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气旋
摘要
本文阐述了气旋为地球多重德拜球层(CMDS地)相邻层间CMDS地+-强释电条。气旋的上升力来源于CMDS地中相邻层间CMDS地+-释电-上升力,气旋的能量来源于CMDS地+-释放的电能。本文解释了(a)气旋生成海区和从无气旋生成海区分布的成因;(b)气旋强度变化与地磁波动的相关性。
介绍
宏观-星体运动与微观-粒子运动的动力机制可依据万有引力与地球多重德拜球层中气旋运动的机理展示(1-3)。我们在下面依据地球多重德拜球层理论,对气旋的生成区域与气旋变化状态进行考察分析,这不但可增强对气旋的物理机制的了解,还可检验多重德拜球层理论的实用性。
气旋为CMDS地中相邻层间强释电条
地球内外物质分布遵循多重德拜球层统计规律,在CMDS地相邻层间释电-上升力与充电-下沉力的作用下,引发CMDS地相邻层间的物质上升与下沉运动,形成地球表面的凹凸区域(4)。对应地球表面的凹凸区域,分别为CMDS地+-相对的充电区域与释电区域,其中+:地球电离层D所在(+)层;-:地壳所在(-)层。因此,海洋及陆地上盆地为CMDS地+-相对的充电区域;陆地及岛屿为CMDS地+-相对的释电区域。由于CMDS地+-相邻层间充释电存在动态平衡,当CMDS地+-相邻层间的下层表面的凸区(大陆)对应的释电不足时,可引发CMDS地+-相邻层下层表面的凹区内局部区域释电增强。或当CMDS地+-相邻层下层表面的凹区内局部区域对应的CMDS地+-相邻层间空间电导率增高至一定程度时,会引发对应该局部区域的CMDS地+-释电大幅增强。
气旋为地球多重德拜球层(CMDS地)相邻层间CMDS地+-的强释电条,其中+:地球电离层D所在(+)层;-:地壳所在(-)层。故气旋的能量来源于CMDS地相邻层间CMDS地+-释放的电能;气旋的上升力源于CMDS地+-释电-上升力。
局地气旋生成率与局地对应的CMDS地+-相邻层间的空间电导率状态相关
全球台风主要发生于8个海区,其中北半球有北太平洋西部和东部、北大西洋西部、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等5个海区,而南半球有南太平洋西部、南印度洋东部和西部等3个海区。全球每年平均可发生62个台风,大洋西部发生的台风比大洋东部发生的多得多,其中以西北太平洋海区为最多(占36%以上),而南大西洋和东南太平洋至今尚未发现过有台风生成。西太平洋台风的源地又分3个集中区菲律宾以东的洋面,关岛附近洋面和南海中部。在南海形成的台风,对我国华南带影响重大,在菲律宾以东的洋面生成的台风向西北方向移动,有时可以在我国华东地区登陆,有时可以北上影响到我国东北、朝鲜半岛或日本(5)。
我们在纬度10-20度范围内考察气旋(台风/飓风)的高发海区-A与从无气旋发生海区-B(6,7)。尤其对比由地壳岩层形成的浅表暗礁与凸出海面的礁体及岛屿这三者总体的局地海区平均分布密度σ。σ正相关于两个因素σ1=(n1+ n2+ n3)/S与σ2=(S1+ S2+ S3)/S。其中n1,n2,n3分别为岛屿总数量,海礁总数量,浅表暗礁总数量,S为海区面积;S1,S2,S3分别为投影到海平面的岛屿总面积,海礁总面积,浅表暗礁总面积。
图1(谷歌地形图,比例为1000公里:1).
A.气旋高发海区-西北太平洋海区:其内岛屿,海礁和浅表暗礁的总体的平均分布密度非常高。
B. 气旋从未发生海区-南大西洋和东南太平洋海区:其内岛屿,海礁和浅表暗礁的总体的平均分布密度极低。
如图1.所示,σA明显远高于σB。这在分辨率足够高的地形图上皆可清晰看出。由于构成礁体或岛屿的岩石的比热远低于海水,同时对光的反射率前者也远低于后者,则同纬度同阳光强度照射下,σ高的海区的温度明显高于σ低的海区。岩石的电导率高于海水的电导率。由于岩石富集矿物质-电解质,其溶解会增高周围海水中的离子密度。海水的电导率与海水的温度,离子分布密度等正相关。故σ高的海区的电导率高于σ低的海区的电导率。对应σ高的海区的CMDS地+-释电条(柱)的释电强度高于对应σ低的海区的CMDS地+-释电条(柱)的释电强度。
气旋为CMDS地+-强释电条,其局地生成率与局地对应CMDS地+-相邻层间空间的电导率正相关。因此,σ高的海区易生成气旋,而σ低的海区难生成气旋。所以,西北太平洋海区高发气旋,而南大西洋和东南太平洋海区太难发生气旋,以至于从未发生气旋。
气旋生成率及气旋强度增幅与地磁波动指数正相关的成因
气旋生成率及其强度增加与地磁波动指数正相关(8)。
地磁波动的成因为CMDS日+-地球释电条波动(9)。CMDS日+-地球释电条波动引发大量等离子体粒子贯入近地空间,引发CMDS地相邻层间电导率上升,尤其CMDS地+-电导率增高幅度最大。从而引发CMDS地+-释电增强幅度最大。而CMDS地+-释电其产生磁场方向与地磁场反向,故引发地磁场减弱,尤其水平分量。在地磁波动期,气旋所在的CMDS地+-,其空间电导率也增高,则导致CMDS地+-释电条(柱)的释电强度增强。故导致CMDS地+-气旋-释电条的生成率与气旋-释电条的强度增强。所以,气旋生成率及其强度增幅与地磁波动指数正相关。
结论
地球多重德拜球层(CMDS地)理论可作为研究气旋的有效的实用的工具。
参考文献
1. 池德龙,关于地球辐射带的新观点,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74929-1314569.html(2021)
2. 池德龙,太阳系-2 —太阳系内星体(星仔)的运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74929-1326031.html(2022)
3. 池德龙,原子内粒子分布的规律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74929-1328837.html(2022)
4. 地震成因与减震方法
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474929&do=blog&id=1335177(2022)
5. 陈月娟等,大气-海洋学概论,86-88,ISBN:978-312022456(2009)
6. 热带气旋,维基百科
7. 为何热带气旋总是在离赤道5度以外形成?
8. S.kavlakov, J.elsner, Geomagnetic Disturbances and Atlantic Hurricane Intensification,https://galprop.stanford.edu/elibrary/icrc/2007/preliminary/pdf/icrc0321.pdf(2007)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8: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