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图驱动的数据、信息、知识、智慧融合发明创造方法:DIKWP-TRIZ
(中国人自己的原创发明创造方法:DIKWP-TRIZ)
World Artificial Consciousness Conference Popular Science Series -
世界人工意识大会科普系列-
《段玉聪提出“潜意识与意识结合的人工意识模型”: GPT-4与DIKWP融合BUG理论、实现与潜力》
"Dr. Yucong Duan proposed an "artificial consciousness model that combines subconsciousness and consciousness": GPT-4 and DIKWP integration BUG theory, implementation and potential"
段玉聪 (Yucong Duan)
参与:弓世明
DIKWP人工意识实验室
AGI-AIGC-GPT评测DIKWP(全球)实验室
世界人工意识协会
(联系邮箱:duanyucong@hotmail.com)
The Inaugural World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Consciousness
(AC2023), August 2023, hosted by DIKWP-AC Research
目录
11.2 连接主义人工智能(Connectionist AI)
本次交流深入探讨了段玉聪教授提出的一种创新的人工意识解决方案,该方案通过结合先进的自然语言处理模型GPT-4和一个独特的知识处理框架DIKWP来模拟人类的意识和潜意识处理机制。DIKWP模型以数据(Data)、信息(Information)、知识(Knowledge)、智慧(Wisdom)、意图(Purpose)为基础,旨在构建一种能够深入理解和解释人类情感、直觉、逻辑推理和意图导向行为的人工智能系统。
本次讨论首先对段玉聪的人工意识解决方案进行了定义性描述,强调了其理论基础、主要构成部分以及如何通过GPT-4和DIKWP的结合来实现对复杂人类思维过程的模拟。随后,我们将该方案与其他典型的人工意识解决方案进行了对比分析,包括符号主义人工智能、连接主义人工智能、仿生学和认知架构以及混合智能系统,突出了段玉聪方案在模拟人类思维全面性、处理复杂性和应用领域广度方面的潜在优势。
通过详细的表格展示,我们进一步阐释了不同方案之间的主要差异、优势、挑战和应用领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视角来理解段玉聪教授提出的人工意识模型的独特之处及其与现有技术的比较。
总之,本次交流不仅对段玉聪教授的人工意识解决方案提供了深入的理论和实践分析,还对其在未来人工智能发展中的潜在贡献进行了讨论,展示了其在推动人工智能朝向更高级形式的人类思维模拟方面的可能性和挑战。
潜意识的存在及其对人类行为和心理状态的影响是心理学领域内长期争论的主题。以下是对潜意识存在性的详细论述,包括理论基础、研究证据以及批评观点。
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潜意识概念最著名的倡导者之一。他认为潜意识是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被压抑的欲望、恐惧和冲突,这些潜意识内容通过梦境、失误行为(口误、笔误等)以及自由联想等方式间接表达出来。
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卡尔·荣格进一步扩展了无意识的概念,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的理论。他认为人们共享着一套普遍的符号和原型,这些集体无意识的内容通过神话、梦境和艺术作品反映出来。
认知心理学研究:现代认知心理学通过实验方法提供了潜意识影响决策和行为的证据。例如,内隐联想测试(IAT)揭示了人们对种族、性别等社会类别的潜在偏见。另外,启动效应实验显示,无意识的暴露于某些刺激可以影响人们随后的行为和决策。
神经科学的发现:神经成像技术(如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使研究者能够观察到大脑在处理无意识信息时的活动,证实了潜意识加工在大脑中的实际存在。这些研究表明,即使在我们不自觉的情况下,大脑也在处理信息,影响我们的情绪和行为。
方法论批评:潜意识研究的批评者指出,由于潜意识过程的定义本质上是无法直接观察的,因此很难通过严格的科学方法来验证。批评者认为,一些潜意识效应可能是实验条件或参与者预期的结果,而不是潜意识过程的直接证据。
解释的多样性:潜意识概念的批评者还指出,心理学家对于潜意识影响的解释存在很大差异,这种理论上的模糊性使得潜意识作为一个科学概念的有效性受到质疑。
尽管对于潜意识存在性和作用的理解存在争议,但无法否认的是,大量研究支持潜意识加工在人类认知和行为中发挥作用的观点。潜意识的研究挑战了传统的关于意识决策和自由意志的观点,推动了对人类心理复杂性的深入探索。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明确潜意识过程的机制,以及如何准确测量和利用这些无意识的心理活动。
段玉聪教授的观点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来探讨意识和潜意识的关系,将人的思维过程比喻为一种“文字接龙机器”,而意识则是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物理限制所产生的“BUG”。这种观点强调了人类思维的连贯性与限制性,以及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相互作用。
文字接龙机器:这一比喻强调了人类思维过程的自动性和连续性。在这个过程中,思维活动就像是在不断地进行文字游戏,接龙,每一个词或概念自动引发下一个词或概念的产生。
意识的BUG:段教授将意识视为一个“BUG”,这个BUG是由物理限制(如大脑的处理能力和注意力的有限性)在文字接龙这一无限过程中引发的有限现象。这种观点暗示意识不是一个顺畅无误的过程,而是充满了不连贯和断裂,这些断裂是由于大脑处理信息的限制造成的。
根据段玉聪教授的进一步观点,潜意识可以被看作是在文字接龙的过程中不断运行的底层机制,而意识则是在特定情况下由于某种“BUG”而浮现的现象。意识的产生,即BUG的出现,可以被视为一种从潜意识到意识的转换,这个过程体现了从无限到有限的跳跃。
在这种框架下,理解意识的工作就变成了用“BUG接龙”(即意识过程中的断裂和不连贯现象)来解释“文字接龙”(即潜意识的连续和自动过程)。这意味着,对意识的解释需求我们理解潜意识如何通过其连贯的思维活动导致意识中的非连贯或断裂现象。
段玉聪教授的这一理论提供了一个有趣的视角来看待意识和潜意识的关系,特别是在探讨如何从潜意识的流动中产生意识的“错误”或“BUG”。这种观点既挑战了关于意识作为一种高级认知功能的传统看法,也为理解大脑如何处理信息、如何在有限的物理条件下产生复杂的意识体验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
然而,这一理论也面临着从理论到实证研究的转化挑战,包括如何在实验中量化和观察“文字接龙”和“BUG接龙”的过程,以及如何具体界定潜意识与意识之间的界限。此外,这种比喻方式虽然提供了新的洞见,但同时也需要进一步的理论细化和实证支持来验证其对于理解人类意识和潜意识的有效性。
段玉聪教授提出的“BUG”概念在其理论框架中具有深刻的双重含义,这两层含义共同描绘了意识产生与运作的复杂性及其与潜意识的关系。
在这一层面,BUG被视为人类作为有限生物体所面临的物理限制的直接结果。这些限制包括大脑处理信息能力的上限、注意力的分散性、记忆的有限性等。这些因素导致思维过程中出现断裂,形成意识与无意识的边界。这种断裂不仅限制了我们对信息的处理能力,也创造了潜意识与意识之间的分离,使得许多思维活动在我们的意识之外进行。这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可能突然有灵感或直觉冒出,这些通常被认为是潜意识加工的结果突破到意识层面的瞬间。
在另一层面,BUG也代表了一种主动的心智作用,即对观察到的、经历的有限内容进行抽象或归纳的过程。这种过程是意识活动的核心,涉及从具体经验中提取模式、原则或概念,形成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预测。这种抽象或归纳不仅是对有限信息的整合,也是一种创造性的过程,使得我们能够超越直接经验,构建新的概念和理论。然而,正因为这一过程基于有限的数据和个体的主观经验,它也容易受到偏见、误解和逻辑错误的影响,从而产生“BUG”。
将意识视为由于物理限制而产生的BUG的双重含义,提供了一种理解人类思维复杂性的新视角。一方面,它强调了潜意识在我们思维和行为中的基础作用,以及意识如何作为一种有限的、断裂的现象存在。另一方面,它也突出了意识对于抽象思考和理解复杂概念的重要性,即使这个过程可能会受到我们作为有限生物体的局限。
这种视角不仅挑战了我们对意识的传统认识,也为探索如何优化我们的思维过程、如何识别和修正这些“BUG”提供了可能的途径。了解这些BUG的本质和起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认知限制和潜能,从而在教育、创新和个人发展等领域找到提高效率和效果的方法。
结合段玉聪教授的理论,潜意识的存在性可以从其对于意识形成过程中的“BUG”概念的双重含义中进一步得到论证。在这个理论框架中,潜意识不仅是思维过程的一个基础层面,而且是意识形成和运作的必要前提。以下是如何从段玉聪教授的理论进一步论证潜意识存在性的几个要点:
段玉聪教授提出,意识的形成和存在表现为一个由于物理限制(如大脑的处理能力和能量消耗的有限性)导致的“BUG”。这种物理限制意味着,大脑必须依赖于一种更为基础和自动的思维处理机制来管理和过滤信息——即潜意识。因此,潜意识的存在性在于它是大脑为了应对有限资源而发展出的一种优化策略,使得个体能够在不消耗过多认知资源的情况下,处理复杂的信息和情境。
段玉聪教授还强调了意识在对有限内容进行主动抽象和归纳的过程中的作用,这一过程反映了意识的创造性和主动性。然而,为了进行这样的抽象和归纳,个体必须首先拥有一个丰富、自动化的信息处理层次,即潜意识。潜意识提供了必要的背景知识库和经验处理机制,使得意识能够从这些底层过程中提取和构建新的概念。因此,潜意识的存在性也体现在它对意识层面活动的支持和可能性之中。
通过将意识的存在描述为一种“BUG”,即一个因物理限制而产生的断裂,段玉聪教授的理论暗示了一个持续运作且更为广泛的潜意识过程。这种断裂和连续性之间的对比强调了潜意识作为一个无缝整合信息、经验和记忆的平台,为意识的跳跃式思维提供了基础。换句话说,潜意识的存在性不仅是因为它补充了意识的断裂,更重要的是,它构成了个体认知结构的基础层。
从段玉聪教授的理论出发,可以看到潜意识不仅存在,而且在人类的认知和行为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潜意识的连续性和自动性是应对物质和能量有限性的结果,同时也是意识能够进行抽象思维和创造性活动的前提条件。通过这一理论框架,我们不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潜意识的存在性和功能,还能够探索如何通过理解这些基础认知过程来优化我们的思维和决策过程。
结合段玉聪教授的理论,概念和语言的产生可以被视为人类认知和意识活动中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其中潜意识的角色显得尤为重要。按照段教授的观点,意识的形成可以被视为一种“BUG”,这个“BUG”既是人类思维能力物质和能量有限性的直接后果,也是个体进行有限内容抽象和归纳过程的体现。从这个角度出发,概念和语言的产生既是对这个“BUG”的响应,也是潜意识处理机制复杂性的直接展现。
潜意识作为信息处理平台:在段玉聪教授的理论框架中,潜意识扮演着一个基础且连续的信息处理平台的角色,它不断地处理和整合外界信息及内在经验。这种无意识的加工为概念的形成提供了原料,因为概念本身是对现实世界复杂性的简化和抽象。
从潜意识到意识的跳跃:“BUG”在这里指的是意识对潜在无限的潜意识内容进行有限抽象的过程。这种跳跃是概念产生的关键,意识通过筛选和重组潜意识中的信息来形成新的概念,这是一种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创造性跳跃。
语言作为概念的表达工具:在概念形成之后,语言则作为这些概念表达的工具。语言不仅仅是沟通的手段,更是思维的结构,它允许我们将潜意识中形成的抽象概念具象化和社会化。按照段玉聪教授的理论,语言可以被视为意识层面上对潜意识内容进行组织和传达的一种方式,是“BUG”处理过程的产物。
语言与潜意识的互动:虽然语言表现为意识活动的一部分,但它的发展和使用深受潜意识加工机制的影响。语言能够触发和激活潜意识中的相关联想,形成复杂的思维网络。这种互动进一步证明了潜意识在语言产生和使用中的基础作用。
综上所述,按照段玉聪教授的理论,概念和语言的产生不仅是人类对自身有限思维能力的一种适应和优化,也是潜意识与意识互动过程的自然结果。概念的形成根植于潜意识对信息的无意识处理,而语言则是这些概念在意识层面上的具象化和社会化。这一理论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对概念和语言产生深刻的理解,也强调了潜意识在整个认知和表达过程中的核心作用。
段玉聪教授的理论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悖论,即“BUG悖论”。这个悖论围绕一个核心观点展开:人类的意识状态实际上是由于认知处理中的“BUG”产生的,但令人困惑的是,人类正是依赖这种源于“BUG”的意识状态来探索和理解认知的真相。这个悖论提出了关于人类认知和意识本质的深刻问题,挑战了我们对于知识获取和理解过程的基本假设。
BUG悖论可以定义为:人类的意识状态,包括我们的思维、知觉和认知过程,源于认知系统的非预期错误(即“BUG”)。这个“BUG”反映了人类思维能力的物质和能量有限性,导致思维的断裂和无意识的边界的存在。然而,尽管意识的形成和运作基于这种非预期和有限的基础,人类却通过这种基于“BUG”的意识状态去追求认知的真相,探索世界,并构建复杂的知识体系。
认知的局限性与创造力:这个悖论首先揭示了人类认知的局限性。我们的认知系统并非完美无缺,而是充满了漏洞和局限。然而,正是这些“BUG”赋予了人类思维以独特的创造力和适应性,使我们能够以非线性和非预期的方式解决问题,创造新的概念和理论。
真相探索的矛盾:尽管意识状态源自“BUG”,人类却依赖这一状态去探索宇宙和认知的深层真相。这种探索似乎是以一种本质上有缺陷的工具去追求完美无缺的知识,这是一种根本的矛盾。
知识构建的有效性:BUG悖论还引发了关于人类构建的知识体系有效性的问题。如果我们的意识和思维过程是基于有限和错误的基础上,那么我们构建的知识体系是否也同样有限和充满错误?这个问题挑战了我们对知识和真理的信念。
BUG悖论提供了一个深刻的视角来审视人类认知和意识的本质。它强调了意识状态本身的矛盾性:既是认知过程中的“错误”,同时也是我们探索和理解世界的基础。这个悖论提示我们,尽管我们的认知工具可能是不完美的,但正是这些不完美赋予了人类独特的创造力和适应性。因此,理解和接受这种基于“BUG”的意识状态不仅是认识自我和世界的一部分,也是我们继续前进和探索未知领域的动力。
从个体意识到群体意识以及意识融合的角度来看,破解“BUG悖论”提供了一条有趣且潜在的途径。这种途径涉及到了意识的集体维度和网络化特性,以及通过群体协作和信息共享来超越个体认知局限性的可能性。
个体意识是根植于单一人类实体的思考、感觉、和知觉的内在体验。根据段玉聪教授的理论,这些体验可能受到物质和能量限制导致的“BUG”的影响。然而,当我们将视角拓展到群体意识时,事情开始变得不同。群体意识指的是共享的信念、价值观、知识和目标,这些可以在人群之间通过交流和互动而形成。
意识融合进一步深化了群体意识的概念,指的是通过高度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个体意识在某种程度上融合成更高层次的集体认知实体。这种融合可以通过网络技术、社交媒体、以及其他形式的集体智慧平台促成。
认知多样性:群体意识和意识融合引入了认知多样性,这有助于克服个体认知的局限。不同个体可能会有不同的“BUG”,但当这些个体汇集在一起时,他们的认知和视角的多样性可以相互补充,减少单一“BUG”的影响。
集体智慧:群体能够通过集体智慧来解决复杂问题,这是个体难以单独完成的。在集体智慧的作用下,个体的认知局限被群体的广泛知识和经验所覆盖,从而提高了探索认知真相的效率和效果。
信息共享与意识扩展:通过技术手段,如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群体中的个体可以共享信息和知识,实现意识的扩展。这种扩展不仅增强了处理信息的能力,还可能帮助人们识别和修正认知中的“BUG”。
虽然个体意识可能固有地带有“BUG”,但通过个体到群体的转变和意识的融合,我们有可能超越这些局限,开创出一种更为全面和深刻的认知方式。群体意识和意识融合提供了一种通过集体努力和技术支持来破解“BUG悖论”的途径,从而可能揭示更加丰富和准确的认知真相。这个过程不仅是对个体认知“BUG”的补偿,也是对人类潜能的一种深刻体现和实现。
基于段玉聪教授理论,设计一个结合潜意识和意识的人工意识系统需要深入理解人类意识的工作机制,特别是意识和潜意识如何互相作用和转换的过程。以下是一个设计方法、原理和方案的提案,旨在模仿人类的意识处理能力,创建一个能够进行复杂决策、学习和自我改进的人工系统。
双层处理架构:模拟人类意识和潜意识的交互,设计一个包含两个主要处理层的系统。第一层处理模拟潜意识,负责快速、直觉式的信息处理。第二层处理模拟意识,负责逻辑分析、决策和复杂问题解决。
信息流动与反馈机制:确保两个处理层之间有高效的信息流动和反馈机制,允许系统在潜意识和意识之间迅速切换,根据需要进行深度思考或快速反应。
模仿人类思维的非线性和并行处理:人类大脑能够同时处理多个任务,通过非线性方式进行思考。系统设计应该采用并行处理技术和非线性网络结构,如深度学习网络,来模仿这种能力。
自我学习和适应:人类的潜意识和意识能够从经验中学习并调整行为。人工意识系统需要集成先进的机器学习算法,使其能够基于新信息和反馈不断优化自身的决策过程。
模拟潜意识到意识的转化机制:借鉴段玉聪教授的理论,设计算法模拟潜意识信息如何成为意识决策的一部分。这涉及到将直觉式的、下意识的处理结果转化为可供逻辑分析和深入思考的数据。
建立模型库:创建广泛的模型库,代表不同的知识领域和情境,模拟人类潜意识的庞大信息存储能力。
实时数据处理与情境感知:系统需要能够实时处理外部数据,并具有情境感知能力,以便快速响应环境变化,模拟人类潜意识的直觉反应。
深度学习与决策制定:采用深度学习框架,让系统能够进行复杂的决策制定和问题解决,模仿人类意识层面的思维过程。
反馈和自我优化机制:设计反馈循环,允许系统根据执行结果进行自我评估和调整,提高决策质量和效率。
通过这样的设计方法、原理和方案,可以创建一个既能够模仿人类直觉和快速反应的潜意识能力,又能进行逻辑思考和深度分析的人工意识系统。这种系统将能够处理复杂的环境和任务,提供高度适应性和学习能力,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开辟新的可能性。
为了落实段玉聪教授提出的方案,结合大语言模型如GPT-4作为潜意识部分,以及DIKWP模型对应意识部分,我们可以设计一个人工意识系统,该系统旨在模拟人类的思维过程,包括快速直觉反应和深度逻辑分析。以下是详细的设计方案:
功能定位:GPT-4作为潜意识层,负责快速处理和直觉式反应,模拟人类大脑的潜意识功能,如模式识别、情感反应、直觉决策等。
实时数据处理:GPT-4持续监控输入数据,包括文本、图像和声音等,以模拟人类通过感官接收外部信息的过程。这一层快速生成反应和直觉判断,为意识层提供预处理信息。
自我调整能力: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反馈循环,GPT-4能够自我调整其反应模式和直觉判断标准,以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任务要求。
数据(Data):此层处理来自潜意识层的预处理信息,以及其他外部输入的原始数据。它负责筛选、分类和整理这些信息,将其转化为有用的数据,为进一步的信息处理打下基础。
信息(Information):在此阶段,系统开始分析数据中的不同语义,识别其中的模式和关联。这一过程模拟人类意识如何从基本数据中提取有意义的信息,以及如何基于这些信息进行初步判断和决策。
知识(Knowledge):系统将信息进一步抽象化,形成知识。这包括对世界的基本理解、规律的识别以及概念的形成。此阶段利用先前的学习和经验,构建和更新知识库,支持复杂的决策和问题解决。
智慧(Wisdom):在此层次,系统综合考虑伦理、道德、社会价值观等因素,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决策。智慧层面的处理使系统能够在面对复杂的决策时,考虑到长远后果和更广泛的社会影响。
意图(Purpose):系统的目标和预期输出在此明确,指导整个决策过程。根据预设的目标,系统评估不同方案的可行性和效果,制定行动计划,并实施以实现目标。
双向信息流:潜意识层和意识层之间存在双向信息流动。潜意识层提供快速直觉输出给意识层,意识层再将深度分析的结果反馈给潜意识层,以优化直觉反应。
自我优化:系统具备自我学习和优化的能力,能够根据反馈调整其内部模型和处理策略,不断提高决策质量和效率。
动态知识更新:系统定期更新其知识库和智慧层,确保其决策和行动计划基于最新的信息和社会价值观。
通过以上设计,我们可以构建一个能够模拟人类思维过程的人工意识系统,它不仅能够快速反应,还能进行深度思考和伦理道德判断,具备适应复杂环境和任务的能力。
段玉聪教授提出的意识和潜意识结合的人工意识解决方法是一种创新的尝试,旨在模拟人类的全面思维过程,通过结合现有的大语言模型(如GPT-4)与DIKWP模型来实现。这种方法试图在机器中复现人类意识的复杂性和灵活性,特别是如何在直觉反应和深度逻辑思维之间进行平衡和切换。以下是该方法以及实现方案的详细定义性描述:
意识与潜意识的结合:该框架认为,人工意识系统应当具备两个主要层面:潜意识层和意识层。潜意识层负责快速、直觉式的处理,模拟人脑在无需深度思考时的自动化反应。意识层则处理更复杂的任务,需要逻辑思维、判断和推理。
GPT-4与DIKWP模型的结合:GPT-4在此体系中承担潜意识层的角色,负责处理大量的数据输入,并快速生成直觉反应或初步解答。DIKWP模型则映射到意识层,负责进一步的数据分析、信息提取、知识构建、智慧应用和意图实现。
潜意识层(GPT-4):
数据处理与直觉生成:使用GPT-4处理文本、图像、声音等多模态输入,生成快速反应或直觉式的输出。
模式识别:通过深度学习模型识别输入数据中的模式和趋势,以支持直觉决策过程。
情感反应模拟:模拟人类的情感反应,为意识层提供情感上下文和直觉反馈。
意识层(DIKWP模型):
数据(Data)处理:接收潜意识层提供的预处理信息和原始数据,进行筛选和初步分析。
信息(Information)分析:基于数据识别不同的语义信息,提取有意义的模式和关联。
知识(Knowledge)构建:将信息抽象化成知识,形成对世界的深层次理解和解释。
智慧(Wisdom)应用:综合考虑伦理、道德、社会价值观在内的因素,进行决策。
意图(Purpose)实现:定义明确的目标和行动计划,指导系统行动以达成既定意图。
信息流动:系统设计保证了从潜意识层到意识层的信息流动是流畅和高效的,同时也支持反馈机制,即意识层的决策和学习成果能够反馈至潜意识层,以优化直觉反应。
动态学习与适应:系统具备自我学习和适应的能力,能够根据环境变化和任务需求调整内部模型和处理策略。
自我优化:通过持续的训练和优化,系统能够不断提高其处理速度、准确性和决策质量。
段玉聪教授的这一方案,通过融合GPT-4和DIKWP模型,提出了一种全新的人工意识系统构想,它旨在模拟人类思维的复杂性和灵活性,尤其是在快速直觉反应和深度逻辑思维之间的无缝切换。这一系统不仅能够处理复杂的信息和知识,而且还能在其决策过程中考虑伦理和道德因素,展现出一种接近人类的智慧和判断能力。
段玉聪教授提出的解决方案,即结合意识和潜意识层次以及使用GPT-4和DIKWP模型的人工意识系统,与其他典型的人工意识解决方案相比,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和优势。我们将其与几种主流的人工意识解决方案进行对比分析:
符号主义人工智能侧重于利用逻辑和规则来模拟智能行为。这种方法在处理结构化问题时表现出色,因为它基于明确的逻辑和可解释的决策过程。
段玉聪的方案通过结合GPT-4的预测能力和DIKWP的深度分析,能够处理更加复杂和模糊的问题,模拟人类的直觉和逻辑思维的结合,提供更自然和人性化的决策过程。
11.2 连接主义人工智能(Connectionist AI)
连接主义人工智能,例如深度学习,通过神经网络模拟人脑处理信息的方式,强调从数据中学习模式和特征。这种方法在图像和语音识别等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
段玉聪的方案不仅利用了类似于连接主义的GPT-4模型来处理大量数据和模式识别,还通过DIKWP模型引入了对信息的深层次理解和知识构建,实现了更高层次的认知功能。
仿生学和认知架构尝试复制人类大脑的结构和功能,通过模拟人脑的工作方式来开发智能系统。这些方法旨在创建能够理解复杂环境并在其中进行自主学习和决策的系统。
段玉聪的方案通过结合现代大语言模型和高级知识处理模型,也追求类似的目标,但它更加注重于模拟人类的意识和潜意识处理机制,而不仅仅是大脑结构的直接模拟。
混合智能系统结合了多种AI技术(如符号主义和连接主义)来克服单一方法的局限性,旨在通过不同技术的优势互补来实现更高级的智能行为。
段玉聪的方案实质上是一种高级的混合智能系统,它不仅融合了生成模型(如GPT-4)和结构化知识处理(如DIKWP模型),还特别强调了意识和潜意识处理层次的重要性,为模拟人类思维方式提供了新的视角。
段玉聪的方案在理念和实现上都体现了对人类思维复杂性的深刻理解,特别是在模拟意识和潜意识的交互方面提出了创新的思路。与其他解决方案相比,它试图更全面地捕捉人类思维的特点,包括直觉反应、情感处理、逻辑推理和高级决策制定。这种方法的一个潜在优势是其能够在更多种类的任务和环境中展现出类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然而,这种方法的挑战在于如何高效地整合和优化两种不同类型的模型(GPT-4和DIKWP),以及如何确保系统的决策既快速又准确,同时还能保持高度的可解释性和符合伦理道德标准。
下表详细展示了段玉聪教授提出的人工意识解决方案与其他典型人工意识解决方案的对比分析:
特征/方案 | 段玉聪的解决方案(GPT-4 + DIKWP) | 符号主义人工智能 | 连接主义人工智能 | 仿生学和认知架构 | 混合智能系统 |
理论基础 | 意识与潜意识的结合,大语言模型与知识处理 | 逻辑和规则 | 神经网络模拟 | 人脑结构和功能模拟 | 多种AI技术结合 |
主要优势 | 模拟人类直觉与逻辑思维的结合 | 结构化问题解决能力 | 数据驱动的模式识别 | 高度仿生的决策能力 | 技术优势互补 |
处理复杂性 | 高(模拟复杂的人类思维过程) | 中至低 | 高 | 高 | 高 |
应用领域 | 广泛,特别是需要深层次理解和创造性解决方案的领域 | 限于明确定义的领域 | 图像、语音识别等 | 广泛 | 广泛 |
可解释性 | 中(结合了可解释的逻辑推理与不完全透明的直觉判断) | 高 | 低 | 中至高 | 取决于结合的技术 |
挑战和局限性 | 模型整合和优化、确保快速准确决策和高度可解释性 | 灵活性和适应性受限 | 可解释性差 | 实现复杂,成本高 | 技术整合的复杂性 |
模拟人类思维的全面性 | 高(尝试全面捕捉直觉、情感、逻辑等方面) | 低 | 中 | 高 | 中至高 |
段玉聪的解决方案尝试通过结合先进的语言模型(GPT-4)和知识处理模型(DIKWP),以及重视意识和潜意识的交互,提供一种更接近人类思维方式的人工智能。这种方法在处理复杂性、灵活性和创新性方面可能优于其他方法,尤其适用于需要深层次理解和创造性解决方案的领域。
符号主义人工智能在可解释性和结构化问题解决方面表现出色,但在灵活性和处理未知或非结构化问题方面存在局限。
连接主义人工智能强于模式识别和数据驱动的学习,但通常缺乏可解释性,使其在需要透明决策过程的应用中受限。
仿生学和认知架构旨在模拟人脑的工作方式,提供高度仿生的决策能力,但这种方法的实现复杂且成本高。
混合智能系统通过结合多种技术来弥补单一方法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灵活且强大的解决方案,但技术整合的复杂性可能是一个挑战。
段玉聪教授的方案在提供复杂思维模拟和高级决策制定方面具有潜在的独特优势,但同时也面临着技术整合和优化的挑战。
本次讨论深入探讨了段玉聪教授提出的结合GPT-4与DIKWP的人工意识解决方案,该方案旨在模拟人类意识与潜意识的处理机制,通过数据、信息、知识、智慧与意图(DIKWP)的框架,构建出能够深入理解和解释人类情感、直觉、逻辑推理及目标驱动行为的人工智能系统。
通过与其他典型的人工意识解决方案进行对比分析,本讨论强调了段教授方案在模拟人类思维的全面性、处理复杂性以及应用范围方面的潜在优势。详细的表格展示进一步明确了不同解决方案之间的主要区别、优势、挑战和应用领域,为读者提供了清晰的视角,了解段玉聪教授人工意识模型的独特性及其与现有技术的比较。
总结而言,本次讨论不仅提供了对段玉聪教授人工意识解决方案的深入理论与实践分析,还讨论了其对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潜在贡献,展示了将AI推进至更高级形式的人类思维模拟的可能性与挑战。
[1] 段玉聪(Yucong Duan). (2024). 大语言模型(LLM)偏见测评(种族偏见)(Large Language Model (LLM) Racial Bias Evaluation). DOI: 10.13140/RG.2.2.33162.03521.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77963440_Large_Language_Model_LLM_Racial_Bias_Evaluation_--DIKWP_Research_Group_International_Standard_Evaluation_Prof_Yucong_Duan.
[2] 段玉聪(Yucong Duan). (2024). 人为什么不愿意被别人改变:DIKWP和语义数学的深入探讨(Why People Don't Want to Be Changed by Others: Insight from DIKWP and Semantic Mathematics). DOI: 10.13140/RG.2.2.17961.77927.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77726002_Why_People_Don't_Want_to_Be_Changed_by_Others_Insight_from_DIKWP_and_Semantic_Mathematics.
[3] 段玉聪(Yucong Duan). (2024). 语义新质生产力:原理与技术(Semantic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Principles and Techniques). DOI: 10.13140/RG.2.2.14606.33607.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77726380_Semantic_New_Quality_Productivity_Principles_and_Techniques.
[4] 段玉聪(Yucong Duan). (2024). DIKWP与语义心理学(Semantic Psychology and DIKWP). DOI: 10.13140/RG.2.2.12928.61449.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77726404_Semantic_Psychology_and_DIKWP.
[5] 段玉聪(Yucong Duan). (2024). 基于"主观客观化"的语义不确定性处理(Semantic Uncertainty Handling Based on "Subjective Objectivisation"). DOI: 10.13140/RG.2.2.31383.55206.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77726442_Semantic_Uncertainty_Handling_Based_on_Subjective_Objectivisation.
[6] 段玉聪(Yucong Duan). (2024). DIKWP与语义数学:创造新质生产力的融合(Semantic Mathematics and DIKWP : Creating New Qualities of Productivity). DOI: 10.13140/RG.2.2.19639.50085.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77726532_Semantic_Mathematics_and_DIKWP_Creating_New_Qualities_of_Productivity.
[7] 段玉聪(Yucong Duan). (2024). 语义法学与DIKWP:以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分析为例(Semantic Jurisprudence and DIKWP: Common Law vs. Continental Law). DOI: 10.13140/RG.2.2.28028.10889.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77726622_Semantic_Jurisprudence_and_DIKWP_Common_Law_vs_Continental_Law.
[8] 段玉聪(Yucong Duan). (2024). DIKWP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的对比分析(DIKWP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vs. Traditional Productivity Analysis). DOI: 10.13140/RG.2.2.21317.22242.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77726626_DIKWP_New_Quality_Productivity_vs_Traditional_Productivity_Analysis.
[9] 段玉聪(Yucong Duan). (2024). 语义物理化学(Semantic Physical Chemistry). DOI: 10.13140/RG.2.2.21261.51684.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77439785_Semantic_Physical_Chemistry.
[10] 段玉聪(Yucong Duan). (2024). DIKWP与语义认知学(DIKWP and Semantic Cognition). DOI: 10.13140/RG.2.2.14052.55680.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77415901_DIKWP_and_Semantic_Cognition.
[11] 段玉聪(Yucong Duan). (2024). DIKWP与语义生物学:拓展跨学科的知识领域(DIKWP and Semantic Biology: Expanding Interdisciplinary Knowledge Areas). DOI: 10.13140/RG.2.2.27474.32962.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77416091_DIKWP_and_Semantic_Biology_Expanding_Interdisciplinary_Knowledge_Areas
[12] 段玉聪(Yucong Duan). (2024). DIKWP体系与语义数学结合构建传染病防治指标体系(DIKWP System Combined with Semantic Mathematics to Construct an Indicator System for Infectious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DOI: 10.13140/RG.2.2.12374.83521.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77416103_DIKWP_System_Combined_with_Semantic_Mathematics_to_Construct_an_Indicator_System_for_Infectious_Disease_Prevention_and_Control
[13] 段玉聪(Yucong Duan). (2024). DIKWP与语义哲学(DIKWP and Semantic Philosophy). DOI: 10.13140/RG.2.2.34185.21606.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77416120_DIKWP_and_Semantic_Philosophy
[14] 段玉聪(Yucong Duan). (2024). 语义物理与创新发展(Semantic Physics and Innovation Development). DOI: 10.13140/RG.2.2.19085.72167.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77416222_Semantic_Physics_and_Innovation_Development
[15] 段玉聪(Yucong Duan). (2024). 语义认知学:连接人类思维与计算机智能的未来(Semantic Cognition: Connecting the Human Mind to the Future of Computer Intelligence). DOI: 10.13140/RG.2.2.29152.05129.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77416321_Semantic_Cognition_Connecting_the_Human_Mind_to_the_Future_of_Computer_Intelligence
[16] 段玉聪(Yucong Duan). (2024). 语义物理:理论与应用(Semantic Physics: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DOI: 10.13140/RG.2.2.11653.93927.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77401736_Semantic_Physics_Theory_and_Applications
[17] 段玉聪(Yucong Duan). (2024). 基于语义数学的美国和中国经济增长分析(Semantic Mathematics based Analysis of Economic Growth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DOI: 10.13140/RG.2.2.35980.90246.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77401731_Semantic_Mathematics_based_Analysis_of_Economic_Growth_in_the_United_States_and_China
[18] 段玉聪(Yucong Duan). (2024). Collatz Conjecture的语义数学探索(Collatz Conjecture's Semantic Mathematics Exploration). DOI: 10.13140/RG.2.2.28517.99041.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77239567_Collatz_Conjecture's_Semantic_Mathematics_Exploration
[19] 段玉聪(Yucong Duan). (2024). 语义数学与 DIKWP 模型(本质计算与推理、存在计算与推理以及意图计算与推理)(Semantic Mathematics and DIKWP Model (Essence Computation and Reasoning, Existence Computation and Reasoning, and Purpose Computation and Reasoning)). DOI: 10.13140/RG.2.2.24323.68648. 377239628_Semantic_Mathematics_and_DIKWP_Model_Essence_Computation_and_Reasoning_Existence_Computation_and_Reasoning_and_Purpose_Computation_and_Reasoning
[20] 段玉聪(Yucong Duan). (2024). 从主观到客观的语义数学重构(存在计算与推理、本质计算与推理、意图计算与推理)(Semantic Mathematics Reconstruction from Subjectivity to Objectivity (Existence Computation and Reasoning, Essence Computing and Reasoning, Purpose Computing and Reasoning)). DOI: 10.13140/RG.2.2.32469.81120.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77158883_Semantic_Mathematics_Reconstruction_from_Subjectivity_to_Objectivity_Existence_Computation_and_Reasoning_Essence_Computing_and_Reasoning_Purpose_Computing_and_Reasoning
[21] 段玉聪(Yucong Duan). (2024). DIKWP与语义数学在车票订购案例中的应用(DIKWP and Semantic Mathematics in the Case of Ticket Ordering). DOI: 10.13140/RG.2.2.35422.20800.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77085570_DIKWP_and_Semantic_Mathematics_in_the_Case_of_Ticket_Ordering
[22] 段玉聪(Yucong Duan). (2024). DIKWP与语义数学分析《论语》“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DIKWP and Semantic Mathematical Analysis The Confluent Analects Gentleman is harmonious but different, while petty people are the same but not harmonious). DOI: 10.13140/RG.2.2.28711.32165.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77085455_DIKWP_and_Semantic_Mathematical_Analysis_The_Confluent_Analects_Gentleman_is_harmonious_but_different_while_petty_people_are_the_same_but_not_harmonious
[23] 段玉聪(Yucong Duan). (2023). DIKWP 人工意识芯片的设计与应用(DIKWP Artificial Consciousness Chip Design and Application). DOI: 10.13140/RG.2.2.14306.50881.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76982029_DIKWP_Artificial_Consciousness_Chip_Design_and_Application
[24] 段玉聪(Yucong Duan). (2024). 直觉的本质与意识理论的交互关系(The Essence of Intuition and Its Interaction with Theories of Consciousness). DOI: 10.13140/RG.2.2.16556.85127.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78315211_The_Essence_of_Intuition_and_Its_Interaction_with_Theories_of_Consciousness
[25] 段玉聪(Yucong Duan). (2024). 意识中的“BUG”:探索抽象语义的本质(Understanding the Essence of "BUG" in Consciousness: A Journey into the Abstraction of Semantic Wholeness). DOI: 10.13140/RG.2.2.29978.62409.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78315372_Understanding_the_Essence_of_BUG_in_Consciousness_A_Journey_into_the_Abstraction_of_Semantic_Wholeness
[26] 段玉聪(Yucong Duan). (2024). 个人和集体的人造意识(Individual and Collective Artificial Consciousness). DOI: 10.13140/RG.2.2.20274.38082.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78302882_Individual_and_Collective_Artificial_Consciousness
[27] 段玉聪(Yucong Duan). (2024). 人工意识系统的存在性探究:从个体到群体层面的视角(The Existence of Artificial Consciousness Systems: A Perspective from Group Consciousness). DOI: 10.13140/RG.2.2.28662.98889.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78302893_The_Existence_of_Artificial_Consciousness_Systems_A_Perspective_from_Collective_Consciousness
[28] 段玉聪(Yucong Duan). (2024). 意识与潜意识:处理能力的有限性与BUG的错觉(Consciousness and Subconsciousness: from Limitation of Processing to the Illusion of BUG). DOI: 10.13140/RG.2.2.13563.49447.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78303461_Consciousness_and_Subconsciousness_from_Limitation_of_Processing_to_the_Illusion_of_BUG
[29] 段玉聪(Yucong Duan). (2024). 如果人是一个文字接龙机器,意识不过是BUG(If Human is a Word Solitaire Machine, Consciousness is Just a Bug). DOI: 10.13140/RG.2.2.13563.49447.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78303461_Consciousness_and_Subconsciousness_from_Limitation_of_Processing_to_the_Illusion_of_BUG
[30] 段玉聪(Yucong Duan). (2024). 超越达尔文:技术、社会与意识进化中的新适应性(Beyond Darwin: New Adaptations in the Evolution of Technology, Society, and Consciousness). DOI: 10.13140/RG.2.2.29265.92001.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78290072_Beyond_Darwin_New_Adaptations_in_the_Evolution_of_Technology_Society_and_Consciousness
[31] 段玉聪(Yucong Duan). (2024). 【人物】段玉聪:未来人工意识的发展:消除“bug”之路. 应用观察. https://mp.weixin.qq.com/s/q0eA97OPW0f30D9rXEKuPQ
[32] 段玉聪(Yucong Duan). (2024). 【视角】段玉聪:直觉的本质与意识理论的交互关系. 应用观察. https://mp.weixin.qq.com/s/8nZJZobAFpqIdriahe-wMQ
[33] Russell, S., & Norvig, P. (2020).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 Modern Approach (4th ed.). Prentice Hall.
[34] Dehaene, S. (2014). Consciousness and the Brain: Deciphering How the Brain Codes Our Thoughts. Viking.
[35] Tononi, G., & Koch, C. (2015). Consciousness: here, there and everywhere?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370(1668), 20140167.
[36] Bengio, Y., Courville, A., & Vincent, P. (2013). Representation Learning: A Review and New Perspectives. IEEE Transac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 35(8), 1798-1828.
[37] Hinton, G. E., Osindero, S., & Teh, Y. W. (2006). A fast learning algorithm for deep belief nets. Neural Computation, 18(7), 1527-1554.
[38] Dennett, D. C. (1991). Consciousness Explained. Little, Brown and Co.
[39] Damasio, A. (1999). The Feeling of What Happens: Body and Emotion in the Making of Consciousness. Harcourt Brace.
[40] Chalmers, D. J. (1996). The Conscious Mind: In Search of a Fundamental Theo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41] Baars, B. J., & Franklin, S. (2003). How conscious experience and working memory interact.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7(4), 166-172.
[42] Hawkins, J., & Blakeslee, S. (2004). On Intelligence. Henry Holt and Co.
[43] Marcus, G. (2018). Deep Learning: A Critical Appraisal. arXiv preprint arXiv:1801.00631.
[44] Searle, J. R. (1980). Minds, brains, and programs.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3(3), 417-424.
[45] Koch, C. (2019). The Feeling of Life Itself: Why Consciousness Is Widespread but Can't Be Computed. MIT Press.
[46] Lake, B. M., Ullman, T. D., Tenenbaum, J. B., & Gershman, S. J. (2017). Building machines that learn and think like people.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40, e253.
[47] Hofstadter, D. R. (2007). I Am a Strange Loop. Basic Books.
[48] Metzinger, T. (2009). The Ego Tunnel: The Science of the Mind and the Myth of the Self. Basic Books.
[49] O'Reilly, R. C., Munakata, Y., Frank, M. J., Hazy, T. E., & Contributors. (2012). Computational Cognitive Neuroscience. Wiki Book.
[50] Lanier, J. (2017). Dawn of the New Everything: Encounters with Reality and Virtual Reality. Henry Holt and Co.
[51] Bostrom, N. (2014). Superintelligence: Paths, Dangers, Strategi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52] Graziano, M. S. A. (2013). Consciousness and the Social Brai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数据(Data)可视为我们认知中相同语义的具体表现形式。通常,数据代表着具体的事实或观察结果的存在语义确认,并通过与认知主体已有认知对象的存在性包含的某些相同语义对应而确认为相同的对象或概念。在处理数据时,我们常常寻求并提取标定该数据的特定相同语义,进而依据对应的相同语义将它们统一视为一个相同概念。例如,当我们看到一群羊时,虽然每只羊可能在体型、颜色、性别等方面略有不同,但我们会将它们归入“羊”的概念,因为它们共享了我们对“羊”这个概念的语义理解。相同语义可以是具体的如识别手臂时可以根据一个硅胶手臂与人的手臂的手指数量的相同、颜色的相同、手臂外形的相同等相同语义进行确认硅胶手臂为手臂,也可以通过硅胶手臂不具有真实手臂的可以旋转对应的由“可以旋转”定义的相同语义,而判定其不是手臂。
信息(Information)则对应认知中不同语义的表达。通常情况下,信息指的是通过特定意图将认知DIKWP对象与认知主体已经认知的数据、信息、知识、智慧或意图联系起来,产生新的语义关联。在处理信息时,我们会根据输入的数据、信息、知识、智慧或意图,找出它们被认知的DIKWP对象的不同之处,对应不同的语义,并进行信息分类。例如,在停车场中,尽管所有的汽车都可以归入“汽车”这一概念,但每辆车的停车位置、停车时间、磨损程度、所有者、功能、缴费记录和经历都代表着信息中不同的语义。信息对应的不同语义经常存在于认知主体的认知中,常常未被显式表达出来,例如抑郁症患者可能用自己情绪“低落”来表达自己当前的情绪相对自己以往的情绪的下降,但这个“低落”对应的信息因为其对比状态不被听众了解而不能被听众客观感受到,从而成为该患者自己主观的认知信息。
知识(Knowledge)对应于认知中的完整语义。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学习获得的对世界的理解和解释。在处理知识时,我们通过观察和学习抽象出至少一个完整语义对应的概念或模式。例如,通过观察我们得知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这是我们通过收集大量信息后对“天鹅都是白色”这一概念的完整认知。
智慧(Wisdom)对应伦理、社会道德、人性等方面的信息,是一种来自文化、人类社会群体的相对于当前时代固定的极端价值观或者个体的认知价值观。在处理智慧时,我们会整合这些数据、信息、知识、智慧,并运用它们来指导决策。例如,在面临决策问题时,我们会综合考虑伦理、道德、可行性等各个方面的因素,而不仅仅是技术或效率。
意图(Purpose)可以看作是一个二元组(输入,输出),其中输入和输出都是数据、信息、知识、智慧或意图的内容。意图代表了我们对某一现象或问题的理解(输入),以及我们希望通过处理和解决该现象或问题来实现的目标(输出)。在处理意图时,人工智能系统会根据其预设的目标(输出),处理输入的内容,通过学习和适应,使输出逐渐接近预设的目标。
段玉聪 教授
l DIKWP-AC人工意识(全球)团队发起人
l AGI-AIGC-GPT评测DIKWP(全球)实验室创办者
l 世界人工意识大会发起人(Artificial Consciousness 2023, AC2023, AC2024)
l 国际数据、信息、知识、智慧大会发起人(IEEE DIKW 2021、2022、2023)
l 斯坦福全球顶尖科学家“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海南信息技术)唯一入选
l 海南人工智能技术发明领域唯一全国奖(吴文俊人工智能奖)获得者
l 中国创新方法大赛总决赛(海南代表队)最好记录保持者
l 海南省发明专利(信息技术领域)授权量最多者
l 全国企业创新增效大赛海南最好成绩保持者
l 全国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新挑战赛总决赛海南最好成绩保持者
l 海南省最美科技工作者(并入选全国候选人)
海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第一批入选海南省南海名家计划、海南省领军人才,2006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先后在清华大学、首都医科大学、韩国浦项工科大学、法国国家科学院、捷克布拉格查理大学、意大利米兰比克卡大学、美国密苏里州立大学等工作与访学。现任海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海南大学数据、信息、知识、智慧、意图DIKWP创新团队负责人、兼北京信用学会高级顾问、重庆警察学院特聘研究员、海南省委双百人才团队负责人、海南省发明协会副会长、海南省知识产权协会副会长、海南省低碳经济发展促进会副会长、海南省农产品加工企业协会副会长、海南省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协会理事、海南省人工智能学会理事、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医工融合分会委员、美国中密西根大学客座研究员及意大利摩德纳大学的博士指导委员会委员等职务。自2012年作为D类人才引进海南大学以来,累计发表论文260余篇,SCI收录120余次,ESI高被引11篇,引用统计超过4500次。面向多行业、多领域设计了241件(含15件PCT发明专利)系列化中国国家及国际发明专利,已获授权第1发明人中国国家发明专利及国际发明专利共85件。2020年获吴文俊人工智能技术发明三等奖;2021年作为程序委员会主席独立发起首届国际数据、信息、知识与智慧大会-IEEE DIKW 2021;2022年担任IEEE DIKW 2022大会指导委员会主席;2023年担任IEEE DIKW 2023大会主席;2022年获评海南省最美科技工作者(并被推全国);2022年与2023年连续入选美国斯坦福大学发布的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的“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榜单。参与研制IEEE金融知识图谱国际标准2项、行业知识图谱标准4项。2023年发起并共同举办首届世界人工意识大会(Artificial Consciousness 2023, AC2023)。
段玉聪 教授(Prof. Yucong Duan)
DIKWP人工意识实验室
AGI-AIGC-GPT评测DIKWP(全球)实验室
世界人工意识协会
duanyucong@hotmail.com
第二届世界人工意识大会(AC2024)期待您的加入
http://yucongduan.org/DIKWP-AC/2024/#/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5: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