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鸟类对植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十分敏感,是探究生物适应城市环境的理想类群。对于大多数昼行性鸟类而言,夜晚是其活动性最差、防御能力最低的时段,鸟类对夜栖地的选择通常包含隐蔽性、安全性以及保温性等生态因子。现代城市环境中,原生植被大面积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人工种植的园林植物,以及大量引进的外来植物,形成了独特的人工植物群落。与此同时,园林植物也塑造了城市鸟类的夜栖环境,那么城市中生活的鸟类在选择夜栖环境时是如何适应这种城市植被的变化呢?为了揭示鸟类在城市园林植物上的夜栖规律,北京林业大学的鸟类研究团队于2021—2022年对北京林业大学校园内和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内的夜栖鸟类进行了全年4个季节的连续记录。通过红外热成像仪观察和其他辅助调查手段,一共记录夜栖鸟类12科23种1865只,夜栖植物22科45种(图2)。其中麻雀(Passer montanus)、灰喜鹊(Cyanopica cyanus)和喜鹊(Pica pica)是记录数量最多的夜栖鸟类(图2),它们利用的植物种类和数量也最多,这反映了它们对城市环境的高度适应。
图2. 夜栖鸟类与植物之间的关系(线的粗细代表鸟类的数量,线越粗,鸟类数量越多)
研究团队通过鸟类稀有度加权丰富度评价不同植物对鸟类夜栖的贡献,分析结果表明贡献最高的植物是圆柏(Juniperus chinensis),之后依次是美国红梣(Fraxinus pennsylvanica)、早园竹(Phyllostachys propinqua)、油松(Pinus tabuliformis)和榆树(Ulmus pumila),反映了它们是对鸟类比较重要的夜栖植物。研究发现鸟类对落叶植物的利用比例在夏季最高(92.44%),对常绿植物的利用比例在冬季最高(75.19%)(图3)。对两类植物的利用中,夏季都偏向于利用胸径、树高和冠幅较大的植物夜栖,冬季则都偏向于利用胸径、树高和冠幅较小的植物夜栖(图4)。也就是说在夏季时,城市树木枝叶繁茂,鸟类会倾向于选择高大的落叶树种夜栖;冬季落叶之后,则倾向于选择相对低矮的常绿树夜栖,例如圆柏、油松、早园竹等。
图3. 不同季节夜栖鸟类利用常绿和落叶植物的比例
图4. 不同季节夜栖鸟类利用植物的胸径、树高、冠幅和栖枝高度
研究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体型鸟类对落叶植物和常绿植物的利用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体型较小的鸟类夏季偏向于利用落叶植物夜栖,冬季偏向于利用常绿植物夜栖,而大型鸟类对常绿植物和落叶植物的利用则没有明显的季节差异。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在季节变化明显如北京这样的平原城市环境中,鸟类对落叶植物和常绿植物在不同季节的利用有所差异。在温暖的夏季,高大的落叶植物枝叶繁茂,会吸引更多鸟类夜栖,而冬季落叶后,仍保留繁茂枝叶的常绿植物则为小型鸟类提供了重要的夜栖环境,度过寒冷夜晚。北京的园林环境中,为鸟类提供夜栖环境的常绿植物主要为圆柏、油松和早园竹,种植数量巨大,并且这些常绿植物都是通过人工种植才在北京平原地区出现的,而非自然生长的本土物种,小型鸟类冬季选择这些常绿植物夜栖,是对城市园林植被环境的适应。而这些人工种植的常绿植物也为城市鸟类提供了适宜的冬季夜栖环境。为了给北京城市鸟类提供更好的栖息环境,我们建议在进行景观建设时注意常绿与落叶植物的结合,提高园林植物的多样性。由于常绿植物在冬季可以为数量庞大的小体型鸟类(包括了很多非优势物种和迁徙鸟类)提供适宜的夜栖环境,在以提高鸟类多样性为目标的城市园林景观建设时,可以考虑适当增加圆柏、油松等常绿植物的种植数量和比例。该成果以“Use of evergreen and deciduous plants by nocturnal-roosting birds: A case study in Beijing”为题发表于Avian Research。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赵也茜为该成果的第一作者,王楠为通讯作者,张家语、李子涵、解秦米佳、邓歆、张晨曦参与了该项研究工作。本研究得到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项目(D171100007217002)的资助。
原文信息
《鸟类学研究(英文)》(Avian Research)是由中国动物学会鸟类学分会和北京林业大学共同主办的学术期刊,采取开放获取(Open Access)模式出版,主要发表鸟类学领域各个方向的研究论文和综述。科睿唯安JCR2023影响因子:1.6,位于鸟类学领域Q1区。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梯队期刊。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4: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