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论是幅员辽阔的亚洲、物产富饶的美洲、岛屿众多的大洋洲,还是干旱炎热的非洲、常年冰封的南极洲、充满人类印记的欧洲,都孕育了丰富多样、各具特色的生命,共同构成了非凡奇妙的世界。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改造世界的速度逐渐加快,生物多样性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从协议到协力:复原生物多样性”,今年生物多样性国际日主题的设立,旨在推动《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落地实施。保护生物多样性从来不应该流于表面,而需要各方同心协力,在减少对生物多样性威胁的同时,通过可持续利用和惠益分享来维护全人类的利益,推动生物多样性主流化。
协力减少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
目前,生物多样性正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威胁。
·土地规划
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往往导致生态环境的破碎化,进而影响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道路的修建破坏了生物的栖息地[1];大坝的建设导致水域断连,使得鱼类的生存空间破碎化,影响其物种多样性[2];此外,农业活动也致使生物生存范围缩减[1]。
·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
对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是导致一些物种数量减少、濒危甚至灭绝的重要因素。例如,滇金丝猴是一种濒危物种,其栖息地周围的村民通过大规模砍伐木材、放牧来维持生计,由此对金丝猴的生存构成威胁,使其面临种群减少的风险[3]。
·气候变化
物种的分布、丰度和栖息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气候[4]。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对化石能源的长期依赖,全球气温上升,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导致物种灭绝,威胁全人类[5,6]。
·污染
污染会直接危害生物,也会通过污染生态环境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不利影响。生活污水和农业废水的排放,导致水质变差,水生生物量减少,影响了水生生物的多样性[7];太阳能电池板、电动汽车电池以及报废的电子设备中含有大量化学污染物,若管理不当,这些有毒废物将渗入土壤和水中,造成土壤和水体污染,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5]。
·外来物种入侵
外来入侵生物可作为新发传染病的宿主,也可能感染已经存在的微寄生虫,成为新的寄主并加速病原体传播。因此,外来入侵生物可能会将疾病传播给本地野生生物[8],影响生物多样性。此外,一些外来植物物种具有很高的入侵潜力,能够改变入侵栖息地的环境,从而对本地植物群落、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构成严重威胁[9]。
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应该确保全球陆地和海洋区域都处于合理的空间规划之下,采取积极的管理措施以保证对物种的可持续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将污染风险降至无害于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水平,此外,还需要通过管理引进外来物种的方式,以减轻外来入侵物种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协力可持续利用,以人为本
对自然资源和野生物种的可持续利用,能够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保障人们的权益,改善其生活,更好地增进人类福祉。
·可持续利用,以保障人类权益
对陆地、淡水和海洋野生物种进行可持续管理,并保护原住民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确保粮食安全,保证营养、药品以及其他生存需求,尤其是保障处境脆弱、对生态多样性依赖性更强的群体的利益。
·可持续管理,以保持自然对人类的贡献
恢复、维持和增进自然对人类的贡献,包括调节空气质量、水质和水量、土壤健康,以及减少疾病风险、保护所有人免遭极端气候事件的威胁。
·增加蓝绿空间,使人人受益
增加城市以及其他人口密集地区的蓝绿空间 (主要包括公园、草地、河流、湖泊等) 的面积和使用,进而增强本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连通性,改善人与自然的联系,促进人类的健康和福祉。如今,随着全球气温上升,城市热岛现象正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优化蓝绿空间的配置对于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至关重要,绿地和蓝色空间在降温方面效果显著[10]。
协力推动生物多样性主流化
近年来,生物多样性主流化受到了国际组织、各国政府和科学界的高度关注。将保护生物多样性纳入国家或地方政府的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以及企业、社区和公众生产与生活中,可以确保各方始终将其放在主要地位并付诸实践。
·政策支持
各级政府和所有部门,尤其是对生物多样性影响重大的部门,应使其公共和私人活动、财政和资金流动与促进生物多样性目标一致。政府部门可通过相关立法来减少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11]。禁止刺网能起到保护生物的作用,因此可以在珍稀动物生存或可能抵达的区域颁布禁用刺网的禁令[12];制定区域税收政策能阻止制造和进口不可生物降解的一次性塑料,从而减少塑料废物的排放,达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目的[13];此外,政府可以对珍稀动植物保护区周围的村庄实施扶贫政策,使其不再以砍伐森林带动经济发展,而是发展与珍稀动植物相关的生态旅游和文化产业[3]。
·企业参与
MDPI作为全球领先的开放获取出版公司之一,持续关注生物多样性话题,发表相关领域论文,促进相关信息和知识的传播,以实际行动支持着生物多样性保护,为生物多样性主流化助力。
https://www.mdpi.com/about/announcements/5807
点击链接,进入国际日专题页,了解更多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内容。
此外,为了响应今年生物多样性国际日的主题,MDPI还举办了相关系列活动,加入守护生物多样性的行动中。
https://mp.weixin.qq.com/s/d0pNejBYAfR4qj-GW-nF6w
点击链接,了解生物多样性主题摄影比赛结果。
识别上方图中二维码,了解相关主题研讨会详情。
如果您对生物多样性相关主题的影片感兴趣,MDPI也为您精选了六部高分影片,与您一同感受自然之美!
https://mp.weixin.qq.com/s/UGuhEJp3g4u8lgW-zUSukw
点击链接,查看生物多样性相关影片。
个人行动
爱护花草;
拒食野生动物;
不私养外来物种;
拒用野生动物制品;
节约纸张,保护森林资源;
清理周边垃圾,使环境更宜居;
少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减少白色污染;
不向河流湖泊中倾倒垃圾,污染水生态;
绿色、低碳出行,为遏制气候变暖助力。
Biological Diversity 生物多样性国际日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生物多样性是地球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源泉,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石。只有保护生物多样性,才能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
参考文献
1. Aloysius, N.; Madhushanka, S.; Chandrika, C. Avifaunal Diversity and Abundance in the Proposed Sarasalai Mangrove Reserve, Jaffna, Sri Lanka. Birds 2023, 4, 103-116.
2. Liu, X.; Olden, J.D.; Wu, R.; Ouyang, S.; Wu, X. Dam Construction Impacts Fish Biodiversity in a Subtropical River Network, China. Diversity 2022, 14, 476.
3. Zhu, S.; Li, L.; Wu, G.; Liu, J.; Slate, T.J.; Guo, H.; Li, D.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Village Development on the Habitat Quality of Yunnan Snub-Nosed Monkeys Using the INVEST Model. Biology 2022, 11, 1487.
4. Olmos-Martínez, E.; Romero-Schmidt, H.L.; Blázquez, M.d.C.; Arias-González, C.; Ortega-Rubio, A. Human Communities in Protected Natural Areas and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Diversity 2022, 14, 441.
5. Pinteus, S.; Susano, P.; Alves, C.; Silva, J.; Martins, A.; Pedrosa, R. Seaweed's Role in Energetic Transition—From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hallenges to Enhanced Electrochemical Devices. Biology 2022, 11, 458.
6. NOAA. Global Climate Report—Annual. 2021. Available online: https://www.ncdc.noaa.gov/sotc/global/202113(accessed on 10 January 2022).
7. Shao, W.; Chen, Z.; Shao, Y. Intergrading Water Quality Parameters, Benthic Fauna and Acute Toxicity Test for Risk Assessment on an Urban-Rural River. Sustainability 2023, 15, 6423.
8. Mazzamuto, M.V.; Wauters, L.A.; Koprowski, J.L. Exotic Pet Trade as a Cause of Biological Invasions: The Case of Tree Squirrels of the Genus Callosciurus. Biology 2021, 10, 1046.
9. Gazoulis, I.; Antonopoulos, N.; Kanatas, P.; Karavas, N.; Bertoncelj, I.; Travlos, I. Invasive Alien Plant Species—Raising Awareness of a Threat to Biodiversity and Ecological Connectivity (EC) in the Adriatic-Ionian Region. Diversity 2022, 14, 387.
10. Wang, M.; Song, H.; Zhu, W.; Wang, Y. The Cooling Effects of Landscape Configurations of Green–Blue Spaces in Urban Waterfront Community. Atmosphere 2023, 14, 833.
11. Zhang, Y.; Song, Y.-G.; Zhang, C.-Y.; Wang, T.-R.; Su, T.-H.; Huang, P.-H.; Meng, H.-H.; Li, J. Latitudinal Diversity Gradient in the Changing World: Retrospectives and Perspectives. Diversity 2022, 14, 334.
12. Elley, T.; Mattern, T.; Ellenberg, U.; Young, M.J.; Hickcox, R.P.; van Heezik, Y.; Seddon, P.J. Consistent Site-Specific Foraging Behaviours of Yellow-eyed Penguins/Hoiho Breeding on Stewart Island, New Zealand. Biology 2022, 11, 844.
13. Adeniran, A.A.; Ayesu-Koranteng, E.; Shakantu, W.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on the Environmental and Health Impact of Plastic Waste Pollutants in Sub-Saharan Africa. Pollutants 2022, 2, 531-545.
MDPI相关期刊推荐
Agriculture 期刊介绍
期刊主题涵盖作物科学与技术、畜牧生产、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农业经济与管理、农业工程与技术等农学领域各个方面。
2021 Impact Factor:3.408
2021 CiteScore:3.1
Time to First Decision:18.6 Days
Time to Publication:38 Days
Agronomy 期刊介绍
文章类型包括农学及农业生态学领域的研究型文章及综述,目前已被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SCIE) 和 Scopus等多个数据库收录。在2022年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期刊分区 (升级版) 中位于农林科学2区。
2021 Impact Factor:3.949
2021 CiteScore:3.9
Time to First Decision:17.7 Days
Time to Publication:37 Days
Atmosphere 期刊介绍
期刊研究内容涉及气溶胶、空气质量及其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空气污染控制、气象学、气候学、生物气象学、生物圈/水圈/陆地-大气相互作用、大气技术、仪器和建模的研究,以及高层大气和行星大气等。目前期刊已被SCIE、Ei Compendex、Scopus等数据库收录。
2021 Impact Factor:3.110
2021 CiteScore:3.7
Time to First Decision:14.7 Days
Time to Publication:39 Days
Biology 期刊介绍
期刊主要涵盖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进化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等所有生物领域。
2021 Impact Factor:5.168
2021 CiteScore:2.8
Time to First Decision:16.1 Days
Time to Publication:37 Days
Birds 期刊介绍
期刊主要发表关于野生鸟类的前沿顶尖研究成果,包括但不限于鸟类生态学、群落、保护和行为生态学。期刊对文章篇幅没有限制,可以发表研究性论文、综述和评述等。
Time to First Decision:28.6 Days
Acceptance to Publication:4 Days
Diversity 期刊介绍
期刊涵盖了从分子、基因、种群和物种到生态系统的有机体和分子多样性相关的所有主题。研究范围包括但不限于生物多样性及多样性保护、分子进化与生态学、多样性评估等。
2021 Impact Factor:3.031
2021 CiteScore:2.9
Time to First Decision:15.6 Days
Time to Publication:37 Days
Fishes 期刊介绍
期刊主要发表鱼类和其他水生动物,以及渔业水产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涉及水生动物的生物学、生态学,水产动物养殖等各个方面。
2021 Impact Factor:3.170
2021 CiteScore:3.9
Time to First Decision:16.5 Days
Time to Publication:38 Days
Forests 期刊介绍
期刊主要涵盖林业及相关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目前已经被Scopus、SCIE、Ei Compendex等多个学术数据库收录,在中国科学院SCI期刊分区中位于林学二区 (2021年12月数据)。
2021 Impact Factor:3.282
2021 CiteScore:4.0
Time to First Decision:18.3 Days
Time to Publication:40 Days
Grasses 期刊介绍
期刊主要涉及与草相关的所有基础和应用领域,包括草和饲料生产、遗传育种、监测和利用农业生态方法。
Time to First Decision:16 Days
Acceptance to Publication:5.8 Days
Insects 期刊介绍
期刊主题涵盖与节肢动物相关的各个方面,包括生物学、生理学、生态学、行为、管理、保护、进化等,以及它们与人类社会、植物、生态系统的关系。
2021 Impact Factor:3.141
2021 CiteScore:3.1
Time to First Decision:14.8 Days
Time to Publication:39 Days
Life 期刊介绍
主要涵盖天体生物学、生命起源、蛋白质和蛋白质组学、细胞生物学和组织工程、遗传学和基因组学、合成生物学和系统生物学、微生物学与工程学、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和病理学等各生命科学领域。目前,期刊已被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SCIE)、PubMed、Scopus等数据库收录。
2021 Impact Factor:3.253
2021 CiteScore:1.9
Time to First Decision:14.6 Days
Time to Publication:34 Days
Pollutants 期刊介绍
期刊鼓励科学家提交与导致污染的化学、生物和物理化合物有关的高质量研究成果,包括影响评估研究和相应的补救战略,以促进污染物的科学利用和有效缓解。主题包括但不限于: 公共环境职业健康、毒理学、水资源、地球科学、大气化学、环境微生物学、生态系统恢复、环境分析和监测、风险评估和环境中污染物的相互作用、保护生物学、可持续农业。
Time to First Decision:16.8 Days
Acceptance to Publication:14.6 Days
Seeds 期刊介绍
期刊旨在促进发表与种子科学、技术和生物学相关的原创文章和高质量评论。主题领域包括但不限于:种子生物学、种子生产、种子取样、种子测试、种子传播、种子储存、种子发芽、种子休眠、苗木建立、种质维护和评估等。
Time to First Decision:16 Days
Acceptance to Publication:5.8 Days
Sustainability 期刊介绍
期刊主要涉及环境、经济、社会、工程科学等领域的可持续研究。
2021 Impact Factor:3.889
2021 CiteScore:5.0
Time to First Decision:17.7 Days
Time to Publication:41 Days
Water 期刊介绍
期刊涵盖所有水资源领域相关的科学技术,主要包括全球和区域水循环的可持续管理,水资源及其与粮食、能源、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和人类健康的互联。期刊鼓励领域内研究人员发表实验、理论、建模和大数据等相关研究成果。
2021 Impact Factor:3.530
2021 CiteScore:4.8
Time to First Decision:17.6 Days
Time to Publication:42 Days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2: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