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ringer Nature 科研服务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pringerNature 汇聚施普林格、Nature Portfolio、BMC、Discover、帕尔格雷夫·麦克米伦和《科学美国人》等深得信赖的品牌

博文

给内向科学家的社交建议

已有 3268 次阅读 2020-4-27 11:06 |个人分类:职业专栏|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内向, 社交, 学术会议

NAT_logo_NatureResearch_Master_Inline_RGB2.png

拓展人脉是所有科学家的必修课。为此,作者向那些不善社交的科学家提供了一些建议。


对于许多科学家来说,社交并非易事。如果你也是其中之一,先别着急,你所需要的无非是一个结构清晰的科学的方法罢了。

d41586-019-01296-2_16614710.jpg

来源:Alashi/Getty

社交从家里就开始了。在你参加一场学术会议或其他活动之前,先锁定一组核心人群,这些人很有可能会出席活动,而且是你想认识的,能推动你职业发展的人。他们可以是你的潜在合作者、雇主、资助者或是今后的会议组织者。你还可以考虑那些在你领域发表了最新论文的人、在会议上做出过精彩演讲的人,或是那些获得重大经费或奖项的人。


三大社交目标

一旦锁定了这个人群之后,下一步就是制定社交目标。对于每一场出席的活动,你都不应在完成以下三个任务之前离场。

  1. 向核心人群的每一个人介绍你自己。你在潜心研究一项他们可能觉得大有可为的技术吗?你是否曾与他们的合作者、导师或培训对象共事过?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让他们记得见过你。


  2. 让核心人群了解你的专业和所在行业。你的研究方向是癌症还是神经科学?你的计划是进入学术界、医疗界、产业界、政府部门还是大型药企工作?


  3. 确保你的新朋友有方法联系到你。你们可以交换名片,添加手机号或LinkedIn。


如何挺到最后

以下方法可以帮你克服社交过程中的焦虑情绪。


提前到场在整个会场变得人声鼎沸、水泄不通之前就到达现场,这么做能让你提前适应现场。你还可以踩点一些地方,让你在需要片刻安静的时候可以独处一会儿。


与朋友或同事一起出席面对一群陌生人会让人不太自在。与朋友一起到场则能让你安心,这里至少有一个你认识的人,你朋友还能把你介绍给他圈子里的其他人。


中场“充电”策略给自己定一个社交时间限制,到时间了就找个安静的地方重振旗鼓。或找时间放松一下,看看书架上的书或欣赏一番艺术作品。有时候,你只需要在社交场合被别人看到就行, 而不需要具体说什么。


准备好“开场白”和“结束语”如果主动找人说话让你感到别扭,你可以事先准备几句寒暄的话。比如“这个会场挺美的!你之前来过吗?你在这儿工作多久了?你觉得这个会议怎么样?”常备几句搭讪开场白迟早用得上。


和开场白一样重要的是准备几句结束用语,好让你自然而然地退出谈话。“我有个很急的电话要打”,或者是“我想去拿杯喝的,你想来点什么吗?”


还有什么其它的方法?

会议并不是唯一的社交平台。你还可以考虑以下选择:


社交媒体并非所有的社交都需要彼此面对面。在线社交,让自己组织好想法再进行回复也是可以接受的。你可以让人把自己加到某个邮件发送名单上,或扩大自己在社交媒体上的声音。


选择非正式社交如果正式的社交活动让你感到身体被掏空,那么不妨试试其他的社交方式。加入某个委员会或为你所在的机构接待演讲嘉宾,这都是很好的锻炼。如果能让你发挥自己的长处就更好了:你最擅长提出想法,后勤安排还是推广宣传?主动承担接待嘉宾的任务,在活动前直接与嘉宾进行邮件交流,这么做不但能避免活动当天不必要的冷场,还能让你更加从容,因为你与讲者已经通过邮件等渠道有过类似交流了。要不然,你也可以在活动当天请一位擅长当面交流和临场发挥的人代表你做嘉宾接待工作。


大多数人都能在社交上取得成功,只要提前做一些功课,就能避免很多尴尬的场面。记得要提前准备,给自己纾解社交压力的时间;或是另辟蹊径,利用社交媒体和邮件等方式,在可控的范围内开拓你的人脉。


原文以Networking for introverted scientists为标题

发布在2019年4月19日《自然》职业专栏上

原文作者:Ruth Gotian


Nature|doi:10.1038/d41586-019-01296-2



报名参加自然学术会议

机械力生物学:健康与疾病

Mechanobiology in Health and Disease

A86237_NaConfmbhd20Banners=580x72_CN2.gif


主办: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免疫学会(CSI),《自然-生物医学工程》《自然-细胞生物学》《自然-癌症》《自然-免疫学》《自然-材料》

时间:2020年11月6日-8日

地点:北京东方君悦大酒店

点击此处了解更多会议信息并注册参会


版权声明:

本文由施普林格·自然上海办公室负责翻译。中文内容仅供参考,一切内容以英文原版为准。如需转载,请邮件China@nature.com。未经授权的翻译是侵权行为,版权方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 2020 Springer Nature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32244-1230385.html

上一篇:想发国际期刊,你用过这些工具、技巧和数据库吗?
下一篇:一边带“神兽”一边做科研的六个故事
收藏 IP: 117.186.4.*|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7: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