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质谱仪 (Mass Spectrometer, MS) | 通过将样品离子化并按质量与电荷比(m/z)分离,测定元素及其同位素的丰度。 | 高精度,适用于痕量元素分析。 | 地球科学、天文学、材料科学等 |
同位素质谱仪 (Isotope Ratio Mass Spectrometer, IRMS) | 用于高精度测定同位素比值。 | 高精度,适用于同位素比值分析。 | 地球科学、环境科学等 |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 ICP-MS) | 适用于痕量元素的高灵敏度分析。 | 高灵敏度,宽动态范围。 | 痕量元素分析,环境监测等 |
X射线荧光光谱仪 (X-ray Fluorescence Spectrometer, XRF) | 通过测量样品受X射线激发后发出的特征X射线荧光,确定元素的种类和含量。 | 非破坏性分析,适合固体和液体样品。 | 材料科学、地质学、考古学等 |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Optical Emission Spectroscopy, ICP-OES) | 通过将样品雾化并引入高温等离子体中,使元素原子化并激发发光,然后通过光谱分析确定元素的种类和含量。 | 高灵敏度,宽动态范围,适用于多种元素的同时分析。 | 环境监测、材料科学、生物医学等 |
原子吸收光谱仪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AAS) | 通过测量样品中原子对特定波长光的吸收强度,确定元素的含量。 | 操作简单,适用于单一元素的分析。 | 环境监测、食品分析等 |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仪 (Laser-Induced Breakdown Spectroscopy, LIBS) | 利用高能激光脉冲在样品表面产生等离子体,通过分析等离子体发出的光谱,确定元素的种类和含量。 | 快速、非接触、多元素同时分析,适用于现场和远程分析。 | 环境监测、材料科学、地质学等 |
中子活化分析 (Neutron Activation Analysis, NAA) | 通过将样品暴露在中子束下,使样品中的元素发生核反应,生成放射性同位素,然后通过测量其放射性衰变产生的伽马射线,确定元素的种类和含量。 | 高灵敏度,适用于痕量元素的分析。 | 痕量元素分析,环境监测等 |
电子探针显微分析仪 (Electron Probe Microanalysis, EPMA) | 通过聚焦电子束轰击样品,使样品中的元素发出特征X射线,通过分析这些X射线确定元素的种类和含量。 | 高空间分辨率,适用于微区分析。 | 材料科学、地质学、生物学等 |
拉曼光谱仪 (Raman Spectroscopy) | 通过测量样品对入射光的散射光谱,确定分子结构和元素信息。 | 非破坏性,适用于有机和无机样品的分析。 | 化学、材料科学、生物学等 |
资料来源:
[1]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ass_spectrometry
[2] https://hiq.linde-gas.com/en/analytical_methods/gas_chromatography/mass_spectrometry.html
[3] https://www.thermofisher.com/us/en/home/industrial/mass-spectrometry/mass-spectrometry-learning-center.html
[4] 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589702/
[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wao0O0_qM
[6] https://sciex.com/products/mass-spectrometers
[7] https://www.khanacademy.org/science/ap-chemistry-beta/x2eef969c74e0d802:atomic-structure-and-properties/x2eef969c74e0d802:mass-spectrometry-of-elements/v/mass-spectrometry
[8] https://www.sigmaaldrich.com/US/en/technical-documents/technical-article/analytical-chemistry/mass-spectrometry/mass-spectrometry-ms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8 17: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