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们对开放获取出版模式仍存误解。这篇文章通过将开放获取与更广泛的学术出版以及气候变化和健康研究等全球问题联系起来,探讨开放获取的重要性,阐明开放获取的好处以及世界各国政府鼓励推行开放获取的原因。
什么是开放获取?
开放获取 (Open Access, OA) 是为实现信息平等、公开获取而产生的一种学术出版模式,可使读者迅速且免费获取研究成果。
开放获取的目标包括但不限于:
增强科研成果对公众的可用性和可重用性;
提升科学交流的可获取性和透明度;
促进科学合作;
提升数据收集和研究的透明度。
开放获取通过消除科学研究的访问和开展的障碍,提升科学研究的公共利用程度和效率,帮助科学研究发挥其潜力。
为什么开放获取很重要?
一、开放获取与人工智能
ChatGPT在全球掀起了一场AI风暴,人工智能正在改变几乎所有行业,这其中当然也包括开放获取。与任何新技术一样,人工智能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需对其进行反思、调整和适应。但归根结底,人工智能只是一种工具,它的价值由人类如何使用它来决定。如果能够谨慎地加以利用,人工智能可以帮助我们应对开放获取科学出版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包括日益增长的文章数据量、语言障碍和国家间产出的不平衡。
MDPI参加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探索开放科学与人工智能的交叉点 (Navigating the Intersection of Open Science and AI)”活动,本次活动的主题为“探索人工智能时代的机遇与挑战”。将开放科学原则应用于人工智能工具的开发至关重要,这将有助于汇集科学研究人员和人工智能开发人员的不同观点,使他们能够积极解决目前使用的人工智能模型所存在的问题和局限性。
若想改进人工智能工具并确保其符合科学原则,跨学科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因此,需要创建一个信息共享、公开获取的环境来促成这种合作,并建立激励制度来鼓励研究人员开展这项工作。
相关文章推荐
AI is Changing Open Access Science
人工智能正在改变开放获取科学
本文探讨了开放获取科学出版面临的一些挑战、人工智能可以提供哪些帮助,以及随着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我们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https://blog.mdpi.com/2023/09/05/ai-open-access/
Open Science Principles Can Impro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开放科学原则可以改进人工智能
本文讨论了如何将开放科学原则应用于人工智能,使两者相互支持。
https://blog.mdpi.com/2024/07/02/open-science-principles-ai/
二、开放获取与公民科学
开放获取可实现信息平等、公开获取,旨在让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可免费获取研究成果;而公民科学旨在消除科学研究过程中科学家与普通人之间的障碍,使普通人也可以从事科学研究。欧盟和美国将公民科学视为开放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一些人对公民科学项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表示担忧,尤其是在数据收集方面。下面这篇文章将介绍公民科学是如何弥合科学界与公众之间的差距,以实现开放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相关文章推荐
Citizen Science is Open Science That Can Tackle SDGs
公民科学是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开放科学
本文探讨了科学家对公民科学的担忧,以及作者如何在埃塞俄比亚领导了一个公民科学项目,以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8/17个目标。
https://blog.mdpi.com/2024/05/07/citizen-science/
三、开放获取与清洁能源研究
人类依赖能源来满足生活的基本需求,但目前所使用的大部分能源都会导致全球变暖。因此,人们呼吁向可再生能源过渡。这一过程需要不同学科的研究人员和机构齐心协力,如需要工程师开发技术,经济学家权衡成本和效益,社会学家鼓励大众行为转变等。
此外,由于向清洁能源过渡是一个全球性问题,研究人员更需要在国际范围内共同努力。开放获取通过确保科学文献的无障碍获取,使研究人员可以汇集全球、全学科的技能和知识,为多方面的问题提出新的见解和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相关文章推荐
Clean Energy Research Must Be Open
清洁能源研究必须开放
本文探讨了清洁能源研究,并强调了开放获取对确保其充分发挥潜力的必要性。
https://blog.mdpi.com/2024/08/06/clean-energy-research/
四、开放获取与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已成为当今全球范围内最为引人关注且亟待解决的紧迫性议题之一。气候影响着全人类,它是粮食生产、交通、基础设施、服装、健康等问题的核心。然而,气候是一个动态系统,建模非常复杂,应对气候变化需要来自不同学科的研究人员进行大量的合作研究。
因此,开放获取在应对气候变化的研究中非常重要,它有助于实现跨学科研究,提高研究的可见度和速度,并将重要的研究成果传播到最需要的地方。
相关文章推荐
We Need Open Access to Tackle Climate Change in 2024
我们需要开放获取来应对2024年的气候变化
本文探讨了气候变化报告所呈现的严峻形势;展示了科学界如何才能像2020年那样全体动员,共同解决全球性问题;探讨了开放获取的好处,以及它将如何确保人们共同面对气候变化。
https://blog.mdpi.com/2024/01/02/climate-change-in-2024/
五、开放获取与打击虚假信息
虚假信息泛指以事实形式呈现的误导性信息。出于传播的不确定性或赚钱等动机,它会被有意或无意地传播。随着新技术的普及,传播误导性信息的平台越来越多,了解事实真相变得越来越难。
开放获取可为公众提供一个自由获取研究成果和数据的平台,这消除了学术界与公众之间的障碍,有助于打击虚假信息,促进真实信息的流通与信任。
相关文章推荐
How Open Access is Fighting Misinformation
开放获取如何打击虚假信息
本文探讨了虚假信息的表现形式以及盛行的原因,并重点介绍了MDPI解决这一问题的相关论文。
https://blog.mdpi.com/2022/10/19/oa-misinformation/
六、开放获取与健康公平
健康相关研究对于全球健康福祉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在占据了全球人口85%的中低收入国家中,这些宝贵的研究成果往往因为需要付费查阅而难以获取。健康差距指与经济、社会和环境劣势密切相关的健康差异。与之相对的健康公平则是指减少并最终消除健康差距,这涉及到为每个人,特别是中低收入国家的低收入人群,争取到最高的健康标准。
获取知识是应对全球健康挑战的基本需求。开放获取可消除获取研究成果的障碍,确保重要信息和前沿见解能够不受经济状况的影响而被任何人获取和应用。
相关文章推荐
Achieving Health Equity with Open Access
通过开放获取实现健康公平
本文探讨了通过开放获取实现健康公平这一话题,强调了常见的健康差距、健康研究的价值以及开放获取的好处。
https://blog.mdpi.com/2023/11/07/achieving-health-equity/
七、开放获取与跨学科研究
跨学科研究是一种互动方法,它将各学科整合为一个整体,已逐渐受到各个研究领域学者的欢迎。跨学科研究是解决全球性问题的理想方法,如海洋学就是一个很好的跨学科研究的例子,它涉及海洋的方方面面,超越了单一学科界限,需要与从生物学到经济学等各个领域的学者合作开展研究。
然而,要让跨学科研究真正展现出其应有的价值,就必须确保来自不同学科领域充足且深入的学术研究成果能够被有效地整合与利用。而开放获取便可以拓宽研究人员获取前沿研究成果的渠道,并确保他们在获取研究成果的过程中不会遇到任何障碍,从而提高跨学科研究的效率。
相关文章推荐
Open Access and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Support Each Other
开放获取与跨学科研究相互支持
本文概述了什么是跨学科研究、为什么跨学科研究越来越受欢迎以及它与开放获取的关系。
https://blog.mdpi.com/2023/10/03/open-access-interdisciplinary-research/
八、开放获取与女性教育
女性在通往教育与职业发展的道路上或面临由社会偏见、经济困顿及基础设施滞后等多重因素造成的严峻挑战。确保她们能够获得高质量教育并积极参与教育体系,是推动性别平等与人权实现不可或缺的一环。
那么,开放获取将如何帮助消除女性教育的障碍?
为女性的研究成果和知名度带来积极增长,让女性拥有更高的作者地位。
无需支付任何费用并可随时了解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
释放资金,让低收入国家可以为开展新研究、应用研究成果或进行教育和培训分配研究预算。
有助于汇集来自不同文化和国家的专业知识以解决长期存在的问题。
相关文章推荐
How Open Access Supports Women in Education
开放获取如何支持女性教育
本文探讨了开放获取如何通过消除障碍、确保重要研究果的可获取性来支持女性教育。
https://blog.mdpi.com/2024/09/03/women-in-education/
开放获取和MDPI
MDPI作为全球领先的开放获取出版公司之一,始终以促进开放成果的共享与传播为使命,致力于打造人人可及、广泛交流的高质量学术平台。本文通过多个方面向您展示了开放获取这种年轻却高效的科学研究模式的重要性。MDPI也将始终坚持开放获取模式,消除学术障碍,提升科学研究成果的公共利用程度和效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 08: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