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congDua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congDuan

博文

GPT-4与二型糖尿病诊疗:基于DIKWP框架的深入解析

已有 743 次阅读 2023-10-4 15:54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GPT-4与二型糖尿病诊疗:基于DIKWP框架的深入解析

段玉聪(Yucong Duan)

DIKWP-AC人工意识实验室

AGI-AIGC-GPT评测DIKWP(全球)实验室

DIKWP research group, 海南大学

duanyucong@hotmail.com

1. 引言

随着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逐渐增多,GPT-4在二型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领域也得到了应用。基于DIKWP框架,本报告将详细解析如何利用GPT-4在这一领域中发挥作用。

2. 数据:构建糖尿病诊疗知识库

2.1 数据来源

为了使GPT-4理解二型糖尿病,我们首先收集了包括临床实验、病历、研究论文和临床指南在内的大量资料。

2.2 数据处理

数据通过专业医学分词器进行预处理,以确保模型能准确识别医学术语和疾病关系。

3. 信息:从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3.1 诊断信息

GPT-4通过分析病人的症状、体检结果和实验室检查数据,辅助医生识别二型糖尿病。

3.2 治疗建议

模型提供针对具体病人情况的治疗方案,如药物选择、剂量调整和生活方式建议。

4. 知识:建立糖尿病知识图谱

4.1 模型结构

通过分析已有的糖尿病研究和治疗方案,GPT-4形成了一个内部的知识图谱,用于辅助诊断和治疗。

4.2 实时更新

随着新的研究结果和治疗方法的出现,GPT-4的知识图谱会进行实时更新。

5. 智慧:为病人提供个性化建议

5.1 风险评估

根据病人的健康数据和历史记录,GPT-4可以预测病人未来的健康风险。

5.2 生活方式建议

模型不仅提供医药建议,还能根据病人的生活习惯给出健康饮食、锻炼等建议。

6. 目的: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6.1 病状管理

GPT-4帮助患者追踪和管理病状,减少并发症风险。

6.2 与医生合作

模型能与医生合作,确保患者得到最佳治疗。

7. 透明性:如何解释GPT-4的建议?

为了让医生和病人更好地理解模型的建议,GPT-4提供了解释性输出,解释其每一项建议背后的医学原理和研究依据。

8. 总结

通过DIKWP框架,我们详细解析了GPT-4在二型糖尿病诊疗中的应用。这种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不仅能为医生提供有力支持,还能帮助病人更好地管理病状,提高生活质量。

段玉聪,海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第一批入选海南省南海名家计划、海南省领军人才,2006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先后在清华大学、首都医科大学、韩国浦项工科大学、法国国家科学院、捷克布拉格查理大学、意大利米兰比克卡大学、美国密苏里州立大学等工作与访学。现任海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海南大学数据、信息、知识、智慧、意图DIKWP创新团队负责人、兼重庆警察学院特聘研究员、海南省委双百人才团队负责人、海南省发明协会副会长、海南省知识产权协会副会长、海南省低碳经济发展促进会副会长、海南省农产品加工企业协会副会长、美国中密西根大学客座研究员及意大利摩德纳大学的博士指导委员会委员等职务。自2012年作为D类人才引进海南大学以来,累计发表论文260余篇,SCI收录100余次,ESI高被引11篇,引用统计超过4300次。面向多行业、多领域设计了241件(含15件PCT发明专利)系列化中国国家及国际发明专利,已获授权第1发明人中国国家发明专利及国际发明专利共85件。2020年获吴文俊人工智能技术发明三等奖;2021年作为程序委员会主席独立发起首届国际数据、信息、知识与智慧大会-IEEE DIKW 2021;2022年担任IEEE DIKW 2022大会指导委员会主席;同年获评海南省最美科技工作者(并被推全国);同年10月入选美国斯坦福大学发布的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的“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榜单。参与研制IEEE金融知识图谱国际标准2项、行业知识图谱标准4项。2023年发起并共同举办首届世界人工意识大会(Artificial Consciousness 2023, AC2023)。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29562-1404672.html

上一篇:GPT-4的工作原理:基于DIKWP框架的深入解析
下一篇:言行一致性在GPT-4中的应用:以二型糖尿病诊疗为背景的DIKWP框架解析
收藏 IP: 140.240.38.*| 热度|

1 guest92116589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18: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