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Ai Publishing 植根中国 影响 ...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aipublishing

博文

在某些疾病中,尿液生物标志物的表现优于血清生物标志物 精选

已有 4069 次阅读 2023-11-21 14:51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在疾病诊断和监测方面,尿液生物标志物有可能超越血清生物标志物。本篇综述探索了一系列尿液生物标志物如蛋白质、基因、代谢物、电解质和细胞外囊泡并显示了它们的优越性,同时强调了尿液生物标志物非侵入性、稳定性和特异性的优势。尽管标准化和疾病库扩展仍然是挑战,但将尿液和血清生物标志物相结合是提供更全面医疗方案的保障。尿液生物标志物在改善患者治疗结果和改变医疗保健方面具有巨大的前景。

近几十年来,生物标志物研究的重点集中在血液标志物上。然而,仅靠血液生物标志物无法捕获全部临床相关指标。因此,尿液已成为一种有价值的补充信息来源,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与血清生物标志物相比)尿液生物标志物在检测特定疾病方面具有诊断潜力。

由上海长征医院的毛志国教授、薛澄副教授、杨博博士、付莉莉老师以及北京师范大学的高友鹤教授联合发表的文章中表示在疾病检测方面,尿液生物标志物的性能得到了增强,该篇文章已发表在期刊Urine上。


640 (5).jpg

“血液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理功能的复杂液体,由于人体的稳态机制,血液有很强的稳定性。而尿液(肾脏产生的废物)的非稳定性使其成为早期生物标志物的极好来源”该研究的第一作者薛澄解释道。

值得注意的是,尿液的不稳定机制,使其能够更准确地反映体内发生的变化。

肾单位中尿液形成的过程允许特定生物标志物浓缩,同时,通过过滤阶段且不会被重新吸收的较小分子往往会浓缩在尿液中,这些生物标志物在尿液中的含量可能高于血液中的含量,从而更容易被检测到。

此外,尿液采集的简便性和非侵入性使其更易被接受,且尿蛋白可以有效保存用以进行长期存档。

薛澄说:“我们的研究结果为利用尿液和血清生物标志物来制定更全面和个性化的疾病诊断和管理策略开辟了道路。”

当然,尿液生物标志物还面临着一系列挑战,特别是尿液生物标志物测定的标准化以及使用尿液生物标志物诊断疾病范围方面仍需要不断探索。


Xue C, et al., Urine biomarkers can outperform serum biomarkers in certain diseases, Urine, Volume 5, 2023, Pages 57-64 

https://doi.org/10.1016/j.urine.2023.10.001



期刊及主编介绍

640 (6).jpg

Urine 期刊由科爱于2019年创办, 该刊定位于高质量国际开源期刊,并将发表所有与尿液研究领域相关的文章。

Urine 致力于发表高水平、原创的研究成果,包括综述文章(Review)、研究型论文(Full-length Research article)、短文通讯(Communication)、新闻(Editorial)等。所有文章都将经过严格的同行评议,并最终发表在最具影响力的 ScienceDirect 平台上供全球读者免费阅读、下载、引用。 

Urine 作为一本国际化的英文期刊, 致力于将其打造成尿液领域研究人员的家园,供专家、学者交流,学习,分享最新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目前期刊已经邀请到全球23位具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加入编委团队。

主编:高友鹤 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

 研究领域:

  • 尿液蛋白质组学

  • 尿液生物标志物

  • 蛋白质相互作用及其研究方法

  • 蛋白质组学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相关的生物信息学

个人履历:

  • 1990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

  • 1997年毕业于美国康涅狄格大学生物医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

  • 1997年至2001年赴美国哈佛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并担任讲师

  • 2001年起获聘中国医学科学院特聘教授,任基础医学研究所病理生理学系教授。

  • 2014年12月获聘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96796-1410503.html

上一篇:创刊即高起点!Green Carbon入选!
下一篇:Advanced Nanocomposites首届编委会成功举办
收藏 IP: 124.64.16.*| 热度|

4 杨正瓴 卫文强 崔锦华 高友鹤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4 14: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