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细胞培养 (Cell culture) 也叫细胞克隆技术,是指在体外模拟体内环境,使之生存、生长、繁殖并维持主要结构和功能的一种方法。细胞培养是细胞和分子生物学中使用的关键工具,可以对细胞的生理学和生物化学进行建模,是生命科学研究中常用的研究手段。
图 1. 人输卵管组织原代细胞培养[1]
要想拥有一株健康的细胞,主打 8 个字 “悉心照料,小心呵护”;它就是你实验生涯中的 “爱宝”。尽管爱护备至,抛开丝滑的无菌操作技术,污染的因素还是防不胜防:细胞复苏过程的水浴,细胞培养箱层,水盘,培养箱柜门,包括各种实验仪器的盖子周围,这些都可能会为污染带来风险。如下图,不知受何因素污染的细胞和正常的细胞形态和状态有着鲜明的对比。细胞污染的种类一般可分成细菌、真菌,支原体污染等。
图 3. 分歧杆菌污染的细胞[3]
MCE 小贴士: 用于细胞培养的器皿和培养液都需要严格无菌。若实验过程中所需的药物不建议被高温高压和辐照杀菌, 建议使用 0.22 μm 的滤膜过滤除菌,可有效避免真菌和细菌污染。 针对细菌污染,在培养基中,加入青霉素-链霉素双抗,庆大霉素,氨苄青霉素或者卡那霉素等抗生素进行处理,可有效抑制多数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的生长,从而有效控制细胞污染。预防霉菌污染可在培养基里加两性霉素或制霉菌素或放线菌素 D。 但无论是哪种污染, 一旦发生,很难完全去除细胞中的微生物污染,预防永远大于善后!
支原体污染可以改变细胞的特性,影响实验结果,导致实验结论不可靠。支原体是最小的独立生存生物,不能用可见光显微镜进行肉眼检查,因此可以在细胞培养物中长时间不被发现。它会诱导细胞参数的改变 (例如,染色体畸变,代谢和细胞生长的变化),导致不可靠的实验结果 (如下图红外显微镜下,DBTRG 细胞被支原体感染24小时候的形态变化)。
图 5. 细胞系中支原体污染后细胞形态的变化[4]
MCE 小贴士: 支原体污染细胞后,由于支原体体积很小,无法通过过滤的办法去除。如果不是极其难得的细胞,建议还是扔了吧。如果还想救一救,需要注意的是支原体没有细胞壁,因此对作用于细胞壁合成的抗生素是不敏感的。四环素类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支原体有很好的抑制活性。 支原体清除试剂 BM-Cyclin 有效抑制和清除在细胞培养中广泛存在的支原体污染,包括口腔支原体 Mycoplasma orale、精氨酸支原体 Mycoplasma arginini、猪鼻支原体 Mycoplasma hyorhinis 等,从而挽救受到污染的珍贵细胞。 介绍完细胞培养常见污染种类之后,大家是不是有了一个初步概念了呢?但是,还有一种情况,从 “照骗” 来看, 妥妥的药物析出。 MCE 小贴士: 为避免药物析出,稀释前,可将母液和培养基 37℃ 预热,避免温度低造成严重析出。若稀释过程中出现化合物析出的情况, 可采用超声加热的方法使其复溶。 相关产品 主要成分为延胡索酸泰妙菌素 (Tiamulin fumarate) 和盐酸米诺环素 (Minocycline hydrochloride),可在不影响细胞状态的前提下,有效抑制和清除在细胞培养中广泛存在的支原体污染,对于常见的革兰氏阴性和阳性菌也有一定的清除作用。 已过滤除菌,可直接用于细胞培养的双抗溶液。产品添加到细胞培养液中, 可有 效抑制多数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的生长,从而有效控制细胞污染。青霉素-链霉素溶液 (100×) 中,含有青霉素 G 钠盐 10 KU/mL,硫酸链霉素 10 mg/mL。 一种多烯类抗真菌抗生素, 破坏真菌正常代谢并引起死亡,从而用于抑制真菌和酵母的污染。 庆大霉素通过与细菌核糖 体 30S 亚基结合阻断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可有效抑制多数革兰氏阳性菌和 革兰氏阴性菌的生长。 细胞培养液中,庆大霉素的推荐工作浓度为 0.5-50 μg/mL。 含青霉素 (10 KU/mL)、链霉素 (10 mg/mL)、两性霉素 B (25 μg/mL)。青霉素-链霉素可有效抑制多数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的生长,两性霉素 B 可用于抑制真菌、酵母的污染。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主要通过干扰 70 S 核糖体易位和诱导对 mRNA 模板的错读而抑制细胞蛋白质的正常合成,从而导致细菌、真菌和哺乳动物细胞死亡。 参考文献 [1] Fotheringham S, Levanon K, Drapkin R. Ex vivo culture of primary human fallopian tube epithelial cells. J Vis Exp. 2011 May 9;(51):2728.
MCE 的所有产品仅用作科学研究或药证申报,我们不为任何个人用途提供产品和服务
点击化学:https://www.medchemexpress.cn/click-chemistry.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3-10-2 02: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