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着的藏羚羊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ancaster 行走于青藏高原,每次的休憩均为了下次的长征!

博文

好导师 vs 好学生 精选

已有 5957 次阅读 2009-12-9 18:28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最近,科学网上如火如荼地开展着何为好导师,何为好学生的讨论。我也被吸引进来。无论是“好吃”的学生,“好被吃”的导师还是“吃着别人的并不看紧自己的“导师,各家之言,众抒己见,不亦乐乎。

作为刚刚入行不久的导师,我有自己的困惑,在思考自己困惑的时候也得到了老一辈科学家在这方面的提点,下面就是我的看法。

无论是导师还是学生,需要先立足“先做人,后做学问”。自身的修养的提高是每个人任何时候都需要牢记在心的。不能因为你是导师,你就无所顾忌,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发泄情绪;也不能因为你是学生,过几年就走人,就可以为所欲为,阳奉阴违。竞技社会中的竞争力无外乎围绕”情商,智商,逆商和体商“展开。如何修炼这几项,没有固定的模式,还要靠个人的悟性。但是,为人所必需具备的1.积极的心态;2.清晰的工作目标;3. 理解对方善于换位思考;4. 有不断提高自己的要求,是每个人(导师和学生)都需要为之不断努力的。也就是说,导师和学生都要在这几方面进行修缮,哪方面欠缺,补哪方面。其中,导师应该做更多的努力,毕竟你的年纪要大于学生,豁达,从容和淡定是你的责任。

由于导师和学生分处两个不同的阶级,地位的不同使得个人的分工不同。这里分类赘述:

1. 对于导师,你应该首先理解学生,毕竟学生处于相对于你的弱势,理解学生求学的苦。记得自己上学的时候也总是肚子很饿的样子,有老师提供的几次大餐的机会,也总要吃撑了才尽兴。那么现在我工作了,对大餐的反应就很平平了。这就是差别。导师要理解学生的幼稚和不懂事,因为每个人都从哪里过来。基于这样的一种理解,导师就不会把学生当成“学术劳工”了。

2. 每个导师招了学生都是为了完成科研任务。天资好的学生会让人感到很省力,但是大部分人还是资质平平要靠勤奋来弥补资质上的不足。对于这两种学生,导师不应该吝惜口舌,应该“知无不言,言而不尽”,还应该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给他们更多见世面和应对挫折的机会。如果学生真是冥顽不化,导师应该抱着“我不吃亏谁吃亏”的态度,大爱无限。

3.大部分的学生不一定会留在科研的岗位上,作为导师应该尽其所能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渠道和信息。从出发点上来讲,导师应该万事以学生的前途和发展为首位,将自己的一己私利放开。

对于学生来说,似乎一下几点比较实际:

1. 你需要明确告诉导师你要干什么,混个学位还是好好试一试科研的水有多深?主动思考的学生会有自己感兴趣的科学问题,大部分时候导师会同意你的选择,让你自由发挥。但是由于导师有自己项目的限制,如果你感兴趣的和导师的项目不匹配,建议你还是听从导师的安排。毕竟,你还没有成熟到了有预见那块宝地下面有黄金的程度,听导师的,吸取做导师项目的经验,等自己有朝一日成长了,再做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也不迟。不要因为这个和导师拧着。

2. 科研已经完全和坐在教室里听课,做笔记,考试不同了。科研的过程基本上就是你完成一件件导师交办的事情。所以,这时候你应该眼快,腿快,嘴快,手快,效率高。千万不要导师问的时候你还没有做。每件事在办之前,你最好将你的思路请示老师,办完后,将结果给老师汇报一下。不要自作主张。老师有时候会很忙,如果你主动给他汇报,他会很开心的。

3.你需要掌握导师的学术风格,学术观点。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导师之所以为导师还是有他的学术成绩的。所以,聪明的学生以来就要以前师兄师姐的毕业论文看,以期了解导师的学术思想和明确自己将来的参照目标。

4.当因为办事不利或者实验进展不顺的时候,多和老师沟通,也许你被老师骂了,那么难受一会儿后还是要重拾自信。科研做得好的人,一般来说其他事情也干的差不了。但是,有的时候,你在科研以外的地方会干的很出色。你的路还很长,自信的面对社会是必须的。

总之,求学的过程是人生目标聚焦和明确化的重要阶段也是人生经历的重要调整期和拓展期。无论是导师还是学生都需要慎之又慎。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5820-277405.html

上一篇:不知足与常乐
下一篇:不被生活“强奸”,我们可以做到吗?
收藏 IP: .*| 热度|

17 武夷山 蒋敏强 许浚远 储琪 吕喆 马乐宽 刘永稳 李志俊 程向明 李学宽 高建国 唐常杰 许新裕 王志国 neilchau chenjian212 coraline

发表评论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9: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