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ivaliu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olivaliu

博文

红胸啄花鸟(Dicaeum ignipectus)

已有 4562 次阅读 2021-8-25 19:40 |个人分类:观鸟笔记|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红胸啄花鸟(Dicaeum ignipectus)是雀形目啄花鸟科啄花鸟属的鸟类,分布于我国的啄花鸟科鸟类有16种:黄腹啄花鸟、纯色啄花鸟、红胸啄花鸟、朱背啄花鸟、厚嘴啄花鸟、黄臀啄花鸟。其中在四川被观察记录到的有黄腹啄花鸟、纯色啄花鸟、红胸啄花鸟等3种鸟,在成都平原被记录到的有红胸啄花鸟1种(见中国鸟类观察记录中心)。

红胸啄花鸟体长约9厘米,重约5-10克,成年雄鸟上体蓝色,在阳光的照射下呈金属绿,下体皮黄色,腹部有一道深黑色的纵纹,胸部有猩红色斑块,像火焰一样,又被称作火胸啄花鸟。雌鸟上体橄榄绿色,胸部无红色斑。虽然红胸啄花鸟是留鸟,但它体小活泼,在林间敏捷穿梭,不太容易被观察到,偶遇它时算得上是小小的惊喜。

19D08943_副本.jpg

今年五一假期的一个上午,游客源源不断地走过梨园,突然从园路旁传来急促的鸟鸣声,我寻着声音看过去,只见贴梗海棠树上一只红胸啄花鸟雌鸟正从高处跳到低处的枝条,一会儿又从左枝跳到右枝,目光大体上都看向路旁的石海椒灌丛。这时我才注意到,灌丛里有幼鸟细细的鸣叫声。看来这只雌鸟正在育雏,它的巢当是隐藏在那高约60cm的石海椒灌丛里。雌鸟听到灌丛里的鸣声后望了一下园路,然后飞走了。路上人们聊着自己的天,脚下迈步的节奏没有任何变化,显然没有注意到路旁的小精灵。过了几分钟,雌鸟回到了那棵树上,嘴里衔着两粒已剥了皮的红花寄生果,在树上俯着身体寻找它的孩儿,奈何石海椒密密的叶子挡住了它的视线,它跳到一枝石海椒枝上,朝着幼鸟叫声的方向钻进了灌丛,灌丛里枝条一阵晃动,暴露了它行进的踪迹,很快雌鸟飞了出来,嘴里两粒果子依然还在,奇怪,它竟然没找到幼鸟。雌鸟在石海椒枝条上稍稍停顿,又钻进了灌丛,晃动的枝条中它的行动轨迹与上次不一样,可能它对幼鸟呆的地方并不确定,一阵急促的幼鸟鸣声后,雌鸟飞出来了,嘴里已没有了食物。它在枝上站了一下,看了看下方,然后沿着上次飞走的方向飞走了。没多久它又带着食物回来了。这次,它依然在灌丛中费了好大功夫才找到幼鸟。我站在离它几米远的路上,看到它在离来来往往的游客只有约2米的地方育雏,有些担心。在观察了它来回几次带回食物喂食幼鸟后发现,幼鸟的位置没有固定,见到的最后一次喂食后,在灌丛边缘地面上我看到了尚未长齐毛的幼鸟,它的喙前方有十粒左右的食物,身旁没有鸟巢的痕迹。一方面也许石海椒的枝条太柔软,并不是一个好的筑巢场所;另一方面红胸啄花鸟虽然不怎么怕人,但假期里游客数量剧增,对灌丛里的幼鸟来说,约2米的距离或许安全感并不够,或许它惊慌之下,掉出了摇晃的鸟巢。幼鸟虽在灌丛边缘,周边尚有枝叶可遮挡,我遵循自然观察的原则不去打扰它们,怀着一丝对幼鸟的担心离开了。

19D02048_副本.jpg

许多鸟类的亲鸟在育雏期间捕虫喂幼鸟,此次观察到的红胸啄花鸟喂给幼鸟的却是红花寄生的果实,它对桑寄生科植物的果是真爱啊。近些年,园中好些落叶树常绿树上长满了红花寄生,如垂柳、朴树、洋槐、泡桐、海棠、桤木、桉树、香樟、小叶榕等,景观效果和树势受到较大影响。与10年前相比,越来越多的红花寄生渐渐成为园林景观树木的有害生物,喜食其果的红胸啄花鸟正是传播红花寄生的主力军之一。

红花寄生是半寄生植物,它通过鸟类传播种子。鸟类吃下它的果实后,难以消化的种子被粘滑物包裹着排出体外,落到树枝上后,种子萌发,胚根形成吸盘,最后渗入寄主植物,吸收寄主植物的营养,同一棵树若寄生太多的桑寄生类植物将会影响寄主植物的生长,与其它桑寄生类植物一样,红花寄生的绿叶也能进行光合作用,所以它是半寄生植物。红花寄生的种子萌发力强(黄芳,2015),不过只有在寄主植物上才能长成植株。红花寄生为鸟类提供果实,鸟类帮助它传播种子,扩散种群,二者互惠互利。在那些能帮助红花寄生传播种子的鸟类中,排泄后会在树枝上擦屁屁的红胸啄花鸟显然是其中的高手,在长期的进化中,红胸啄花鸟不仅是剥去寄生果皮的好手,它吃了寄生果之后,还能通过在树枝上横走几步擦掉排泄物保持身体干净的同时,也增加了粘液在树上固着的面积,妥妥地将种子挂在树枝上,从而生长出更多的寄生,提供更多的果实来源。自然界的动植物都有着各自的生存智慧。

红胸啄花鸟是一种美丽的鸟儿,目前对它的研究甚少,在知网上按主题查找仅查到两篇观察类的文章,按全文查找,在一些关于鸟类多样性或鸟类区系调查的文章中有提到红胸啄花鸟。关于它吃了桑寄生后的行为在腾讯可查到相关的视频。南方城市中桑寄生类植物对景观的影响渐渐需要更多的人为管理,开展更多关于红胸啄花鸟的研究或许可以提供一些帮助。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26834-1301412.html

上一篇:方尾鹟(Culicicapa ceylonensis)
收藏 IP: 110.185.171.*| 热度|

2 杨卫东 姚卫建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精选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4: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