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期人物专访,Applied Sciences 期刊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特刊“Applications of Biochar in Agriculture”的客座编辑——中国农业大学李贵桐教授。本次访谈中,李老师介绍了目前对土壤研究的主要工作内容与进展,以及领域内热门研究方向,同时就期刊发展建议,正在主持的特刊等方面与期刊编辑进行了探讨与交流。
李贵桐 教授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土壤学
土壤学博士、博士生导师。1992年毕业于原北京农业大学 (现中国农业大学) 土壤与植物营养专业,获农学学士学位,2001年6月获中国农业大学土壤学博士学位;2001年9月至2004年3月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做博士后工作,2002年3月至8月在英国洛桑试验站做访问学者。欧洲地学会会员,美国土壤学会会员,国际园艺协会会员,国际生物质炭促进会 (IBI) 会员,2012年9月北京第四届IBI国际生物质炭大会执行主席,2012年6月北京第十届世界加工番茄大会暨第十二届国际园艺协会加工番茄研讨会共同主席、学术委员会委员。从事“基础土壤学”、“土壤利用与保护技术”、“农业面源污染与生态治理”等本科和研究生教学工作,从事土壤生化过程与生态健康、新型有机肥研发等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项,北京市自然基金1项,参与科技部、农业部项目10余项,主持欧盟第六框架项目1项,参与多项国际合作项目,在英国、法国、美国、比利时、丹麦、荷兰、澳大利亚、希腊、巴西、越南、日本等进行过学术访问。独立培养博士研究生8名,硕士研究生30名,在多本国内外期刊上发表SCI论文30余篇,参与编写《土壤学》、《土壤学实验》、《土壤生物化学》、《华夏简明百科全书 (农业卷》》、《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设施蔬菜轻简高效栽培》、《低产田改良新技术及其发展趋势》等学术著作11部,拥有国家专利发明权11项,实现专利权转让2项。
Q: 能否请您简单介绍目前的主要工作或课题,以及有哪些代表性研究成果可与我们分享?
正在主要开展以下工作: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利用多元同位素法确定农田土体碳酸盐转化的季节性”,目的是确定华北平原农田土体中碳酸盐沉淀的季节性,为揭示农田土壤储碳机理开展基础研究;
(2)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利用15N标记土壤间接确定有机肥氮的转化过程”,目的是为评价有机肥氮的有效性提供一种更为精确的方法;
(3) 关于黑土地保护和乡村振兴关键技术的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目标是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将科技成果转化在产业行动上。
在生物炭研究方面,我们主要依托2009年设置的长期田间试验,揭示生物炭在田间条件下对土壤过程、粮食生产、环境效应的影响,目前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
(1) 明确了生物炭降低了秸秆转化为土壤有机碳的比例,降幅为11~30%,这修正了以往生物炭对土壤碳库影响的评价,对于全面评价生物炭对土壤碳库的影响具有积极的指示意义,在国际上独具特色;
(2) 利用13C示源技术,证明了生物炭降低了小麦秸秆转化为土壤有机质的比例,降幅为15~42%;
(3) 利用13C示源技术,首次在田间条件下证明了生物炭可以提高石灰性土壤中次生碳酸盐含量,增幅达13~34%,为全面评价生物炭对土壤碳库影响的研究开辟出一条新思路;
(4) 长期监测表明,生物炭对年度间作物产量无显著影响,但对10年总产量有显著影响;
(5) 采用生物炭分离技术,明确了生物炭施用5年后,0~20 cm表层土壤中只残留了60%的生物炭。
Q:请问是什么吸引您进入到科学研究工作?
主要是两点原因:一是探索自然世界的奥秘,寻求怎么样和为什么的好奇心驱使自己开展基础土壤学研究工作;二是利用知识改变世界的理想,不屈服自然、利用自然改造世界的主观能动性,带动自己开展应用技术研究。
Q:在科研中是否发生过一些趣事可与我们分享?
作为农业科研工作者,在田间开展科研工作,脚踩土地,呼吸清新空气,感受露珠、微风与热浪,顿感身心放松、天地融和,是最亲近自然的工作,十分有益于身体健康。另外,亲手收获自己种下的饱满的麦穗、肥大的玉米棒子、沉沉的大土豆,在抹着汗水的同时,感觉是最幸福的时刻。
Q:您对于土壤研究领域的未来发展有什么看法?
二十多年前,曾有土壤学家放言“土壤学已死”,但今天看,土壤学更加具有生命力。在我看来,土壤学的未来将更加繁荣发展,原因有二:一是土壤学本身的重要性,与全人类的发展息息相关,未来一定更美好;二是土壤学积极与其它学科交叉融合,产生新问题、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必定会蓬勃发展。
Q:田间试验从设计到成果呈现通常周期较长,您对于刚进入本研究领域的青年学者有什么期望?需要具备什么样的优秀品质?
田间试验周期较长,同时存在许多不可控因素,取得成果往往需要较长的周期。但是,田间试验的优点也不说自明,不可替代。因此,对于青年学者而言,最重要的是田间试验的设计是否科学?是否具有现实或科学意义?是否具有前瞻性?这些是决定田间试验成败的关键所在。其次,田间试验肯定需要坚持,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但其间也会收获除科学外的许多东西,这对于农业科学、环境科学等领域工作者而言尤其重要。
Q:您作为 Applied Sciences 期刊的客座编辑,对期刊的印象如何?有什么期望和建议?
首先,“应用科学”这个名字与我的科研理想之一十分吻合,因为我希望利用我的知识、能力改造世界,而非一味地观察世界,所以“应用科学”这个期刊的名字我十分喜欢。其次,期刊的文章内容也十分符合它的名字,以报道各学科、工程的应用技术、效果为主,是解决实际问题很好的参考,或者说寻找解决问题思路、线索的很好的发源地。希望“应用科学”不忘初心,继续走报道应用技术之路,成为基础研究与现实应用之间重要的桥梁。
Q:能否对您正在主持的特刊做一些介绍?
生物炭在过去的十年里一直是许多科学领域的热门话题。生物炭作为一种新型的土壤改良剂,可以提高土壤肥力,改变土壤功能。为进一步明确生物炭在农业中的作用,本期特刊将重点介绍生物炭对土壤有机质周转、土壤物理过程、土壤化学过程、土壤生物过程和土壤整体功能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相关特刊
点击链接,了解特刊详情:https://www.mdpi.com/journal/applsci/special_issues/6T1258GY31
感谢李贵桐教授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接受 Applied Sciences 期刊编辑部的拜访,以及对期刊的支持与建议。我们由衷祝愿李教授身体健康,科研之路一切顺利!同时,我们也期待未来可以与李教授及其团队开展更多交流与合作。
Applied Sciences 期刊编辑与李贵桐教授合影 (图左至右:MDPI学者关系部于杉杉、李贵桐教授、Applied Sciences 期刊责任编辑张鑫蕊)。
Applied Sciences 期刊介绍
主编:Takayoshi Kobayashi, The University of Electro-Communications, Japan
期刊主题涵盖应用物理学、应用化学、工程、环境和地球科学以及应用生物学的各个方面。
2022 Impact Factor:2.7
2022 CiteScore:4.5
Time to First Decision:14.9 Days
Time to Publication:37 Days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0: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