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ezhi202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iezhi2022

博文

​野外科考经验总结以及那些年的涉险经历 精选

已有 6081 次阅读 2024-2-9 14:04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引言

这篇文章在我脑海里构思已久,但自从去年出差结束以来我就忙于上课、读文献、写文章、校对书稿、学习生信、数据分析等各种东西,加之自己笔拙,以至于迟迟没有对去年的野外科考工作做一个详细的总结。农历龙年伊始,回首往年科考路上的种种不容易,激励自己继续努力前行,同时把经验分享给正在或者即将进入这个行业的朋友们,也向公众科普一下我们植物学科研工作者的野外科学考察日常,我认为是很有必要的。

2023年,我带队开展野外科考4次,共出差108天,总行程超过2万公里,走过半个华南及西南地区。主要关注的类群是豆科和苦苣苔科,采集植物标本571号2284份,同时采集了大量的分子材料以及植物活体材料。苦苣苔科的活体材料除保存于华南国家植物园之外,也寄往位于广西桂林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国家苦苣苔科种质资源库易地保存。

感谢2023年陪我一起参与野外工作的各位老师:李紫默、朱子茵、钟亮亮、韦辰兴、丁国恩、唐红亮、张苗。因为你们的加入与协助,我2023年的科考才能如此顺利,每一次野外科考都圆满完成了既定的目标任务。在此谨向各位老师致以最衷心的感谢与崇高的敬意!

野外科考——出发前的准备工作

1.采集目标与路线规划

出野外之前,我习惯在地图上先标记好点位。对于没有具体经纬度的点,就结合等高线地形图来大致判断位置并做好标记,然后前往该点附近寻找合适生境,这种方法屡试不爽。

举例来说,我要寻找瑶山苣苔的其中一个居群,查阅了IBSC的标本,采集记录上的地点为:广西金秀老山伐木场青年工区,海拔为:1112.31m,生境为:阔叶林下潮湿石上。我通过卫星影像地图,并结合等高线地形图判断该标本的采集点,并标定在地图上。实地考察时,我们到达标定点附近,发现其生境非常合适。于是我们便在周围寻找,在距离标定点约600m的林下石壁上顺利找到了目标物种。

当然,如果连海拔、详细地点的信息都没有,那就只有靠运气。一个实例是2022年我们前往四川甘孜采集某豆科植物,标本记录仅仅是白玉县。但我已经知道它应该是生长在金沙江干热河谷的,白玉县到金沙江河谷的公路有两条,恰好我选择了正确的那条路。快到金沙江河谷的地方有个很魔幻的在建隧道,隧道里面许多分岔,像迷宫一样,没有路牌,灯光昏暗。我凭记忆和直觉(即所谓的方位感)往我认为正确的道路走,出隧道后不久就在路边找到了目标种。所以说运气还是蛮重要的,若是我走了另外一条路,或者在隧道里面走错了,可能就没那么顺利了。

image.png

2022年7月16日,考察四川省甘孜州白玉县盖玉镇,金沙江干热河谷

2.科考用车安排

我们园里野外科考绝大多数时候是自己开车,使用课题组的公务车或者租车,少数例外的情况下会租一个专职司机。当然,我每次出野外都是驾驶员,无一例外,因此后面介绍的内容基本都与驾驶相关。野外科考租车一定不能用神州租车的宝沃,这货虽然便宜,但动力不行,非常容易出故障。标本馆的那台三菱是我认为最好开的车,自己课题组的荣放我还没碰过。

image.png

神州租车的宝沃BX5和BX7都不适合用于野外科考,这种车型很老旧,且动力不足,很小的陡坡都难以开上去

image.png

标本馆的这台三菱是我开过的最好开的一台车

3.物资装备的配备

出野外的行程计划如果超过15天,我都会多准备一些物资。采集工具和物资基本每次都要把后备箱塞得满满当当,后座有时也不能幸免。一些不常用的物品,例如帐篷、睡袋、救生绳,我也每次都带上,以防万一。

image.png

2022年西藏科考,科考物资将后备箱塞得满满当当

image.png

2023年6月23日,四川云南科考,后备箱已经塞满了,后座也不能幸免

4.组建科考队伍

我们园里常常出现人手不够的情况,师兄师姐师弟师妹们如果恰好都有事情在忙,基本很少有人有时间跟我一起出野外。因此我常常一个人,或者找个实习生一起出野外。我们一般会给实习生发放劳务费,如果实习生帮我很多,出差任务圆满完成,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争取多给实习生发一些劳务费。我不太在乎自己能得到多少出差补助,但我一定不会亏待每一位帮助过我的人。

5.科考日志

野外科考日志常常被我们描述得十分详细。一是因为我本身就是个喜欢记录生活的人,二是因为有时候老板可能会嫌我们进度慢。科考日志记录越详细,越能让老板感受到我们的不容易。

image.png

2022年7月17日野外科考日志,采集居群样品很不容易,既要满足间隔距离的要求,又要采够植株,并不是因为我们想偷懒,我们真的在很努力地工作了……

image.png

2023年6月27日—28日的科考日志,一如既往的详细

6.一个实例

2022年7月中旬,我们在西藏出差时正值旅游旺季。凌晨时分到达那曲市区,所有的酒店都已满房,城中其他商铺也早已关门,没有地方接待我们。那曲市区海拔超过4500m,晚上气温零下2度,很冷。幸好我们带了睡袋,三个人挤在车上休息一晚。

image.png

2022年7月20日,西藏那曲市,所有的酒店全部满房,我们三个人在车上过夜,轮流休息

野外科考——科考路上的一些小小经验

出野外的路上,我会买两包烟。我本人不抽烟,但在路上遇到需要问路的时候,请帮我们指路的大哥抽一支烟,也是我们表达感谢的一种方式。

image.png

我们常出野外的人通常都不太精致,也有少数人例外。每次下山之后,常常浑身裹满泥巴,甚至是牛屎。业内有句话广为流传:“远看像逃难的,近看像要饭的,一问是中国科学院的”。坊间传闻植物所的刘冰老师曾有一次提着编织袋采标本,回到城里被酒店当作拾荒者拒绝入住。如今这样的事情基本没有了,每当我们到酒店,都有工作人员十分客气地帮我们搬东西。公众对野外工作科研人员的理解与尊重,也体现了社会的文明进步。

image.png

2022年5月18日,广西田阳科考,当晚回到县城后,周联选老师和我每人手提一个编织袋,装满了标本和材料

image.png

2023年6月18日,采完材料从悬崖上“溜”下来的我,刚好一屁股摔坐在一坨牛屎上

出野外的路上也会出现许多可可爱爱的野生动物,例如“吗喽”(广东、广西对猴子的尊称)和蛇类。遇到这类野生动物,我们一般不会去打扰它们,而且要离它们远点,不让它们有机会伤害到我们。

image.png

2023年7月10日,我们在云南省宾川县鸡足山考察时,一群猴子爬上了我们的车

image.png

2023年6月8日,在四川泸州叙永县考察时遇见的一条竹叶青(Cryptelytrops sp.)

也有一类野生动物让我们防不胜防,这就是蚂蝗。在蚂蝗较多的山林里采样,即使把裤腿扎紧,套上防蚂蝗的鞋袜,这些家伙仍然能够找到缝隙钻进去。蚂蝗没有毒性,咬人也不疼,但它黑糊糊软绵绵的,爬在身上让人感觉很不舒服。

image.png

2023年7月31日,云南红河州元阳县,好几只蚂蝗爬在我脚上

野外科考——我的首次涉险经历

我的第一次野外科考涉险经历是在2018年8月16日,四川成都市的青城前山。青城前山虽是久经开发的旅游景区,设施也较为完备,但密林之下仍然充满了许多未知。爬到半山腰,我看到路边有一片林子很不错,便离开主路一股脑钻进密林,爬过一座座山头。在一处悬崖石壁旁,我发现一大片开着紫色花的苣苔,费了好大的劲去采。采到之后已是下午五点,我尝试原路返回,却完全找不到来时的路,那时我已经到了距离主路上方几十米的垂直绝壁上。我心想,过会儿天黑之后会更麻烦,得赶紧下山。

image.png

2018年8月16日,青城山前山考察,在一处垂直绝壁上生长着成片的开紫花的苦苣苔科植物

我找了好久的路,才看到有一处石缝。这个石缝看起来可以两手撑着石壁顺着滑下去,下面有一个水坑,大概十多米高,旁边就是主路于是我把相机收好放进书包里,标本先扔下去扔进水坑里,然后顺着石壁慢慢往下滑。滑到四分之一处,石头表面的苔藓比较滑,手撑不住,结果直接一下子滑下去。万幸的是,人和书包不偏不倚掉进了水坑。如果掉在乱石堆上,或者头部着地,我可能早就不在了。水坑挺深,还好我的书包帮我浮了起来,我顺势从坑里爬出来。先检查了下相机,幸好没摔坏,书包防水性能也还行,相机没有湿。但遗憾的是揣在裤兜里的手机被水淹了。好在旁边就是旅游道路,我趁天还没黑,赶紧扛着标本袋下山。

image.png

我就是从这个石缝上面滑下来的,高度大概十多米

image.png

石壁下方的水坑,救了我一命

后来我每次出野外,都一定要先开个线路追踪。爬山迷路时,就要靠来时的线路轨迹给我带回去。

时隔五年多,当年采集的苣苔,现在成了我的研究对象。这,或许就是缘分吧。

image.png

2018年采集的紫花金盏苣苔(Oreocharis lancifolia)所在的马铃苣苔属,如今成了我的研究对象

野外科考——2023年涉险经历

2023年出野外的路上也出现了一些bug。

1月9日,我们前往广东省湛江市东海岛做植被调查。我由于误判把车开进了沙地,轮胎打滑,车子陷进沙地里无法动弹,前驱车的动力也不是很足。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救,无果。眼看天快黑了,我们赶紧叫了拖车,费了好大的劲才被拖出来。从此以后,如果开的是前驱车,不明路况的沙地和石子路往下的陡坡,我都不会轻易往下开。 

image.png image.png

2023年1月9日,东海岛植被考察,车被陷进了沙地里

2月25日,我们前往广东湛江开展海岸带植物多样性和植被调查。我看见海湾处沼泽地里有一大片芦苇单优群落,决定去采个标本。走近一看,这片芦苇荡居然生长在“水泥地”上。滩涂表面平整且发白,像极了水泥地面。结果,我一踏上去就被陷住。好不容易把双脚拔出来,鞋子就像做了个倒模一样,太阳底下还反光。

image.png image.png

2023年2月25日,广东湛江徐闻县海岸带植被考察,这里的一大片滩涂淤泥都很像水泥地

2023年,我从系统发育与繁殖生物学课题组到了植物遗传资源与进化课题组,关注的类群也从豆科转移到了苦苣苔科。苦苣苔科植物生境特殊,野外采样相对困难。尤其是我研究的类群,常常生长在高山深谷之中、悬崖峭壁之上。

image.png

苦苣苔科植物的典型生境,引自 杨丽华,2018.

虽然采样之路充满艰险,但我毫不畏惧。自2016年第一次出野外至今,我积攒了将近8年的野外科考经验,在参与或带队的一百余次野外科考中从未出过严重的安全事故,每次出差均平安归来。

image.png

2023年7月3日,云南德钦县考察

但这回确实是有点大意了,低估了苦苣苔科植物考察的难度,也出现了不该有的失误。以往采集豆科植物,以及生物多样性调查,基本都是在路边走走,最多也就钻一些不算太陡的山林,广西的石灰岩山地已经算得上是最难爬的了。但我现在研究的类群大多生长在垂直的页岩岩壁或者石灰岩山地陡岩之上,许多地方无人涉足,采样颇为艰难。每爬一次悬崖峭壁,都是一场生死考验。

image.png

以往爬过的石灰岩山——2020年4月21日,广西乐业,雅长兰科植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黄猄洞天坑

image.png

以往爬过的石灰岩山——2021年6月11日,广西龙州板闭沙考山,感谢吴锐老师陪我爬上了这陡峭的石灰岩山顶

image.png

登顶一座石灰岩山之后的感慨

2023年6月,在神农架林区,我们的车不慎开进路旁沟中,爬不上来,恰好遇到一位小货车司机,用我带的那条救生绳给我们拉了出来。这条救生绳还是我2022年6月出差前买的,一直放在后备箱,这是它第一次下地。

image.png

2023年6月18日,湖北神农架,我们的车不慎开进了左侧沟里,爬不上来,白色小货车司机师傅用绳子给我们拉了上去

2023年7月25日,我们行至云南省临沧市镇康县木场乡,前往雪竹林山的路上,由于刚下过雨,泥土和大块石头混合而成的山路又陡又滑。我尝试冲上去,没有成功,车往左侧滑进了一个斜坑。此时我踩住刹车,赶紧叫坐在副驾的张苗老师下车,然后我打算把车往后退回主路上。结果,车子一动就直接顺着斜坡滑了下去。还好坡下有牧民建的围栏和一条路,我们的车就卡在路中间动弹不得。

image.png

2023年7月25日,云南省镇康县,我们的车横着卡在了路中间,无法动弹

此时我尝试自行解救车辆,许久,无果。于是我想到用千斤顶把车顶起来,尝试挪动一下。殊不知路面湿软,千斤顶根本顶不起来,由于操作不慎,手一滑,被千斤顶的手柄砸破了额头。当时我没有太在意,以为只是砸破了皮,砸到额骨,只感觉到很疼,眼睛都睁不开。过了大概一分多钟,我感觉有血流出来了,往头上一摸就摸到了凸出的血管,我便开始紧张了,以为是砸破了那根很粗的血管,心想,这下完了,我今天大概率得撂在这里了。我趁还清醒之时,赶紧喊张苗老师来帮忙。

image.png

在这种湿软的路面,千斤顶无效;地面的斑斑血迹诉说着此次野外科考的艰险

在此向和我一起出差四十多天的张苗老师表达深深的感激与崇高的敬意!在我受伤之后,张苗老师帮忙止血、处理伤口、联系110和120,以及一直的照顾,才让我幸免于难。最后,在拖车公司和当地老乡的合力帮助之下,我们终于脱离困境。

image.png image.png

两辆车合力将我们的车拖出去

image.png

成功脱困并回到木场乡,已是晚上九点过

总结

1.2023苦苣苔科植物科考总结

这是我历时最久、最为艰险的一次野外科考,也是收获最大的一次野外科考。连续75天的野外科考,打破了我们单位连续出差时长的最高纪录。上一个纪录(55天)是周欣欣老师(我们园的“柳哥”)创造的。

经历过生死离别,才更加珍惜今天的来之不易,更加努力地活着,感恩帮助过我的每一个人!同时,这次科考也基本把我毕业课题研究的类群悉数采集,并收获好几个新种,目前这几个新种在陆陆续续投稿发表中。

我们这类人似乎比较难找到合适的对象,因为家属需要承担的责任可能会更多一些。长期从事野外科考的我们也常常感觉到对家属的亏欠,同时也希望家人能更理解更包容一些。

出了那么多年的野外,也经历过许多事情,“安全第一”已经深深刻进我的骨髓。每次出野外,我都做了很充分的准备,包括路线规划、物资配备、安全保障,为确保我们科考队伍的安全竭尽了全力。但仍然无法完全避免意外状况的发生,也不能保证不出任何问题。关键在于,每当出现突发状况时,我能够快速反应,并且正确处置,因此每次都能化险为夷。事后我也认真总结经验,汲取教训。

2.致敬野外科考人!

野外科学考察造成人员伤亡的事件时有发生,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曾有一段十分悲壮的历史。1936年夏秋,我所(指的是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的前身)调查员邓世纬与助手杨昌汉、徐方才、黄孜文,深入黔桂交界处贞丰县采集,不幸感染恶性疟疾,于10月13—17日相继病故(资料来源:《广东植物志》);2012年9月20日,我园著名木兰科专家曾庆文研究员在云南省文山州西畴县坪寨林场进行华盖木传粉生物学实验结果观察时,从40余米高的实验平台上不幸坠落,经抢救无效因公殉职(资料来源:忘我科研 情归木兰——追忆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杰出科学家曾庆文研究员,科学网)。

此外,2001年,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张广杰,于9月25日在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县固曾乡固拉村落定沟进行野外科学考察时,被歹徒残忍杀害,凶手至今仍未被抓获(资料来源:中国科学院博士研究生张广杰野外考察惨遭杀害之谜,新浪网);2018年,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5名师生在新疆温宿县开展野外地质考察途中,突遇泥石流,副教授李世琴及黄晓萌、王伟、刘洁君3位同学,共4名师生不幸遇难,仅1名学生获救(资料来源:师生4人野外考察遇难!网友刷屏:致敬未来地质人);2019年4月21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科学考察船“实验3”执行科考任务时,在科伦坡遭遇恐怖袭击,导致2名职工在爆炸中不幸遇难,3名职工学生受伤(资料来源:关于我所职工学生在斯里兰卡4.21爆炸事件中遇难和受伤情况的说明);2021年11月13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4名队员张金榜、杨敏、张瑜、刘宇从云南普洱市镇沅县进入哀牢山腹地野外作业后失联,4名失联人员于22日早晨被找到,均已遇难(资料来源:哀牢山4名调查人员遇难背后:一次普通而危险的野调任务)。

3.野外科考人员的安全问题应更加重视

前辈们的科研精神值得钦佩,经验教训更需要总结。如今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交通更加便利,野外科考装备也在不断升级,物资也更容易获得,应更加重视野外科考人员的安全问题。科考前的准备工作做得更充分些,行程安排不要太赶,导师也不要频繁催促学生的进度(当然,适度的关心是必不可少的),科考领队的能力更强一点,经验更丰富一些,队员的危险意识更强一点,知识储备更多一些,许多危险情况都是能够避免的。

4.《野外科考注意事项》及经验分享

今年年初,我参考我们单位印发的《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野外科学考察安全管理工作细则》,结合自己的野外科考经历,以及朱婉婷、王文乔、杜思怡、黄俊凯等各位老师慷慨的补充,写了一个《野外科考注意事项》,基本囊括我了解到的所有需要注意的事项,并在不断更新之中,在此分享给大家。因时间仓促,没有来得及归类整理,还望见谅!如果朋友们需要pdf或者word格式的文档,也可以联系我领取(邮箱:xiezhi@scbg.ac.cn)。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更想替别人撑伞,希望以往的悲壮故事与类似的涉险经历不再重演。愿我们每次野外科考都平安顺利!

1707457782250.jp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野外科考注意事项》

写在最后

中国科学院的野外科考工作走在全国前列,仅我们所每年都有数百人次赴全国各地及周边国家开展野外科考。如果将来能把我们的野外科考经验经历系统地整理成书出版,对于推动我国基础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一定大有裨益。

感谢杜思怡、熊思敏、张宇、段洪蓉、李镇言、谢曾梅等各位老师们对本文提出的许多宝贵建议!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文中若存在疏漏、错误或者不妥之处,还望各位老师、朋友们不吝批评指正!

谨以此文祝各位老师、朋友们龙行龘龘,前程朤朤,龙年大吉,万事顺遂!

以上,是为记。

谢智,华南植物园

甲辰龙年正月初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16148-1421229.html

上一篇:使用Office 2010的邮件合并功能打印植物标本标签的方法
收藏 IP: 118.119.116.*| 热度|

10 崔锦华 周忠浩 郑永军 张晓良 王成玉 康建 杨正瓴 徐明昆 丁祥欢 guest23653605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1 23: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