模拟生态系统的现状和演变,并对生态系统的健康程度、可持续性等方面进行评估和分析,尤其是关注生态系统健康程度、生态系统服务潜力、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等方面,并且采用智慧化的手段进行管理。这些分析研究成果已成为制定环境政策、进行生态修复、资源利用、自然保护以及实现"双碳"目标等方面政策制定的重要问题。本分会场旨在为复合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和管理应用搭建交流平台,展示最新研究进展和各地的建设经验和成果,研讨关键科学问题和突出的现实问题,并提出研究方向和创新解决方案。


22.环境污染的健康风险与生态修复

召集人:周启星、张  颖

联系人:胡献刚、安  婧

(huxiangang@nankai.edu.cn,wrst-esc@iae.ac.cn)

分会场简介:

        环境污染危及全球,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存,受到科学界的广泛关注。本分会场将召集生态健康与生态修复领域研究学者,针对环境科学与污染生态学交叉的前沿科学问题,以土壤、水体、大气、生物、固废等为研究对象,重点研讨典型环境污染物在不同环境介质中的生态效应和健康风险,以及基于生态健康风险提出的生态修复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的进展与应用等,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23.全球变化下森林生态系统:响应、适应

与恢复

召集人:鲁显楷、刘占锋、刘菊秀、王法明

联系人:鲁显楷

(luxiankai@scbg.ac.cn)

分会场简介:

        全球变化背景下,本分会场将面向国家碳中和战略,拟聚焦森林生态系统的响应、适应与恢复,旨在揭示森林响应全球变化的格局、动态和机理,从而为生态系统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基础,进而研发相关技术,服务于“双碳”目标、“美丽中国”建设等国家需求。


24.草原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

召集人:庾   强、董世魁

联系人:柯玉广

(kygcaas@163.com)

分会场介绍:

       草原生态系统是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和经济价值。然而,随着全球变化的不断加剧,草原生态系统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和环境问题。为了更好地了解草原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和适应能力,本次分会场将包括但不限于放牧、氮沉降、干旱等因素对草原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稳定性的影响以及草原生态系统的生态适应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本次分会场旨在为草原生态系统相关领域的学者和研究人员提供一个交流和探讨的平台,总结过去我国生态学家在相关研究领域的重要进展,凝练提出未来该领域发展的方向和需要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促进学科发展和进步。


25.森林土壤生态过程与生态系统功能

召集人:栾军伟、朱彪、孙建新

联系人:王一

(Wangyi@icbr.ac.cn)

分会场简介: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森林土壤不仅贮存了大量有机碳库,其碳汇能力的有效发挥有助于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此外,森林土壤生态过程的及其物质循环还直接影响着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发展。长期以来,由于地下过程的复杂性和野外观测的困难,森林土壤过程研究一直是森林生态学研究的难点和前沿领域。本分会场将聚焦有关森林生态系统中土壤有机碳和养分循环、森林植物和土壤相互作用等领域。关注有关土壤有机质的形成、物理和化学保护以及养分循环受植物性状、多样性的影响机理,与根系分泌物、根际微生物和凋落物质量的相互作用,以及上述过程对森林管理、气候变化等人为和自然干扰的响应机制。通过此次学术交流,探讨和分享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推动森林植物土壤互作等新兴研究领域的发展,并从理论和实践上服务于森林可持续发展,提高相关研究领域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等重大战略的水平。
       本分会场自2021年以来已连续成功举办2次,得到了较好的反响。


26.生物土壤结皮多功能性与生态系统恢复

召集人:李新荣、赵允格、肖  波

联系人:谭会娟

(tanhj@cern.cn.ac)

分会场简介:

        生物土壤结皮(BSC)占旱区(dryland)生物活体覆盖的40%以上,约占地球陆地面积的12%,是联结荒漠地表生物与非生物成分的"生态系统工程师"和荒漠地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标志。BSC显著地减缓地表风蚀和水蚀,年均控制7亿吨沙尘向大气释放;是荒漠草地重要的碳、氮和其他养分的来源,其年固碳在2.9~64.9 g C m-2 y-1,年固氮量介于3.7~13.2 mg m-2a-1,在荒漠景观尺度上形成了BSC与维管植物斑块之间的“源—汇”关系;通过影响降水入渗、地表径流形成、凝结水捕获、地表蒸散发和土壤水分再分配,深刻地影响着荒漠草地水文过程和区域水量平衡,决定着荒漠草地的修复潜力;减缓了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干扰对荒漠系统的负面影响,BSC通过改善土壤理化和生物学属性,维系了荒漠生物多样性,尤其是草本植物、土壤微生物群落和无脊椎动物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功能性。本分会场旨在反映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前沿。


27.水生态过程

召集人:柏耀辉

联系人:柏耀辉

(yhbai@rcees.ac.cn)

分会场简介:

        人类频繁活动(如污染物排放)导致水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这是当前我国及世界多数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重大问题。本分会场主要针对自然水环境及水处理系统,探讨水质与水生态过程、污染物共暴露的水生态效应、水生态完整性与水生态健康、水处理系统中的生物过程、水处理生物强化技术等。


28.海洋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及对策

召集人:谭烨辉、肖武鹏、方  超、张  芳、张东声、杜建国

联系人:谭烨辉

(tanyh@scsio.ac.cn)

分会场简介: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和海洋生态系统互动的日益增强,海洋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本分会场旨在探讨全球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保护和恢复海洋生态系统来缓解和适应这些变化。具体议题包括但不限于:(1)全球气候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包括海水暖化、海平面上升、海洋酸化等对海洋生物的生态和生理效应,以及对海洋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2)海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探讨海洋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以及全球变化对海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3)海洋生态系统管理与保护:讨论如何通过科学管理和有效保护海洋生态系统来减轻全球变化的影响,包括海洋保护区的建立和管理、生态系统修复、海洋污染治理等。


29.湿地多样性与功能可持续

召集人:姜   明、武海涛

联系人:神祥金

(shenxiangjin@iga.ac.cn)

分会场简介:

        2022年12月《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达成了“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该框架是人类寻求建立健康繁荣的全球生态系统、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共识,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湿地、森林和海洋是世界三大生态系统之一,湿地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等重要的生态功能。在全球变化及人类活动影响下,湿地正面临着大规模丧失、功能退化的问题。2023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为:湿地修复,旨在提高公众对湿地为人类和地球所做贡献的认识,促进人们采取行动来修复湿地。有效保护和修复湿地,维持湿地生态多样性,保障湿地生态功能的可持续,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基于此,本分会场主要围绕“湿地多样性与功能可持续”议题,共同交流湿地生态系统多样性、湿地关键生态过程, 湿地生态功能可持续,湿地修复与功能提升技术等,探讨湿地保护法实施下的湿地管理对策,进一步为推动我国湿地生态研究的发展,湿地多样性与功能可持续、湿地生态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30.生态系统多样性与水功能

召集人:王根绪、陈亚宁、李小雁、赵文智、张志强、徐宪立

联系人:徐宪立

(xianlixu@isa.ac.cn)

分会场简介:

        本分会场将研讨新时代生态水文学的理论发展与实践应用,凝聚科学目标,提炼科学问题,拓展研究方向,创新研究方法,推动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服务生态系统管理、流域高质量发展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


31.流域生态与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

召集人:蔡庆华、唐  涛、王建国

联系人:唐   涛、王建国

(tangtao@ihb.ac.cn,wangjianguo1986@163.com)

分会场简介:

        流域是具有明确边界的自然地理单元,对生物(特别是水生生物)的空间扩散与分布有重要制约作用。随着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的持续推进,以流域为单元开展水生生物多样性评估与保护逐渐成为各方共识。然而,如何科学、合理地实施评估与保护仍需深入探讨。本分会场以“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评估与保护”为主题,围绕流域尺度的水生生物多样性调查方法、评价技术、保护措施等议题,重点就水生生物多样性评估指标体系、流域水系特征与水生生物多样性格局的关系、流域人类活动对水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外来入侵物种对水生生物多样性的威胁、水生生物保护优先区域识别、水生生物保护与恢复技术等科学问题展开研讨、凝聚共识,以期为我国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技支撑。


32.微生物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

召集人:周小奇、杨  军、邓  晔

联系人:周小奇

(xqzhou@des.ecnu.edu.cn)

分会场简介: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是当前生态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本分会场以“微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关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微生物过程、植物-土壤-微生物相互作用、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群落构建机制等领域,以及上述过程对生态系统管理和全球变化的响应机制。通过此次学术交流,探讨和分享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推动微生物多样性和功能等相关领域的发展,并从理论和实践上服务于生态系统我可持续发展,提高相关研究领域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等重大战略的水平。


33.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响应和适应气候变化

召集人:刘鸿雁

联系人:唐志尧

(zytang@urban.pku.edu.cn)

分会场简介:

        生物多样性在生态系统响应和适应气候变化中的作用是当前生态学的前沿和热点问题。本分会场将聚焦这一前沿科学问题,吸引国内从事该方面研究的学者,共同分享这一热点问题的最新进展,探讨未来研究的方向。分会场报告的主题包括但不限于:1.我国不同生态系统多维度(物种、系统发育和功能性状)格局及生态系统功能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机制;2.全球变化背景下生物—环境互馈和种间关系驱动的群落构建过程;3.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多重功能和稳定性的影响;4.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变化对气候系统的反馈机制。


34.森林生态与管理——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与碳汇功能可持续性

召集人:朱教君、闫巧玲

联系人:卢德亮

(delianglu@iae.ac.cn)

分会场简介:

        实现森林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是国家战略,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碳汇功能可持续性是森林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表征。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如何通过森林生态学理论和森林可持续经营对策实现森林高质量发展是国内外学者面临的巨大挑战。本分会场旨在围绕“森林生态与管理——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与碳汇功能可持续性”这一主题,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联合辽宁省生态学会,邀请国内外专家与一线科研工作者,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探讨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与碳汇功能可持续性的理论、方法和实践,为森林生态与管理的科学发展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和借鉴。本分会场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森林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评价和监测方法,及其与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和其他环境因子的相互作用机制;2. 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与碳汇功能可持续性的影响因素、评价指标和优化策略,及其在不同地域、类型和尺度的差异和适应性;3. 森林生态与管理的理论创新、技术进展和案例分析,以及其在促进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与碳汇功能可持续性方面的作用。


35.草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多功能性和稳定性

召集人:贺金生

联系人:井   新

(jingx@lzu.edu.cn)

分会场介绍:

        本分会场旨在深入交流探讨草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多功能性和稳定性等研究方向的最新研究进展。分会场拟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报告主题:
      (1) 草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
      (2) 草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与多功能性、多服务性之间的关系。
      (3) 草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与稳定性前沿理论、方法、应用等。

36.生态系统碳、氮、水通量的联网观测与集成研究

召集人:于贵瑞、牛书丽

联系人:陈   智

(chenz@igsnrr.ac.cn)

分会场简介:

        生态系统碳氮水通量为解析气候变化下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过程及其响应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和基础数据,已经成为野外生态台站的核心观测内容之一。本分会场将深入交流基于长期野外观测、全球变化控制实验、模型模拟以及大数据融合等研究手段所取得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成果,进一步推动我国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生态学与全球变化科学的发展。


37.野火干扰及其气候驱动与生态系统效应

召集人:沈泽昊、刘志华

联系人:夏侯明健

(xiahoumingjian@stu.pku.edu.cn)

分会场简介:

        野火是多种生态系统(尤其是森林)的内在干扰过程。在人类主导的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火干扰体系(fire regime)对不同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服务的影响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火干扰对生态系统动态的多维、多尺度影响及生态系统不同层次的响应,在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多个领域成为全球性研究热点。本分会场将聚焦于中国从南到北、从森林到草原多种生态系统的火干扰体系的时空格局特征、自然与人为驱动机制、火干扰对生态系统物种维持、碳循环和其他环境效应。



38.数智化背景下产业生态学的挑战、方向与作用

召集人:陈伟强

联系人:王鹤鸣、李  霄

(wangheming2006@gmail.com,xiaoli6@xjtu.edu.cn)

分会场简介:

        在当前数智化时代,产业生态学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传统的研究范式需要不断更新迭代,以更好地服务国家和社会的重大需求。本分会场旨在凝练新时代、新阶段产业生态学的核心竞争力,探讨产业生态学在数智化时代中的发展方向与作用。拟邀请学术界、政府和事业单位、企业三个方面的代表参与讨论。学术界代表将分享他们在学术发展方面的经验和研究成果,政府和事业单位代表将介绍他们在实践中的探索和经验,企业代表将讨论他们在产业生态学中的需求以及最新的实践。通过学术界、政府和事业单位、企业的互动与交流,共同思考产业生态学面临的挑战,并探讨如何推动产业生态学的转型升级,以更好地服务当前国家和社会的需求。本分会场将为各界代表搭建一个深入交流、共同探讨的平台,促进学术研究、实践经验和企业需求的有机结合,推动产业生态学的创新发展。


39.生态系统遥感与多样性监测

召集人:吴炳方

联系人:曾   源、赵  旦

(zengyuan@aircas.ac.cn,zhaodan@aircas.ac.cn)

分会场简介:

        生态系统遥感以生态系统为对象,监测和评估生态系统类型与格局、生态系统功能和生态系统服务。新一代卫星和传感器为生态系统遥感提供了全新的数据源,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的遥感方法产生了越来越多的数据产品,结合生态系统地面观测网络、众源采集等获取的海量地面观测数据,形成了生态系统遥感大数据。发展适用于生态系统遥感大数据的生态系统监管自动分析和信息挖掘理论与技术,重点探讨森林、草地、农田、湿地等生态系统的碳源汇和生物多样性的遥感监测技术方法,服务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监测、重大生态工程生态效益评估等,是未来提高生态系统监管能力的关键问题。本分会场将生态与遥感领域的科学家召集在一起,促进生态和遥感的有机结合,开拓并引领生态系统遥感的发展。为探讨生态系统遥感的理论、方法及其在生态系统多样性方面的应用搭建一个学术交流平台,推动生态系统遥感的创新和学科建设。


40.稳定同位素技术在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召集人:方运霆、王  焓

联系人:周文君

(zhouwj@xtbg.ac.cn)

分会场简介:

        碳稳定同位素技术具有示踪、整合和指示功能,已成为生态学与环境科学的重要研究手段之一。稳定同位素生态学是生态学一门新型分支学科,它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研究不同时空尺度的生态学过程以及生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机理,其研究成果可以直接应用于农业、林业、环保、食品、卫生、刑侦等领域。为探讨生态学与环境科学的相关科学问题提供了直接且强有力的证据,是目前生态学与环境科学前沿研究的有力工具和重要手段。本分会场诚邀国内各位专家与同行拨冗参加,通过交流与合作,促进中国区域稳定同位素生态学研究事业的科学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科技需求。


41.生态模型与系统模拟

召集人:岳天祥

联系人:范泽孟

(fanzm@lreis.ac.cn)

分会场简介:

        生态建模与系统模拟领域存在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1)人类与自然系统耦合模型仍处于概念认知层面,现有模型无法系统地表达人类与自然系统的双向反馈;

      (2)现有模型存在信息完备性问题,没有实现宏观格局信息和微观过程信息的有机结合;

      (3)现有模型忽视了自然保护的政策目标及自然系统在人类福祉中的重要作用;

      (4)模型的不确定性没有被很好地评估,导致模拟结果过分乐观和过度悲观;

      (5)现有模型与算法的运行速度不足以支持实时三维动态可视化。
本分会场,拟主要研讨上述五大问题,期望形成 “人类与自然系统耦合建模” 的中国原创框架。


42.互花米草治理:问题与建议

召集人:李秀珍、安树青、叶属峰、丁维新


联系人:李秀珍

(xzli@sklec.ecnu.edu.cn)

分会场简介:

        2022年12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联合发布《互花米草防治专项行动计划(2022—2025年)》,要求到2025年底之前,沿海各省市互花米草清除率达到90%以上。目前各省市都在制定相应的规划,落实这一决定。目前我国沿海互花米草总面积已达700 km2以上,短期内如此大规模的互花米草治理工程,不仅投资巨大,而且从治理方法、治理效果到环境影响,都面临巨大的挑战。因此,需要考虑:(1)如果彻底清除互花米草,那么物理清除和化学清除过程对岸滩侵蚀、底栖生物、沉积物有机碳等造成的影响如何?是否会影响后续芦苇等本土植物的修复?(2)互花米草清除之后,本地种难以修复、或者护岸效果不理想的岸段,海岸侵蚀灾害又如何应对?(3)如果不清除互花米草,如何提升水鸟生境、降低其负面影响?(4)除了彻底清除,有没有更加科学合理的管控手段?(5)互花米草生物资源的利用前景如何?开展相关研究和讨论,将为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治理决策提供科学与技术支撑。


43.景感生态学:从感知到应用

召集人:董仁才

联系人:唐立娜(lntang@iue.ac.cn)、郑博福(bfzhen@ncu.edu.cn)

分会场简介: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需敏锐分析人民群众对生态福祉感受。我国著名生态学家、可持续发展科学家赵景柱先生生前提出景感生态学理念,注重以人为本将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服务和可持续发展耦合分析、综合施策景感生态学倡导多角度感知生态系统深入挖掘人与周边环境的脉动关系,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乃至心理感知全方位体验自然对人类的贡献。景感生态学将对环境质量的生理反应、生命健康和生态福祉定性和定量化分析,有效表征人们对周边环境的喜好和厌恶,关注人民群众对生态产品的满意度。本场将邀请景感生态学领域的专家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进展,也将邀请工程技术人员分享景感生态学在不同地区和领域的成功案例,揭示景感生态学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探索如何将景感生态学理念应用于更多实践项目中。本分会场旨在探索景感生态学领域的最新进展和应用,促进学术界和实践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通过研讨、案例分享等形式,让与会者深入了解景感生态学对人类感知和体验的重要影响,并探索将景感生态学理念应用于实际项目中的方法和策略。诚邀各领域景感生态学的专家、学者和从业人员参与本次会议,共同推动景感生态学的研究和实践。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68995-1397373.html

上一篇:[转载]会议信息|8月2-6日相约金城兰州:2023全国植物生物学大会会议日程
下一篇:Grassland Research|播种方式对全株小麦青贮饲料含氮化合物和蛋白酶活性影响
收藏 IP: 210.26.114.*|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9 07: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