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期人物专访,Nanomaterials 有幸邀请到期刊编委——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朱申敏教授。此次访谈中,朱教授与我们分享了所在课题组的研究成果与学术心得,对材料领域的热点及发展趋势展开了探讨,并真诚地给予了青年学者一些学术建议。
受访人简介
朱申敏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Nanomaterials 期刊编委
上海交通大学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国家科技奖励评审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材料类专业教指委委员。1989 年毕业于湖北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1998 年获硕士学位;2001 年获上海交通大学高分子材料博士学位;2002—2004 年在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做博士后 (JSPS fellow)。
长期致力于有机—无机功能材料的制备及在能源、环境中的应用研究。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科技部纳米专项课题等 40 余个项目的资助;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 160 余篇,他人引用 6000 余次;申请中国发明专利 40 余项,其中授权 30 余项;获 2008 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006 年获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的资助。担任全国功能高分子行业委员会专家、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纤维材料改性与复合技术分会理事会常务理事 (Scopus H-index:44)。
访谈内容
Q1、能否请您简单介绍一下目前课题组的主要研究方向和成果。
我们目前的研究方向聚焦于仿生结构功能材料的设计、制备及在能源、环境和生物医用领域的研究与应用。课题组以自然生物的特殊结构为切入点,基于生物结构高性能化与人工材质耦合的学术思想,围绕金属、金属氧化物、功能聚合物和天然高分子材料的复合,系统地开展分级结构仿生功能材料研究,实现了金属、金属氧化物、功能聚合物与生物模板精细结构的复合和组装。
不仅如此,我们还研究了结构传承的规律,进一步充实和发展了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张荻教授提出的“遗态材料”这一新的研究方向,并取得了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开发了多种方法,实现了功能导向的生物精细结构与功能组分的耦合,阐明了构效关系,为新型高性能材料的有效构造和开发提供了技术模型和实验支撑。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国际同行的高度肯定和认可,并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如 Science 期刊 1 篇,Progress in Materials Science 1 篇,Advanced Materials 3 篇,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4 篇,ACS Nano 2 篇。这些研究工作受到国际上的极大关注,多篇文章被选为封面文章和高被引论文,并被外媒多次高度评述和报道。同时,我们致力于拓展新材料在生物医药中的应用研究,积极与附属医院医师团队开展合作。如成功开发出基于生物纤维素纳米晶组装的可注射水凝胶,表现出优异的光热、光动力、光化学协同抑制肿瘤的效果 (Adv. Funct. Mater. 2021, 2106079),为肿瘤治疗提供借鉴思路。
在科研工作方面,我们积极拓展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和合作,与澳大利亚、日本、美国、加拿大、韩国的同行合作发表研究文章共 60 余篇。
Q2、在材料工程领域,您认为哪些研究主题会成为热点?
新能源材料和生物医用材料的开发是国家战略的重要赛道,也是解决“卡脖子”技术的关键领域。同时生命健康领域也值得关注。比如说,生物医用材料方面,我们现在正在与上海一流医院的眼科临床医生进行产学研合作,开发临床替代材料,并获得不少进展;在能源材料方面,超级电容器和锂电池用电极及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的开发,也在积极与企业和研究机构进行合作。这些领域是未来的方向,我们将继续深耕下去。
Q3、您认为目前所做研究的最终意义和目标是什么?
作为国内一流高等院校的科研人员,我认为学校和我所在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平台研究的最终目的和意义是研究成果能够实现产业化。产业化可以说是科研者的共同目标,尤其对于工科院校,特别是材料领域。2018 年科技部发布的我国 35 项卡脖子技术均与材料相关,可见国家所面临的挑战与竞争很大程度上是材料领域科技实力的比拼。以前大家的一些科研想法可能主要从文献里面或者是从学术报告里面获得,而现在逐渐转向工业领域。从实际应用领域去抽提到某些想法可能更多了,解决真问题,真解决问题,这种导向是非常明确的。
Q4、您认为一篇好的论文的前提是什么?
撰写论文实际上是对实验结果的总结,是在实验方案的基础上,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提炼和总结。一篇优秀的论文,不在于语言的华丽,而关键在于逻辑性的思维,想要达到什么目的,如何设计实验方案,最后实验研究获得了哪些创新点 (怎么想的/怎么设计的/获得了什么)。这让我想到,学生到国外读硕士博士需要通过 GRE (Graduate Record Examination) 考试,主要测评的就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于研究生而言,逻辑非常重要。不管是写大论文还是小论文,一旦逻辑清楚,呈现的文章就具有价值;反之,如果逻辑混乱,那就很难让人理解。
Q5、是什么让您选择了您所在领域的职业,又是什么让您进入这个特定领域?在该领域是否有对您产生深远的影响的人?
我本科专业是化学,研究生和博士都是学的高分子。80 年代,男生都想学数学,想当陈景润;女生都想学化学,我们的楷模是居里夫人。而真正让我进入材料领域,专注于科学研究的人是我的博士生导师颜德岳 (中国科学院院士)。1998 年,我前往上海交大攻读博士,被颜老师的敬业精神所深深感染。颜老师对待工作十分认真负责,他当时住在同济,每天倒车通勤超过 2 小时,早上 7 点多就到学校准备授课。他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但是非常耐心,认真指导每一个学生,甚至会在电脑上一字一句地帮忙修改英文论文。每当与学生谈论起新的科研想法,他那对科学的热情总是会感染着我们。一旦凌晨 5 点多的电话响起,那就是颜老师又有新的想法要和我们讨论了。因此,颜老师对我影响很大,除了学术方向,还有科研精神,一旦确立目标,就要拼尽全力去实现。
Q6、在科研道路上,您认为科研人员需要具备什么样的优秀品质?能否给青年学者一些建议?
首先,我觉得年轻的研究人员 (包括我的学生) 需要有一个开放的科研态度。主动与老师交流,积极参加国际国内会议,多和同行开展交流。学术交流比读文献的效率更高,更有价值,所以我鼓励我的学生一定要多和别人交流,只要有机会,出国交流也是十分重要的。另外,对于年轻的学生或者科研人员,勤奋努力是必须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要付出努力,全身心地做科研。作为科研者,即使拥有聪明头脑,对领域却不熟悉,对科研方向把握不准,也是无法成功的。
Q7、您是怎么对待行业/研究领域中不断涌创出来的这些创新点?
学科交叉非常重要的,要交叉、要融合。可能我们在听别人报告的时候会有些新的启发,但不是说我一定会把报道内容/热点/方向拿过来,而是从中获得一些启发。我们经常鼓励学生去参加学术报告会,尽管有时候那些学术报告可能跟我们所做的研究没有太大关系,但是可以帮助学生们从另外一个角度针对自己的研究找出一种新的设计思路。
最后,感谢朱申敏教授于百忙之中接受 Nanomaterials 编辑部的拜访,感谢老师对期刊发展的支持与建议,我们在此由衷地祝愿朱老师身体健康,科研之路一切顺利。
Nanomaterials 期刊介绍
主编:Shirley Chiang,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 USA
期刊主题涵盖纳米材料 (纳米粒子、薄膜、涂层、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量子点、石墨烯、碳纳米管等)、纳米技术 (合成、表征、模拟等) 以及纳米材料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生物医药、能源、环境、电子信息等) 等。
2021 Impact Factor:5.719
2022 CiteScore:7.4
Time to First Decision:12.7 Days
Time to Publication:33 Days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6 23: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