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达观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illside 思接地质年代,眼扫地球内外 …… 跋涉于水文水资源、地理科学、土地利用与规划、科学思辨、中外哲学

博文

“一物不知,学者之耻”始作俑者的黑色幽默——兼论中国科圣张衡

已有 12490 次阅读 2013-2-4 10:06 |个人分类:人文与哲学思辨|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黑色幽默, 一物不知, 学者之耻

   据称“一物不知,学者之耻”一说始于王充。
   在我看来,这如同一个黑色幽默。王充以强烈的反传统姿态著称,并不以数典记祖、墨守陈规为乐,应当属于有所取、有所不取,有所知、有所不知一类,两脚书橱式的万事通不会是他的价值取向。此处“有所不知”中包含他进行批判与不屑一顾的内容。
   汉典网站(http://www.zdic.net/cd/ci/1/ZdicE4ZdicB8Zdic80330417.htm)的“一物不知”的词条解释是:
   “‘对某一事物有所不知。谓知识尚有欠缺。 (汉)扬雄 《法言·君子》:“圣人之於天下,耻一物之不知。” (汉)崔瑗 《河间相张平子碑》:“一物不知,实以为耻。”(唐)刘知几 《史通·杂说中》:“‘一物不知,君子所耻。’是则时无远近,事无巨细,必藉多闻,以成博识。”《孽海花》第二回:“论起‘一物不知,儒者之耻’的道理,这是正当办法。”亦作“ 一事不知 ”。《南史·隐逸传·陶弘景》:“读书万餘卷,一事不知,以为深耻。” (清)赵翼 《陔馀丛考·成语》:“一事不知,以为深耻。《晋书》 陶渊明 谓 范隆 曰,一物不知,君子之耻。”按:“陶渊明”乃“刘渊 之误”。《晋书·刘元海载记》: 刘渊幼好学,尝谓同门生 朱纪、范隆曰:“一物之不知,固君子之所耻也。”’”
   1990年5月,中国科学院院士严济慈在南阳张衡墓园题词“精仪揭天地,科圣著千秋”。1956年10月,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曾题词:“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历代名人对于张衡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张衡担当得起“科圣”这样的名头。
   但是,史书中似乎并无记载张衡的师承关系。荣登中国“科圣”的张衡的老师正如“文圣”孔子的老师、“武圣”关羽的老师姓甚名谁都是天知道一样,后世鲜知真情。圣人们大概出于无师自通、先知先觉。幸好石头旮旯里蹦出来的孙大圣在《西游记》中觅得了一位师傅,使我们知道了“大圣”也有师傅。
    王充的好朋友圈中有马融、窦章、张衡、崔瑗等。据搜狐博客“诗酒琴心”之《三评张衡》介绍:“东汉大儒扬雄著有《太玄经》,里面有许多不同于前人的天文哲学思想、杨氏《太玄经》在当世持否定者居多,而东汉时,仅有三人推崇,即桓谭、王充与张衡。张衡在《与崔瑗书》中还大力推荐扬雄的《太玄经》,两人还合作有《太玄注》,可见由扬雄、桓谭、王充到张衡,这是一条学术思想的链条,张衡广采搏取、不拘一格的师法精神是很能说明问题的。”
  《中华成语大词典》采用的出处是崔瑗的《河间相张平子碑》:“一物不知,实以为耻。”可以看出,“一物不知”的源头不出“扬、王、崔”一路人物。无所不知真是“王充、崔瑗、张衡”等的精神追求吗?
   我认为,事实最为说服力,王充的批判、张衡的创造都是包含对传统的扬弃与否定,并不是照本宣科式的“万物尽知”之快。
   扬雄的“圣人之於天下,耻一物之不知” 并非对儒者的泛泛要求。
   我认为,核心的问题是:“一物不知”中的“物”是何物以致人言人殊?这是关键所在。“扬雄、王充、崔瑗、张衡”一脉弘扬的是追求真理、追求真知的开拓精神,他们眼中的“物”一定程度上是“真理”的化身,而这正是传统儒家文化中回避与缺失的。
   此物非彼物,我物非你物也!俗人眼中的俗物也非奇人眼中的奇物可比也。一物降一物,一物更比一物高?
   格“物”而致知,“物”是而人非!
   我想,“从来就不信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追求真理、追求科学”可能接近于“扬王崔张”格物、探物、知物的真谛。
  我觉得,没有真理之剑高悬的无厘头“一物不知,学者之耻”不要也罢!
  章太炎先生说:“世间惟愚人不求知,稍有智慧,无不竭力求知。然所谓一物不知儒者之耻,天下安有此事?如此求知,所谓殆已。”
  现在,我们来欣赏一下华罗庚先生的妙联:坐谈几无所不知,实算则茫无一策!
  上述联句出自华罗庚先生1944年3月7日给时任教育部长、国民政府的最高教育长官陈立夫的正式信函(此信复制于王元、杨德庄合著的《华罗庚的数学生涯》。明显可以看出,华罗庚心目中的“知”与寻常的“知”是鸡同鸭讲。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0729-659314.html

上一篇:《可怕的科学:愤怒的河流》—可怕的黄河?中外洪水伤亡传闻考证
下一篇:被华罗庚打倒的数学小人物——所谓数学名家、大学教授苏家驹
收藏 IP: 58.240.140.*| 热度|

5 陈安 戴德昌 王春艳 MassSpec1688 zhanghuatia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0: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