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与地球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rock6783 求真、求实、识友

博文

红土型金矿的形成

已有 6300 次阅读 2007-10-15 10:59 |个人分类:地球科学

红土型金矿的形成

 

广东海洋大学

廖永岩

电子信箱:rock6783@126.com

    

1 红土型金矿概述

红土型金矿,是一种重要金矿。虽然这种矿的品位不高,但其规模大、易采易选、成本低、效益高(虞人育,1994)。所以,红土型金矿,是一种有重要经济价值的金矿。

    某一岩石里,目标矿物的含量没有达到人类目前经济技术条件下的要求,这就不是矿藏,仅是一般岩石而已。若目标矿物含量经一定机制富集,达到人类目前经济技术条件下的要求,这种岩石就是这种目标矿物的矿藏。所以,成矿过程,简单地理解,就是目标矿物逐渐富集的过程。红土化作用,就是通过雨水的淋滤作用将大量的硅、较易溶金属离子去除,提高相对不溶的铁的百分含量,使土被染红的过程(Pickering, 1962; 洪汉烈,1997)。简单地理解,红土化作用,就是通过去除土里的硅和易溶金属离子而浓缩相对不溶物的过程(Jackson, 1965; Coleman, 1962)。金是一种相对稳定的金属,在红土化去硅作用过程中,它不会随其它活泼金属离子一道流失,和铁一样得到富积(Evans, 1981)。红土,是一种被铁染红的粘土。粘土具有吸附金的作用(范宏瑞和李兆麟,1991Case et al., 1986)。所以,当形成红土的母岩含金量相对较高时,通过红土化作用的富集,红土里的金含量达到目前人类经济技术条件下的要求时,就形成红土型金矿藏。

 

2 金化合物向金单质的转化

红土化作用,可以人为地分为成土作用和红化作用两个步骤,这两个步骤对金成矿作用的影响有一定的差别,下面我们分别进行讨论。成土作用,就是母岩通过物理或化学的风化作用,逐渐形成粘土的过程(Carr, 1980)。在形成粘土的阶段,若只有物理风化作用而没有化学风化作用,则金不会富集。物理风化作用使矿物暴露于富氧的大气中,便于化学风化作用的进行。化学风化作用,主要包括大气氧对原还原性矿物的氧化及pH值变化所引起的一系列化学反应。原以还原性化合物形式存在的金(如金的硫化物及相关络合物),在氧化过程中,逐渐转化为单质金(洪汉烈和叶先贤,1998;洪汉烈,1997)。构成地壳的岩石主要是硅酸盐岩。而构成硅酸盐岩的主要金属离子,是钾、钠、钙、镁等碱性较强的物质。硅酸盐是弱酸强碱盐,在成土作用的早期,化学风化刚开始时,总体来说,pH值较高。所以,低pH值下形成的金的氯化物,随着环境的pH值升高,也将逐渐释放出单质金来。因为岩石中金的矿物,主要是以卤化物和硫化物或与硫有关的络合物这两大类形式存在的,所以,随着金的卤化物和与硫有关的金的化合物逐渐转化成单质金,成土化合物中的绝大部分金都转化成了单质金(洪汉烈,1997)

所以,在红土化作用的成土作用过程中,就金成矿来说,首先是金化合物转化成单质金的过程。岩石经物理或化学风化作用,逐渐形成粘土。粘土具有吸附金的作用(范宏瑞和李兆麟,1991Case et al., 1986)。所以,风化过程中,经氧化和pH值升高逐渐形成的单质金,就近被粘土矿物吸附。

3 单质金的下沉和富积

若成土过程中,没有金属离子和硅的流失,金的含量就不会增加,金就不可能被富积,那成土作用就仅只是将金化合物转化为金单质的作用。其实,成土过程,除物理风化外,主要是进行化学风化作用。在化学风化过程,由于雨水的淋滤作用,肯定会有大量的金属离子和硅的流失(Coleman, 1962)。所以,成土过程中,肯定会有金的富积作用。

成土过程中,既然会有硅的流失,也肯定会有金的向下转移。金的转移和富积往往是同时发生的。成土过程中的这种金的向下迁移和富积,和红化过程中金的迁移和富积基本上是一致的。所以,红土化作用的成土地段,主要进行金化合物转化为金单质的作用,同时,也对金进行部分富集。金的富集作用,主要是在红土化作用中的红化阶段完成的。

完成成土作用的红土,在红化过程中,主要进行金的向下转移和富集过程。下面,我们对金的向下迁移和富集进行详细的分析。

因为高岭石等粘土矿物,对金有很好的吸附作用(范宏瑞和李兆麟,1991Case et al., 1986),所以,在母岩风化成土过程中,金被吸附在粘土矿物中。在粘土红化过程中,由于大量雨水的淋滤作用,吸附金的粘土里的硅酸根、各级硅酸氢根等离子和二氧化硅等被逐渐溶解。因为金相当稳定,不随硅化合物(包括硅酸根、各级硅酸氢根等离子和二氧化硅)迁移,但因吸附或支持它的硅化合物载体被移走,金在重力作用下,向下迁移。雨水的垂直向下淋滤作用,对失去吸附和支持载体的细小金粒,也有一定的淘洗作用。所以,在失去硅化合物吸附和支持载体后,金粒在本身重力和雨水淘洗作用共同影响下,将逐渐向下运移,直至遇到新的吸附或支持体时为止。由于雨水不断地从上至下溶失硅化合物,金粒就不断地随之向下迁移。这样,就造成红土化过程中,金逐渐向红土的下层富积。

红土化过程中,从表层至底层,随着雨水(原来的雨水没有溶解硅)里溶解的硅越来越多,雨水的淋滤去硅作用逐渐减弱,所以,对一个没有完全风化的红土风化剖面来说,表层的硅流失得最多,底层的流失得最少,潜水面以下,基本不流失。若是一个完全风化剖面,整个剖面都完全风化,整个剖面中的硅都已基本流失,完全转化为铁帽,从表层至潜水面,这种分层可能就不太明显。因为金的富积,是由于硅化合物被雨水淋滤流失失去吸附或支持体而在重力作用下,及在雨水的向下淘洗力作用下,金逐渐向下层红土迁移而造成的,所以,在一个没有完全风化的红土剖面中,金逐渐向雨水淋滤去硅作用的极限深度处迁移而富积。若雨水淋滤去硅作用深度已达潜水面,则金不断向潜水面处转移。

总的来说,红土化强度越小,形成红土型金矿床的可能性越小;红土化强度越大,在潜水面处形成红土型金矿床的可能性越大。若降雨量不太大,而渗透带较厚,从表层下渗的雨水,未达潜水面处,雨水里的硅就已饱和,这种雨水的淋滤作用,会造成金的下沉和富积,但金一般不会下沉至潜水面处,金富积在潜水面以上区域。若降雨量较大,或渗透带较薄或潜水面以上红土已较风化,雨水里的溶解的硅只有至潜水面处才能达到饱和,金就有可能下沉,而在潜水面处富积。若降雨量相当大,或渗透层薄,或潜水面以上红土已相当风化,雨水下渗至潜水面处硅仍未达饱和,大量的金将下沉而在潜水面处富积。仍未达饱和的雨水,仍将继续溶解硅化合物。但潜水面以下为硅已达饱和的地下水,若硅仍未饱和的雨水量远小于地下水的量,受地下水的中和作用,雨水中的硅迅速达到饱和。若降雨量特大,一者雨水里的硅远未达饱和,二者相对地下水量来说,雨水的量相当大。这时,雨水里的硅就很难迅速达到饱和。雨水将继续溶解硅。但是,一旦进入潜水,雨水的运动方向将发生改变,由潜水面以上的垂直下降型,转变为水平运动型。所以,就算雨水的溶解硅的能力再大,也没有机会继续大量溶解潜水面下方的硅,它只能在水平运动过程中,继续溶解潜水面附近的可能和它接触的硅化合物了。由于潜水面以下的硅的化合物不能被溶解,吸附或支持金的载体将保持稳定,金将不可能再下沉,只可能在潜水面处不断富积。当然,潜水面并不是完全水平的,它随地形的变化而变化,但是,若潜水面处地下水的水平流速不大,即潜水面的坡度不大,就算下降至潜水面处的仍有很强溶解硅能力的雨水,能在沿潜水面运动的过程中继续溶解大量的硅,只要水的流速不至于大至能水平推动金粒水平运动,富积在潜水面处的金,就很难再进行水平迁移。实际上,潜水面虽然随着地形的变化而变化,但潜水面的坡度远小于地形的坡度,所以,富积在潜水面处的金,水平迁移的可能性不大。

这样,随着红土风化强度的加深,原红土里的金逐渐向潜水面处富积。若当地降雨量特大,红土经强烈风化作用,绝大部分硅都被雨水淋滤而流失,整个红土剖面都变成了铁帽(若没有干、湿季交替的季节变化,渗透带没有在干季大量补充氧气,氧含量不足,铁因不能及时氧化为三价铁而流失,也可能不形成铁帽)。这样,原被这些流失的硅化合物吸附的大量金,将逐渐向潜水面处富积,形成较大的、品位较高的矿床。

若红土化过程中,潜水面发生变化,也会对金成矿造成影响。若潜水面上升,金沉积面也会随之上升。原来的潜水面处沉积的金,一般情况下将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不会发生转移。这样,就会形成多个金富积面。但是,若潜水面下的地下水因某种特殊原因,还原性太强或酸性太强,就有可能造成单质金重新转化为硫化物或卤化物而流失。若潜水面下降,原潜水面处形成的金沉积,将随着潜水面的下降而下降。原来的沉积金,加上新沉积的金,都在新潜水面处沉积,新潜水面处金的累积量增大,使金矿的品位提高。这种金沉积将始终只有一条沉积带。若潜水面一直没有大的变动,或潜水面在一个小的范围内波动,保持相对稳定,也有利于形成一条沉积量较大的沉积带(若有一定的波动,金将主要沉积在波动带最低处)。所以,总体来说,潜水面一直保持稳定或略有下降,即该地块保持稳定或稍有上升,有利于高品位金矿藏的形成。

当红土化区域落差较大,潜水面很低,渗透层相当厚,在重力、水力或风力作用下,成土作用形成的土,就可能被转移至它处,这就形成次生红土。若进行红土化作用的是次生红土,且红土与基岩界面清晰,下伏界面没有或基本没有风化。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基岩界面高于潜水面,金在向潜水面运移的过程中,还没有达到潜水面,就被基岩凹陷处滞留而在该处富积,形成金矿藏。若次生红土下滞留金的基岩凹陷被风化,金将继续向潜水面运移,可能在新的凹陷滞留处或腐岩里滞留而成矿,因为,金向下迁移的最终目的地是潜水面处。

4 金成矿对红土化作用的特殊要求

就形成条件来说,金成矿和红土化作用所需的条件又稍有不同。虽然多雨和高温,对两者都有余,但红土化作用,要保证大量的硅流失而留下铁,就必须要求有干、湿季之分,便于二价铁的氧化。但金成矿,只要保证一定的氧化性,能使金化合物转化为单质金,并在金富积过程中不要处于太过还原和太过酸的环境,以免单质金再被硫还原为硫化物或卤化物而流失就可以。所以,金成矿,并不一定要求一定要有干、湿季之分,相对来说,降雨量越大越好。降雨量越大,硅、铝,甚至铁都有可能大量被淋滤掉,而使金迅速下沉而富积。落差较大区域,形成的次生红土,只要其和基岩界面处有凹陷存在,便于金的富存,也同样会有高品位的金富积。

所以,就红土型金矿的形成条件来看,有含金量高的母岩,降雨量大,高温,潜水位较低且保持稳定或略有下降,最有利于红土型金矿的形成。

5 其它红土型矿的形成机理

其它红土型矿藏,主要有红土型铝矿Taylor et. al., 1992、红土型铁矿Nahon et. al., 1980、红土型高岭土矿de Oliveira et. al., 1997、红土型钛矿Hill et. al., 2000、红土型锰矿(祝寿泉,1998、红土型镍矿Basu, 1965-66等。

含铁量相对较高的母岩,经过强烈的风化作用,常形成风化壳型铁帽式的铁矿。红土型钛矿、锰矿和镍矿的形成较为相似,形成机理与金矿的形成也较类似。只是红土型铝矿和红土型高岭土的形成和成矿要求稍有不同。

5.1红土型铝土矿的形成

红土化铝土矿,就是经红土化作用形成的含三氧化二铝相当高的矿藏。这种矿藏由红土形成,说明它的母土,主要是硅铝酸盐。三氧化二铝的富积过程,其实就是硅铝酸盐逐渐经红土化作用去硅的作用。受雨水的淋滤作用,大量的硅流失,使铝得以保留而富积成矿。母岩铝丰富的红土,在红土化作用过程中就比较容易形成高品位的铝矿藏。所以,霞石正长岩和玄武岩风化壳中,比较容易形成高品位的红土型铝土矿床。红土型铝土矿藏,要求高湿多雨,有没有干、湿交替相对来说并不重要。降雨量越大,越有利于这种矿床形成。较大的落差,渗透带厚度较大,并能及时排水,也有利于该类矿床的形成。

5.2 高岭土的形成

高岭土矿床的形成,要求母岩是含二氧化硅较多的酸性岩或中性硅铝酸盐。这类母岩,较容易形成高品位的高岭土矿床。其实,基性岩也同样可以形成高岭土,但因含铁等其它有色杂质较多,影响高岭土的成色,所以,很难形成高品位的高岭土矿床。

参考文献

范宏瑞, 李兆麟. 金在表生作用中的富集模拟实验及地球化学意义. 黄金, 1991, 12 (1) : 12-16

洪汉烈. 金在红土化过程中的迁移特征. 黄金, 1997, 18(7): 3-7

洪汉烈, 叶先贤. 红土型金矿床中金的特征研究. 电子显微学报, 1998, 17(3): 267-271

虞人育. 湖北蛇屋山金矿区风化型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 矿床地质, 1994, 13(1): 28-37

祝寿泉. 东平红土型锰矿的地质特征. 中国锰业, 1998, 16(1): 9-13, 22

Basu D. Lateritization and lateritic mineral deposits. Bhu-Vidya, 1965-66, 27: 64-73

Carr R. G., Rodgers K. A. , Black P. M. The chemical and mineralogical changes accompanying the laterization of basalt at Kerikeri, North Auckland. Journal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New Zealand, 1980, 10(3): 247-258

Cases J. M., et al. Methods of analysing morphology of kaolinites: Relations between crystallographic and morphological properties. Clay Minerals, 1986, 21: 55-68

Coleman N. T. Decomposition of clays and the fate of aluminum. Economic Geology and the Bulletin of the Society of Economic Geologists, 1962, 57(8): 1207-1218

de Oliveira M. T. G., Petit S., Grauby O., Formoso M. L. L., Trescases J. J. Characteriz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halloysitic clay minerals in weathered basalts (southern Parana Basin, Brazil). Anais da Academia Brasileira de Ciencias, 1997, 69(2): 179-192

Evans D. L. C. Laterization as a possible contributor to gold placers. E & MJ, Engineering and Mining Journal, 1981, 182(8): 86-91

Hill I. G., Worden R. H., Meighan I. G. Yttrium; the immobility-mobility transition during basaltic weathering. Geology, 2000, 28(10) : 923-926

Jackson M. L. Clay transformations in soil genesis during the Quaternary. Soil Science, 1965, 99(1): 15-22

Nahon D., Carozzi A. V., Parron C. Lateritic weathering as a mechanism for the generation of ferruginous ooids. Journal of Sedimentary Petrology, 1980, 50(4): 1287-1298

Pickering R. J. Some leaching experiments on three quartz-free silicate rocks and their contribution to an understanding of laterization. Economic Geology and the Bulletin of the Society of Economic Geologists, 1962, 57(8): 1185-1206

Taylor G., Eggleton R. A., Holzhauer C. C., Maconachie L. A., Gordon M., Brown M. C., McQueen K. G. Cool climate lateritic and bauxitic weathering. Journal of Geology, 1992, 100(6): 669-677

 想了解相关的详细情况,请各位参见廖永岩著,海洋出版社20075月版的《地球科学原理》(28.00元)一书。也可以在以下网址找到这本书的详细目录: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7010

也可以在以下网址找到有关这本书的部分相关内容: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index.aspx?userid=3534

注:本文摘于廖永岩著《地球科学原理》一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34-8989.html

上一篇:红土化作用
下一篇:碳酸盐岩区域的特殊红土化作用及成矿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6 23: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