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vid2056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avid2056

博文

打哪个靶?浅谈“描边式”科研

已有 554 次阅读 2024-11-4 09:33 |个人分类:论述|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打自己的靶

一直以来,伴随国内设施农业现代化工作的推进,一些人开始盲目崇拜国外的设施农业模式,目前若以留学、访学目的地来区分,可分为“荷派”、“日派”。“荷派”认为荷兰智能化设施农业更加高效,应该学荷兰;“日派”认为日本农产品价格高,农民收入高,要学日本……然而,这些“拿来主义”真的符合我国国情吗?这些小国(日本37.78万平方公里,荷兰为4.15万平方公里,北京市域面积则为1.64万平方公里),地域狭窄。盲目跟风,走别人的路,真的能让我国(泱泱华夏)设施农业产业繁荣昌盛吗?

重温一下中学阶段鲁迅先生的文章吧,“闭关主义”、“送出主义”和“拿来主义”都是害人不浅,害国不浅的。

首先,现代设施农业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在我国是经历了一个漫长衍变的过程。我国设施农业历史悠久,农耕文化底蕴深厚,前至秦汉,后抵辽沈。但在现代化进程中,我们确实需要借鉴国外的先进工农业现代化经验。然而,盲目照搬别人的模式,不仅不能解决我国设施农业问题,反而会带来的不好的结果。

荷兰的智能化设施农业,的确高效、环保。但荷兰的气候、地理环境和人口密度与我国有很大不同。荷兰农业之所以能实现高效,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完善的农业产业链。而我国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科研水平有待提升,农民素质参差不齐,盲目追求“智能化”、“工厂化”、“玻璃连栋化”、“全盘补光化”,可能导致科研乱向、投资浪费、产能过剩。

至于日本的高价农产品和农民收入,更是与我国国情相差甚远。日本国土面积狭小,人口密度大,农产品需求旺盛。而我国农产品市场供应充足,价格相对较低。如果我们盲目提高农产品价格,不仅消费者难以承受,还可能导致农民增产不增收。

那么,我国设施农业究竟应该走一条怎样的道路呢?综合很多专家的意见,目前主要是以下几点建议: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

我国设施农业种植地域经纬跨度大,气候、土壤、水源等条件各异。设施农业具体分西北,华北,东北“三北”片区,不同地域。需根据各地实际,发展特色设施农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例如,在西北地区发展戈壁沙漠设施农业产业,在华北一段时间内维持土墙结构温室产业等。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推动产业化

同旧寿光的小农模式不同,随着人口结构、科技发展、市场需求的变化,必须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设施农业组织化程度。通过规模化经营,实现农业产业链的延伸,提高蔬菜等农产品附加值。

强化设施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提高生产效率

设施农业科技的进步是等不来,求不来的。加大设施农业科研投入,培育高产、优质、抗病的新品种,探索绿色、低碳、数字的新材料,应用小型、精准、电动的新装备。以人为本,落实不同学科的交叉创新。同时,提升农民的基本科技素质,为设施农业提供基本人才保障。

实施农业绿色发展,保障生态环境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广节能减排、循环利用的农业生产模式,提高设施农业生态环境质量。不止是戈壁沙漠地区需要改变生态环境,山东传统产区更加需要改善生态环境。

我国设施农业发展不能盲目照搬国外模式,而要走一条符合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设施农业现代化道路。只有如此这般,才能确保“菜篮子”安全,落实“大食物观”,促进农民增收,实现乡村振兴。

“描边式”科研

“描边式”科研与‌描边枪法如出一辙,都未能击中目标,而是打在了目标周围,就像在对目标进行描边一样。都打在了“敌人”的身体旁边,形成了一种“描边”的效果。

不一定是“不行”,而是“不为”。比如纳米作为新兴材料,搞能源的,创制纳米储能新材料,搞农药的,创制新型纳米农药,搞材料的,可能是纳米复合高分子等等,因为那一块发文章快、文章引用率高。有人妄言,设施农业没有啥掐脖子的技术,但是归结说起来,产业落后就是因为人的无能。温室的新型储能,温室的环控植保,温室骨架在不同地域的耐久性,都有很多难题亟待突破。国外的一种新材料要经过各种载荷下的检验,很多年都在改、做这个玩意。但要在中国这么个做法,可能没等实验做完你就被所在的学校、研究所劝退了。这样折腾来折腾去,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有用的东西没人做,做出来的东西其实没有太多用处。形成的共识是,没有不能干的项目,没有完成不了的项目。

国内目前从上到下都说要“破N维”,也说对待青年人要宽容,但各种与人、与地盘、与钱相关的都不是宽容的。退而不休的,大有人在,带着一帮跟班,用居安思危、居高临下的态度,用三十年前的经验圈未来五年的重点。单位领导过几年开会又会指出,要给年轻人“压担子”的,得到团队怎么后继无人的论断。这是大多利益的约束条件下优化的结果,不能怪研究人员没良心。每个人都生活在现实的世界里,往“前途”和“钱途”这个方向走。

“描边式”科研不仅默默扰乱了现有的科研体系,还使得新的、大的突破与许多行业越来越远。

创新的“顶峰”是什么?正是颠覆性的技术。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出席在上海大学举行的“机械与运载工程科技2035发展战略”国际高端论坛、做主旨报告时,表达的一些个人看法。他认为,作为一种“改变游戏规则”的前沿技术,真正的颠覆性技术具有两个共性:

一是基于坚实的科学原理,它不是神话或幻想,而是对科学原理的创新性应用;

二是跨学科、跨领域的集成创新,并非设计、材料、工艺领域的“线性创新”。

而在近期,以颠覆性技术取得创新成功的最经典案例,非埃隆·马斯克(Elon Mask)莫属。虽然一个接一个“炸”,但不妨碍继比尔·盖茨、斯蒂夫·乔布斯之后,马斯克成为又一个时代偶像。但是,为什么这种“天才”都无一例外在美国!!

他,马斯克先后涉足互联网支付Palpay项目、用于未来太空商业旅行及星际太空移民的Space X火箭、颠覆传统燃油发动机汽车的特斯拉(Tesla)电动车以及可能成为人类第五种出行方式的“超回路列车”……

纵观这些项目,其核心都是颠覆性的创新技术。

尘归尘,土归土,压力再大不能躺呀

农业目前还停留在信息化水平的研究提法上,离“上天”还远得很呢!1959年,针对当时农业生产方面存在的不实事求是的作风,毛泽东就机械化等六个问题写了一篇《党内通信》,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著名论断,为我国农业发展之路指明了方向。机械化的前提是就是信息化!灵活的铁疙瘩需要眼睛、触觉和大脑等等。

说完美国的马斯克,中国不得不提一个人,身为钱老指定接班人的王永志。他,曾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高级顾问,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院长,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航空航天部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暨运载火箭系列总设计师、地地导弹系列总设计师。

王永志的一生和“研制导弹、送卫星上天、送中国人进入太空”绑定在了一起,这三件大事都和国家的利益相关,可以说是国家最迫切的需要,最“掐脖子”的地方。

今年6月11日,王永志院士逝世。9月13日,国庆前夕,荣获“共和国勋章”。

中国网评价:王永志同志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开创者之一,牵头论证提出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作为工程总设计师,为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实现载人航天历史性突破,作出巨大贡献;作为工程高级顾问,为我国空间站总体实施方案论证确定、推动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立项,做出了突出贡献。

共产党员网评价:王永志院士热爱祖国,将祖国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老一辈专家的悉心培养下,成长为国际知名的航天技术专家。40多年来,始终奋斗在研制试验的第一线,树立了较高的威信,为祖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和航天科技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评价:王永志是航天技术专家,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之一和学术技术带头人。40多年来在中国战略火箭、地地战术火箭以及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特别是在载人航天工程中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央军委评价:王永志同志是实现中华民族飞天梦想的主要开拓者之一,是国防科研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全军和武警部队要向王永志同志学习,学习他对党、对人民、对祖国、对社会主义无限忠诚,将聪明才智奉献给我国科学事业的高尚品德;学习他紧跟科技前沿,刻苦钻研,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的拼搏精神;学习他勤奋敬业,不图名利,忘我工作的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广大官兵要以他为榜样,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和军委扩大会议精神,大力弘扬载人航天精神,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加速推进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中国设施农业发展,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各位才俊,尘归尘,土归土,压力再大也要""呀!

197653

声明: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由于水平有限,如有不科学之处,敬请谅解!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75743-1458407.html


收藏 IP: 111.203.22.*| 热度|

2 郑永军 王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5: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