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调查发现,标准的成功指标无法完全解释为什么有些候选人能拿到Offer而另一些拿不到。
调查显示,至少要投15次简历才能获得1份Offer。这项调查涵盖了317名处于事业起步期的研究人员,他们申请过不同国家的教职[1]。由此反映出招聘过程通常是不透明、令人无奈且难以预测的。与一般看法不同的是,作者发现在高影响力期刊上发表论文并不是工作申请成功的绝对前提条件。 上述调查是由博士后互助小组——Future PI Slack社区的成员开展的,调查反馈来自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申请过教职的研究人员,他们来自13个国家,其中72%来自美国;85%来自生命科学领域。整体而言,58%获得了工作Offer,明显高于其他研究得出的平均数,这表明成功的求职者比较愿意参与调查。其中只有26%曾在《细胞》《自然》或《科学》上发表过论文。 这项调查追踪了传统的成功指标,如研究员职位、引用量和出版物,发现它们预测哪些求职者可以求职成功的效力微乎其微。作者尝试构建一个流程图来预测求职者的求职结果,但是准确率不到60%。
求职成功取决于一些无形因素和发表作品情况。来源:Getty
▍多多益善 ▍ 一条明显的经验是,求职者不应“吝啬”申请。申请超过15次的求职者可以比申请不超过15次的求职者获得更多的面试机会。前者也会收到更多的工作Offer,但是相关性不那么强,这暗示广撒网的做法效果仅限于此。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博士后项目经理、上述调查的共同作者Chris Smith表示,求职者根据职位精准修改求职申请,效果会更好。 调查发现,在高影响力期刊上发表论文对求职者有帮助,但并不能保证成功。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细胞》《自然》或《科学》上发表过论文的求职者,11%的工作申请最终能拿到Offer。对于没有在这些期刊上发表过论文的求职者,每份申请的成功率为2%。 作者还调查了15名担任招聘委员会成员的教职员工,以了解什么样的申请能获得成功。通讯作者、北达科他州大学的生物化学家Amanda Haage说,调查结果显示,招聘委员会寻找的是未来能成为优秀的同事和科学家的候选人,他们既注重过往成绩,也看重申请人的性格。 ▍无形资产 ▍ 英国皇家化学学会的职业顾问Robert Bowles解释说,学术界在招聘时要考察的范围比许多人认为的都要广。他说求职者“容易忘掉无形因素”,“出版作品和经费是敲门砖,但不会保证你能成功。” 在被问及他们对于求职过程的一般看法时,求职者几乎普遍持负面看法。令大部分人感到沮丧的是申请之后便杳无音信。 但是任职于招聘委员会的教职员工认为,要对所有求职申请给出详细的反馈是不可能的。所有15名参与调查者都表示,他们一个岗位一般会收到100份以上的申请;其中10人表示他们一般收到200份以上的申请。 这只是学术界就业市场十分不平衡的又一个迹象。求职者数量超过了招聘岗位数量,预计在当前的新冠疫情之后,这种不平衡还会加剧。 东英吉利亚大学的职业顾问、生物化学家Rosemary Bass说,在这样的情况下,博士后应该谨记,求职不成功并不意味着失败。“我们看到过一些人,他们申请了5次也没有获得面试机会,于是认为自己是个失败者,”Bass说,“时下的情况给博士生和博士后在学术界求职时造成了不少困难,这些困难是我们作为职业顾问之前没有碰到过的。” 参考文献: 1. Fernandes, J. D. et al. eLife 9, e54097 (2020). 原文以Fifteen to one: how many applications it can take to land a single academic job offer为标题发表在2020年7月24日的《自然》职业新闻版块 原文作者:Nina Notman & Chris Woolston © nature doi: 10.1038/d41586-020-02224-5
自然职场线上招聘会
想要招募海内外科研人才?需要平台展示机构文化和科研实力?想要通过文字或语音聊天与意向候选人实时沟通? 10月15日,自然科研将联合全球知名院校、机构和企业举办自然职场线上招聘会Careers Live 2020,欢迎中国机构院校申请线上展位,为您的机构吸引和招募科研或教学英才。
点击图片了解招聘会详情或点击此处直接报名申请线上展位
© 2020 Springer Nature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4: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