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几天,我在Nature Outlook上发表的一篇关注青年科研人员的评论在科学网引发广泛讨论,但奇怪的是讨论的焦点并不是如何为青年科研人员提供资金和机会,以免人才外流或完全脱离科研界,而是我的评论前后有无逻辑、吴瑞奖相关的细节这两方面,引发这两方面讨论的是薛宇教授的一篇博文《批评科研制度请不要批评成炫耀贴》。薛教授的博文4月30号刚一出来,我的许多朋友就跟我联系一方面表达愤慨,一方面让我考虑是否要针对性地写回复。我当时觉得需要容下异见,有争论是好事,才能引起大家对相关问题的关注。五一假期这几天我也没有太去上网关注,还是好好陪家人。今晚回到学校,我看到薛宇教授的讨论还在继续,博文阅读已有13000多次,其中一句话格外刺眼:“博主回复(2015-5-1 21:31):两个方面,以不公正的态度干掉我的学生,这是私怨,我连个声儿都不吭,还好意思当教师?”这时候,我觉得我有必要和薛教授就他博文里的反复提到的吴瑞奖谈一谈“实事求是”。
首先,薛教授清清楚楚公开写出来吴瑞奖评审过程中以不公正态度“干掉”他的学生,但凡事讲证据,请问薛教授有无证据确凿无误地认定吴瑞奖评审过程中“以不公正态度干掉您的学生”?既然薛教授在13000多人面前郑重写出,那肯定有证据,很期待薛教授可以公之于众,有事实依据才能服人;如果没有,那就是诋毁,就是给吴瑞奖泼脏水,也就烦请薛教授在13000多人面前公开致歉。
其次,薛教授在讨论我所写Perspective时候多次偷换概念。
一是“我国现行的、针对年轻学生和学者的科研制度有待改善,改善的方法是争取获得吴瑞奖,因为吴瑞奖不看NCS”,关于我在文中介绍吴瑞奖,薛教授认为是“作者文章的前半部分,谈的事实上是中国科研在研究生和年轻学者培养方面的不足,而后面发奖则是解决评价公平不公平的问题。所以前后之间没有逻辑”,也有其他人表述了不同于薛教授的看法,比如张亮生副研究员“我觉得更多的是强调吴瑞奖给年轻人的机会,作为一种参考。对于吴瑞老先生来说,这样多的篇幅介绍反而是适合的。如果觉得不适合,应该去了解吴瑞先生生平”,比如陆绮博士“我也读了原文,我的感觉倒未必是获奖感言。我的读后感是现今国家给予青年学者支持的评判标准要向吴瑞奖学习,不要只看CNS,应当看潜力、思想和精力投入。而这一评判体系看来已经在你们学院建立了”,当然还有许多人也表述了和亮生、陆绮相似的看法,这里不再赘述。也就是说在介绍吴瑞和吴瑞奖上,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可厚非,但我原文中从未提过改善年轻学生和学者的科研制度的方法是获得吴瑞奖,薛教授不知为何一厢情愿、自己立论自己攻;
二是“获得吴瑞奖就可以得到很好的工作,例如被上海科技大学聘为助理教授”,我原文中也从未表示吴瑞奖等于好工作,上科大一例是在说明吴瑞奖及其评选方式已开始被认可,会是一些学校在招聘教职时候考虑的因素之一,这个例子是我与当事人确认过的。薛教授非要把吴瑞奖和好工作划等号并作为质疑的依据,还是在自己立论自己攻;薛教授还举了自己的例子:“此外,兄弟我毕业那会儿还没有吴瑞奖,那按这篇文章的说法,我就应该没有机会才对?”,薛教授您06年博士毕业,当时的博士就业形势和9年之后的现在恐怕不好做比较吧?
三是“我这位好友有Nature,所以也不能证明吴瑞奖不看CNS”,还是那句话上科大一例是在说明吴瑞奖及其评选方式已开始被认可,而不是用来说明吴瑞奖不看CNS这一论点,薛教授又是断章取义,自己立论自己攻。事实上,许多学生在申请吴瑞奖的时候并没有CNS,举最近两年获奖者的例子,14年的赵地、王志凯、李杰、陈加余、郑菁婧、张彦波,13年的李莹、严欢、冯家烜都没有发表CNS及其子刊的论文,吴瑞奖看重的是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对感兴趣研究领域的专注精神等,而不是有没有CNS发表。
“实事求是”是做一个学者最基本的素质之一,更是做一个教授教书育人的基本原则之一。有争论是好事情,但争论需要实事求是,而非“酸葡萄心理”作怪,断章取义,混淆视听。作为一个学者,第一次被人知道名字不是因为自己的研究工作,而是因为自己“诋毁”一个支持科研青年的团体和奖项,这是多么可悲。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6 22: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