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在探索自然资源利用方面展现出了卓越的智慧和创新精神,天然气的发现与利用便是其中一项璀璨的成就。中国,作为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天然气的国家之一,其历史记载揭示了一部绵延千年的能源利用史。早在汉代,《汉书·郊祀志》中就有对天然气的最早文字记载,描述了在西河郡鸿门(今陕西省神木县一带)出现的“火井”"神爵元年(庚申,公元前61年),汉宣帝亲诣鸿门(位于今陕西省神木县西南之地),于天封苑火井之处举行隆重祭祀仪式,以示崇敬天地自然之灵异,彰显国家祥瑞,祈求国泰民安。"这段话描述的是中国古代汉宣帝时期,在特定的历史地理位置——鸿门以及具有特殊自然现象(天然气井)的天封苑进行的一次重要的国家祭祀活动,目的是为了祈福国家和民众的安宁与福祉。
而在四川地区,天然气的开发利用则更加具体和实用化。据《蜀都赋》所载,西汉时期的四川临邛(今四川邛崃县)已经开始钻凿天然气井,这种被称为“火井”的井眼涌出的天然气被初步应用于日常生活之中。到了东汉时期,天然气的利用技术进一步提升,特别是在四川盆地的盐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据《华阳国志》记载:西汉宣帝地节三年(前67年),“时又穿临邛、蒲江盐井二十所”。临邛盐井“在火井槽”。秦汉时期,巴蜀地区已经是“家有盐铜之利,户专山川之材,居给人足,以富相尚”。
随着时间推移,天然气的开采与利用在宋代得到了大规模推广。宋代工匠发明的小口深井钻凿技术,极大地促进了天然气井的开发和天然气资源的有效利用。明代宋应星在其著作《天工开物》中详述了火井煮盐的过程:“西川有火井,事奇甚。其井居然冷水,绝无火气,但以长竹剖开去节合缝漆布,一头插入井底,其上曲接,以口紧对釜脐,注卤水釜中。只见火意烘烘,水即滚沸。启竹而视之,绝无半点焦炎意。未见火形而用火神,此世间大奇事也,凡川、滇盐井逃课掩盖至易,不可穷诘。” (大体意思为:“在四川地区存在着一种非常奇特的现象,那就是火井。这种井看似只含有冷水,并且没有任何火的气息。人们会取一根很长的竹子,将其破开后去掉竹节并用漆布密封接缝,然后将处理好的一端插入井底,另一端弯曲连接,使其开口紧紧对着煮盐的大锅底部(釜脐)。接着向大锅中注入富含盐分的卤水,很快就能看到火势熊熊,水迅速沸腾起来。然而当人们打开查看这根插入井中的竹筒时,却发现竹筒内部丝毫没有被火烧过的痕迹,完全不见火焰却能产生热能,这在世间堪称一大奇观。因此,在四川和云南等地采用火井煮盐的方式,盐井逃避税收的情况极为容易且难以彻底追查)。
清代以后,天然气井的钻探技术愈发成熟,筒井钻凿深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单一口火井就能满足大量的煮盐需求。与此同时,天然气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除了煮盐之外,还逐步用于取暖、照明以及其他工业用途。
总的来说,中国历史上对于天然气的开发利用经历了从发现、初步利用到规模应用和技术革新的漫长过程,展现了中国人民善于观察自然、适应环境、利用资源的独特智慧和创新能力。这些宝贵的先例不仅为后续的能源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全球能源史册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时至今日,中国依然在天然气勘探、开采、输送和利用等方面走在世界的前列,继续发扬并创新着这份古老的智慧。
古代火井遗址
参考资料:互联网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6: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