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ihuanna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hihuannan

博文

延川文安驿文化园区知青展室

已有 484 次阅读 2025-1-12 14:54 |个人分类:插队生活|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受延川县知青协会的委派,黑荫贵,张振坚(张学军),邢仪夫妇和我一行五人2018年3月20日起身前往

延川县考察在文安驿文化园区布置北京知青展室事宜。文安驿文化园区就在我当年插队的文安驿公社下驿大队

。经一周的紧张忙碌,画家邢仪,耿铁群夫妇和黑荫贵,张学军等人圆满完成了延川文安驿文化园区知青墙前

的三孔窑洞的知青布展工作。

IMG_2488.JPG

0329_10.jpg

0326_2_conew1.jpg

著名作家史铁生展室

前言

       史铁生,中国作家、散文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

       史铁生1951年出生于北京,是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初二的学生。史铁生16岁因“文革”中断学业,18岁在上山下乡大潮中来到陕西延川县关庄公社关家庄大队插队。21岁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开始了轮椅人生,他先后在北京几家街道工厂做工。47岁患尿毒症,不得不靠血液透析维持生命。隔日一次透析,一周三次,每次4个半小时。即使这样,史铁生仍坚持在轮椅上写作几十年。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根据史铁生的生前遗愿,他的肝脏将捐给了有需要的患者。

       在读者心中,史铁生永远是那个被命运摁在了轮椅上,可灵魂一直倔强地站立着,用力用心热爱这个世界的人。

       史铁生21岁瘫痪,59岁离世,在38年的光阴里,他疾病缠身,无时无刻不在与死亡搏斗。他曾多次想自杀,却又坚强地活了下来。史铁生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他把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他体验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他这样写道 “相信爱才是人类唯一的救助。这爱,不单是友善、慈悲、助人为乐,它根本是你自己的福。这爱,非居高的施舍,乃谦恭的仰望,接受苦难,从而走向精神的超越。”

       史铁生说,人生就是一场苦难,从根本上说就是荒诞的。唯有过程可以变得十分精彩、美好,值得体验。

史铁生的写作进入了“人的灵魂和精神世界”,填补了中国文学界的空白。

       著名作家莫言曾说:“我对史铁生满怀敬仰之情,因为他不但是一个杰出的作家,更是一个伟大的人。”

       作家韩少功曾说:“其想象力和思辨力一再刷新当代精神的高度,一种千万人心痛的温暖,让人们在瞬息中触摸永恒,在微粒中进入广远,在艰难和痛苦中却打心眼里宽厚地微笑。”

       史铁生的最著名的散文《我与地坛》被选在中学语文课本里,鼓励了无数的青少年。

       史铁生对陕北有着很深的感情。他说:“刚去陕北插队的时候,我实在不知道应该接受些什么再教育,离开那儿的时候我明白了,乡亲们就是以那些平凡的语言、劳动、身世,教会了我如何跟命运抗争。”

       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深情地描述了这片土地的光荣历史、艰难现实、壮阔自然和温暖的人情,细腻地刻画了破老汉、生产队队长这些普通农民真诚、善良、乐观、坚韧的精神品格和对知青如同亲人般的关怀、教育和帮助。黄土地上乡亲们的精神人格,成为史铁生人生道路上的一种动力和支撑。

赤脚医生孙立哲展室

前言

       孙立哲,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历史中始终走向百姓心中的一位传奇人物,他自从1968年从清华附中到陕北插队,他看到陕北的乡亲们缺医少药,通过自学掌握了大量的医学知识,在田间地头、在百姓家里,为数万名农民兄弟姐妹免费诊治病患,不论严寒酷暑、也不论夜半三更,乡亲们或是打着火把,或是一路狂奔,一边抬着病人,一边大声呼喊着孙立哲的名字,孙立哲总是立刻跑过去一看,大树底下的门板上躺着一位妇女,身体僵直,孙立哲立即扎针、急救、人工呼吸,本已逝去的生命便会神奇地死而复生,这样真实的例子太多太多,他住的知青窑洞,一面墙上钉着契子,摆上几排木板书架,上面全是各种医学书籍,还有复印的原版医学杂志。在陕北,他做的惊天动地的大好事随处可见:他提议和推动建立了以赤脚医生为主体的延川关家庄合作医疗站;他在医疗站种植了各种中草药,自办土药房,制成了乡亲们急需的各种中成药;他创办了“赤脚医生大学”,招收本地青年农民,定期培训学习,培养了一百多民土生土长的农村赤脚医生;他成立巡回医疗队,选择在有重病或是大手术的村里落脚,以方便治疗护理,附近的病人也可以就近来看病。每次医疗队一出发,外村、外县的病人,拉着车,骑着毛驴,摆成长龙尾随巡回医疗队翻山越岭,没到一个驻扎地,这里也早早的就有来找孙立哲看病的老乡们,等在沿途的路边、坡上。他全心投入,为缺医少药的乡亲们在土窑洞中做了上千例手术,无一例失败。哪不是侥幸取胜,而是有他大量大扎实的医学知识和对贫困乡亲们淳朴热烈和迫切的挚爱之心作为成功的最根本基础!他曾被毛泽东点将成为全国知青先进典型,他在插队期间先后出任过副县长、延安地区卫生局局长、唐山大地震时由数百名医护人员组成的第一辆进入唐山的卫生列车医疗队的总负责人。他也因文革后因坚持赤脚医生政策被隔离审查、批判,在他的人生最黑暗、最无助的时候,他倾尽心血真诚热爱的陕北乡亲们向他伸出援助之手:无数乡亲们一传十、十传百:我们的北京知青孙立哲正在蒙受着不白之冤,我们要全心救出我们老百姓自己的赤足医生孙立哲!乡亲们奔走相告、自动集结,请愿上书,朴素急切的万民折惊动中央最高层,时任国家总书记的胡耀邦亲自过问解救。

       在他彷徨、失落的时候,陕北乡亲们温暖的情谊使他熬过人生的严冬。恢复高考以后,他经过几个月的拼命复习,以总分和三门主课都是全国考生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第二医学院,后去美国、欧洲留学。他和妻子经历了打工、留学、创建了芝加哥万国图文公司,他凭着超凡的智力与超负荷的劳动,开发了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多文种字库,他凭借这些先进技术,在全世界打开了市场,并在人生的巅峰时期回国创业,并逐步建立了他的出版帝国。事业成功的孙立哲并没有忘记陕北这块深厚的黄土地。他始终热爱洒下他青春和汗水的陕北黄土地,他多次重回陕北,多次为乡亲们捐医捐药,为乡亲们治病,即便时间悄然流逝,五十年转瞬即来,不论他走在陕北的哪一条小路上,都能听见乡亲们一如当年的亲切呼唤:我们的赤脚医生孙立哲回来了!

       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孙立哲始终怀着宗教般的善意,走向世界,走向陕北大地,走向朴素的人民大众,他和他热烈挚爱的陕北乡亲们,就像是石头和石头的碰撞,擦出了人间最绚丽、最闪耀的光芒。

      持有火种者,皆光明也。

       孙立哲,他用他火热的青春和生命,成为历史、现实的缔造者,成为陕北人民心里的活神神。

       陕北的乡亲们,想念立哲!永远祝福、眷顾、护佑立哲!

       海波对我的博文《延川文安驿文化园区北京知青展》的评论:

       北京知青对延川、延安乃至陕北文化影响巨大,意义深远。同时,北京知青通过延川丶延安和陕北了解了民间疾苦,理解了百姓期盼,汲取了这里由于偏僻闭塞而沉淀下来的农耕文化中的精华和这里人的真诚厚道宽容实干的精神,进而在某种意义上改变了中国,参与了和正在参与对世界格局的重塑。作为一个延川人,作为同代人和"在场者",我为此自豪。

延川北京知青概况展室

下面是我写的延川北京知青概况展室的前言:

       几经辗转,一路风尘,1969年元月, 近三万名北京高、初中毕业生来到延安地区插队,其中来自北京海淀区的26所中学的1383名学生被安置在延川县永坪、冯家坪、贾家坪、关庄、文安驿、禹居和张家河七个公社的67个大队、142个生产队。1974年、1975年和1977年又有三批共36名北京中学毕业生自愿到延川插队落户。

       当年,尽管饥饿穷困,淳朴善良的延川老乡勒紧腰带接纳了这群还不大懂事也不会做事的年轻娃娃,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关心他们,呵护他们,使他们能够比较顺利地度过了那段艰难的日子。从城市来到农村,从五谷不分到样样农活拿得起放得下,北京知青和陕北乡亲们的汗水流在一起,溶化在黄土地上。北京知青强健了体魄, 体验了到生活的艰辛, 了解了农村, 认识了农民。陕北乡亲们生生不息与贫困顽强抗争的精神,使北京知青的理想和信仰有了现实的目标,为他们在青春时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这片黄土地上, 北京知青切身感受到陕北历史文化和不朽的延安精神的影响。

       以县委书记申昜为代表的延川县各级干部包容宽厚,对北京知青不但不排斥,还积极地培养提拔,全县有200多名北京知青从农村抽调上来, 安排到县上各行各业工作。例如县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大部分队员都是北京知青。大批北京知青被充实到各级领导岗位,例如各公社的妇女干部是清一色的北京知青。

       延川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北京知青插队于此,接受中华本根文化--黄土文化的洗礼,知青文化与黃土文化的融合是延川知青文化的显著特点。远古的、现代的文明的碰撞、交融,使延川产生了一批颇有影响的文人志士。如本土的路遥、谷溪、海波、厚夫、曹伯植、冯山云、曹建标、黑家兄弟等,北京知青中的史铁生、孙立哲、丁爱笛、陈小悦、陶海粟、杨卫、陶正、蔡玉珠等,每一个人都有一番传奇,他们共同书写了延川的一段精彩历史。

       如今,北京知青已各奔东西,虽然在延川待的年头有长有短,但延川始终是他们共同的情怀所在,插队是最令他们无法忘怀的一段经历。每年都有大批北京知青重返第二故乡,年近古稀的北京知青看到往年的荒山秃岭已是郁郁葱葱,乡亲们早已甩掉贫困,温饱有加,感到由衷的喜悦,这是他们当年做梦也想不到的变化。

       藉此,向韩荣宪等那些曾经在艰苦劳动和险恶环境中因公致残及牺牲的插友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永远的怀念,他(她)们虽然没有任何惊人之举,但是他(她)们把青春的时光永远洒在延川这片黄土里,用友爱永远守护着1383对青春的足迹。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53835-1468486.html

上一篇:[转载]盘点2024年
下一篇:参加《史铁生五周年祭》活动
收藏 IP: 111.193.90.*| 热度|

3 王安良 刁承泰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IP: 96.224.46.*   | 璧� 璧� +1 [1]鏇硅仾   2010-4-8 18:35
绾界害鏄ㄥぉ33搴�

1/1 | 鎬昏:1 | 棣栭〉 | 涓婁竴椤� | 涓嬩竴椤� | 鏈〉 | 璺宠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5 14: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