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宏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li401

博文

风趣幽默的科学家伽莫夫 精选

已有 8938 次阅读 2021-7-28 17:26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在2018年的时候,考上清华大学的学子们在收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还收到了一本书,书名为《从一到无穷大》。为什么清华大学会向新生推荐这本书呢?校长邱勇在给同学们的信中写道:“亲爱的同学们:在你们入学之际,作为清华大学的校长,我给你们送上第一份礼物,这本书的名字叫做《从一到无穷大》。人类读书可以让思考更有深度,从而形成对世界更为全面的理解和认知。而《从一到无穷大》是世界最有影响力的科普经典名著之一。这本书的作者叫做乔治·伽莫夫,他是世界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和宇宙学家,在这本书中,他以生动的语言将数学和物理、生物等内容巧妙结合了起来,用一种通俗易懂和充满趣味性的方式呈现给读者,让读者可以真正的傲游在科学的海洋中,感受科学的美丽,启蒙我们对科学的梦想。科学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没有科学我们人类走不到今天。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科学的不朽荣誉在于通过科学对人类心灵的作用,让人们可以克服在自然界面前那种不安全感。你们作为即将进入清华的学子,希望你们通过阅读这本书学习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出科学的精神,并在实践中不断提升科学素养,更好的认识这个世界,更好的看到未来。清华是个读书的好地方,一代代清华人在浓厚的读书氛围中成长。在2001年的时候,钱钟书先生和他的妻子杨绛先生在清华设立了“好读书”奖,这个奖是专门鼓励那些爱读书、读好书多且引领读书氛围的学生的。希望你们可以在清华校园里,养成热爱读书、勤于思考的好习惯。希望你们在来学校之前可以认真读完这本书,并在入学后与你们的老师和同学分享读书心得,我也期待着在学校与你们直接交流。”


我在读大学时也读过这本书,它确实启蒙了我的科学梦想,并引导我最终走上了科研岗位。我读过许多伽莫夫的书籍,包括科学书、自传和科普书,被他的渊博所折服。有人这样评价伽莫夫:他善于敏锐地把握时代跳动的脉搏,巧妙地配合科学前进的节拍,因而他能够在核物理学、天体物理学、宇宙学和生命科学等诸多领域中吹响向科学高峰进军的号角,为科学史谱写一曲又一曲华美的乐章!


伽莫夫是一位兴趣很广的天才。他最早研究的领域是在基本粒子与核物理方面,解释了原子核的α衰变,提出了原子核的液滴模型。与物理学家贝特、特勒等合作,在核裂变与核聚变等方面做出了许多重要成果,继而又深深介入了天体物理学领域,提出宇宙生成的“大爆炸”理论。因去世过早,无缘197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里想介绍一下伽莫夫的风趣幽默:

1948年伽莫夫指导他的博士生阿尔弗完成了宇宙中的元素起源研究,在发表论文时就玩了一把幽默。他给阿尔弗说:你的名字读起来像α,我的名字读起来像γ,我们是不是可以把贝特加到中间,因为他的名字像β,这样的文章发出去肯定会火呀。开始阿尔弗不乐意,伽莫夫就请他喝自己珍藏多年的好酒,才得到阿尔弗的认可。这篇文章很快就火了,它就是有名的αβγ论文。


伽莫夫在里约热内卢游玩时,在赌场里遇到了巴西裔的理论物理学家马里奥·申贝格,就邀请他到华盛顿大学研究中子星的冷却问题。他们提出中子星形成时电子和原子核发生作用会产生大量的中微子和反中微子,因而把能量释放出去。他们把这种冷却过程叫“尤卡过程”,“尤卡”原本是巴西里约热内卢市一个赌场的名字,取这个名字是为了纪念他们在此相遇。为了应付论文评委的提问,伽莫夫把尤卡解释成“不可记录的冷却事件”。原子核俘获一个电子要放出能量,发射一个电子也要放出能量,由此说明中子星冷却过程很快。就像一个赌徒押大输,押小也输,很快就把钱输光了。好在评委也没有问,“尤卡过程”就这样被确定下来了。


上世纪50年代,伽莫夫用奇妙的想象和严密的论证提出了三联体密码假说,该假说认为DNA的三个核苷酸组成一个密码子,决定蛋白质中的一个氨基酸,从而破解了遗传密码。在发表文章时,伽莫夫感觉只有一个作者太孤单,就又添加了一个作者,第二作者就是伽莫夫《物理世界奇遇记》里的主人公——汤普金斯先生。


科研过程中经常来一点风趣幽默,不但能调节你的情绪,也能留下美好的回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80465-1297383.html

上一篇:科学研究中的思想实验方法
下一篇:破解恒星能源之谜的科学家们
收藏 IP: 120.245.28.*| 热度|

13 杨正瓴 尤明庆 武夷山 黄永义 汪运山 文克玲 史晓雷 严家新 王安良 王庆浩 冯圣中 张晓良 钱大鹏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1 23: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