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gDongFang0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ngDongFang0

博文

[转载]“不管怎样,不要怼审稿人”

已有 1781 次阅读 2020-12-28 16:12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文章来源:转载

关于审稿意见中的“人情世故”


大数据表示,除“拥有浓密秀发”之外,“中SCI”是令科研人员感到最开心与自豪的事情,没有之一。


单从功利角度出发,SCI对于研究生的加持作用一来体现在各类奖学金上,二来体现在后续的漫漫求职之路上。一篇SCI级别论文的诞生不仅需要依靠前期大量文献资料的阅读、积累与归纳,还依靠作者对自身研究课题的把握与深入的程度,这其中包括对课题创新之处的挖掘、语言逻辑的表达以及数据处理的功底。

640.webp (15).jpg

依我个人的时间轴来看,从下笔到见刊,耗时半年。这六个月,我完成了以下动作:撰写及修订初稿、与导师一起敲订终稿、选择期刊、首次提交论文、根据审稿意见修改论文、再次提交论文、收到录用及见刊通知。


这些环节中,最让你劳心伤神的是选择期刊及审稿意见的回复。因为这两个环节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学术研究,它们需要你考虑更多其它的因素,比如期刊与你论文的匹配度。审稿意见里面暗含的“潜台词”,以及在这些“潜台词”中审稿人想要传递给你的真正意图。


毕竟,任何圈子都有自己的规则。你要做的是了解规则,顺从规则,并最终作为“适者”生存下来。而这篇文章就是想帮助你了解在面对审稿意见时你需要牢记于心的东西:包括审稿意见的阅读方法及基本的回复格式。


640.webp (16).jpg




01

审稿意见的阅读方法

以我的投稿经验为例,如果你的论文拥有大量文献调研的背景、导师的润色修整、得体的数据分析,以及符合你自身水平的期刊选择(简单理解就是,选期刊就像你当年考研填志愿,尽量选自己有把握的上),那么在你投下去之后,期刊一定会给你反馈(反馈周期由期刊编辑以及审稿人的审稿速度综合决定)。


这个反馈就是所谓的“审稿意见”,一般会通过你在提交论文时留下的邮箱来告知你(顺便提一句,投稿时留下的邮箱最好不要是QQ邮箱,这会显得你非常“业余”。你应该尽量选择以学校为域名的邮箱。如果实在没有,那么网易,163也是可以的)。


这类邮件一般会在开头就显示你的论文状态,如图1所示。这里给出的是我投的三家期刊给与我的回复(这里需要强调一下,只有当你的论文被一个期刊拒搞后你才能转投其它期刊)。

640 (1).png

图1. 期刊向你邮箱发送的论文状态更新提醒


可以看出,邮件最开始就明确你的论文目前到底是什么状态:最惨的就是直接被拒(Rejected),这个时候你仍然需要登陆官网,查阅你的审稿意见。


因为即使是在拒搞的情况下,大多数的期刊编辑也会简单叙述拒搞原因;其次就是间接被拒(Transfer Suggested,建议转投);比较幸运的就是期刊给你修改机会(Revision Requested),这种情况说明你的文章整体已经达到了学术论文的基本要求,如果按照审稿意见认真进行修改,那么你再次提交的论文很大概率会被期刊接收(Received。如果你没经修改,论文就直接到了这种状态,那么你不妨去了解一下博士学位)。


这里用表1简单归纳了期刊拒绝你论文的理由及应对方法:


表1 期刊拒搞理由及应对方

640.webp (17).jpg


02

审稿意见的基本回复格式

这里首先强调最重要的一点,不论审稿人怎样说你的文章,有理或者没理,切记不要去怼他,在整篇回复审稿人意见的时候,始终要把自己的资态放低(最好是卑微到尘土里),以一个谦逊学者的口吻去回答审稿人对你文章的质疑。


其次,针对所有审稿人的意见逐一进行回复,如图2所示,不要把对所有问题的回复都挤在一个段落内。最后,将你在论文中,针对审稿人意见做出修改的那一部分,于意见回复中告知审稿人。


比如,审稿人希望你对问题X进行补充描述,则你这时应该在“回复审稿人意见书(Response to Reviewers)”中注明相应问题的描述已经补充在修改稿中的A部分,B段,C行(Line C, Paragraph B, Section A)。


640.webp (18).jpg

图2. 审稿意见基本回复格式




结语


针对审稿人意见的回复,其实还有很多“门道”。


1、比如,如果审稿人对你论文整体评价较高,那么你可以仅进行小浮动的修改(小修);
2、但如果审稿人提出论文整体存在较大的漏洞或者欠缺,希望你能对论文体系,包括论证方法、理论分析及数据处理等方面进行完善,那么你要做的工作是综合所有审稿人的意见,对同类疑问进行归纳整理,反思造成这种不足的根本原因,从语言表述及逻辑本身出发,对审稿人意见进行回复并修改论文(大修)。



诚然,投稿是件劳心伤神的事情,但,苦尽才能甘来。加油!科研人!

640.webp (19).jpg


作者:黄宁(上海电力大学)

来源:AEIC学术交流中心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17802-1264555.html


下一篇:科奥同达,逐梦起航——科奥北京子公司正式成立
收藏 IP: 219.137.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23: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