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aguiru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guiru

博文

最重要的能力:提高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已有 4389 次阅读 2022-9-11 10:34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在信息时代,绝大部分知识需要你自己获取。因此,提高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是所有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但是,这个决定着你未来能走多远的问题,却常常被人们忽视。

 

1. 获取知识的能力是最重要的能力

现在是信息时代,有人称当今知识是指数增长,有人称是爆炸式增长。总之,你在学校的时间,学校只能教给你知识中的很有限的一部分,绝大部分知识需要你自己获取。因此,提高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是最重要的能力,它决定着你未来能走多远。

“教”与“学”的角度看,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外因,是条件;学生是内因,是根本。如果学生不想学,再好的老师也是无济于事的。

2.知识是靠学来的

两千多年,在“教”与“学”中,先贤们就已经很清楚:“学”比“教”更重要。

1) 《论语》里“学”字出现了56次,“教”字只出现了7次。

2)《学记》之中,“学”字有48个,“教”字只有18个。《学记》全篇讲的是:教育目的,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学校制度,学校管理等,明明是我们现在所称的教育,而题目取用《学记》两字,可见也是有它的深意的。

3)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出自淮南子˙说林训意思是说:送鱼给别人,不如教会他怎样捕鱼。喻指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

“学”比“教”更重要。教师的主要手段是讲授,教师只能填鸭式的短时间将知识灌输给你,是否能理解、能记忆、能升华为智慧、能驾驭应用全靠你自己了。

3.强调“教”而忽视“学”

教与学,原本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现在我们的教育中,强调“教”而忽视“学”。抓教学质量基本就是抓教师,全国各院校都有督导队伍,抓“教”。对抓“学”这个环节办法不多。除了考试,只能抓学生是否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出勤率是否高。

大学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应该是:提高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成才的人是靠学而成才的,不可能是被别人教成才的。本科四年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提高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的提高,才是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的最好检验。

 

4. 提高学生自己获取知识能力的训练尝试

以大学物理课程为例,通过预习提高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是我的教学目的之一,更看重的是预习后学生形成的观点的思路,而不是简单的对错。我们的预习作业成绩与平时作业成绩均为10分。

4.1 阅读

阅读能力是一切能力之母,是一切成功之母。阅读的目的是将古今中外的知识和智慧为我所用。人,不能读死书。阅读像采矿,采矿不能仅仅将采来的矿石简单地分类、陈列,必须要冶炼、加工、雕琢,使其成器。阅读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浅层阅读、中层阅读和深层阅读。

浅层阅读:阅读内容已经比较熟悉,读后理解其所传达的意思。

中层阅读:中层阅读属于模仿,目的是搞清楚作者的原意。

深层阅读:是对文章的理解要超越作者的“原意”,是一种被引导的二次创作读出文章表面内容背后的智慧哲理。缺乏深层阅读能力,知识很难升华为智慧。

4.2  提高学生自己获取知识能力的训练尝试

提高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从预习开始。预习,一定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只有将相关章节读完才能回答给出的预习问题。不给出问题的预习,很容易留于形式。例如,针对大学物理的“第一章质点运动学”提出了5个预习问题:

1) 本章有哪些概念;

2) 哪些概念与中学不同;

3) 本章所需要的数学工具;

4) 你读不懂的部分(页、行) (并用铅笔将其标在书的页边白处。教师讲完课后再读铅笔标线部分,理解了的将铅笔标线擦掉,仍不理解部分与同学讨论或找老师答疑。)

5) 预习后的感想。

其他各章预习问题可作一定修改。要求学生在预习作业中回答这几个问题,写在纸上,再上课时交。预习作业,缺一次扣1分,同时根据预习质量酌情扣分。

同学都带着预习问题认真阅读教材,用2~3页纸完成他们的预习作业。老师要认真阅读学生的预习作业,每次都要作总结,并向学生讲评预习作业,引导、督促与激励学生更好地完成预习。经过半个学期的练习,多数同学阅读能力显著提高,有些同学一次预习作业可写到4~5页,能提出一些问题与老师讨论。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明显提升。

由于学生认真的预习,教材中的一部分问题在预习中已经解决,对这部分问题教师只需归纳总结,教师仅需讲难点、讲重点,并对难点、重点内容进行课堂讨论。

 

5. 结束语

“提高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是最重要的能力”这个问题提出,希望能得到所有人的关注。因为它决定着你未来能走多远。

 

真诚的欢迎您的批评,借用您的智慧完善我的思想。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44430-1354848.html

上一篇:对科学的认知
下一篇:视导随笔1——关于“大学物理”绪论
收藏 IP: 1.202.186.*| 热度|

6 尤明庆 汪运山 晏成和 吴斌 李东风 何应林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9: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