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到黄州
苏轼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检校官例折支,多得退酒袋。)
苏轼这首诗的最后一句“尚费官家压酒囊”,该怎么理解?
作者在文末自己给了一个注解——“检校官例折支,多得退酒袋”。检校官是一个官职,苏轼被贬到黄州,就是去做检校官的。看样子这检校官不是一个什么大官,工资大概不会多,否则也就不是贬官了,后面也就写不出“寒食帖”那样悲催的内容了。
“压酒囊”是什么?
这里的“压酒囊”让人费解。结合注解看,“压酒囊”大概就是“酒袋”或者“退酒袋”。一般认为蒸馏酒是元代才有的(李时珍),那么北宋的酒可能跟今天四川人做醪糟、浙江人做米酒差不多。我们的醪糟,是米酒跟米渣一起吃了。但如果把醪糟的汁水作为饮品,显然需要一个过滤的环节,就需要“退酒袋”或者“压酒囊”。这样子,会不会跟我们现在用包袱皮滤豆腐差不多?当然,也可能理解错了。
退酒袋冲抵检校官例,说明什么问题?
如果把压酒囊理解为过滤酒糟的布网,那可以进一步联想一下宋官家的财政状况。发工资不发钱而发虑酒的布袋,由此可以猜测两个问题。
第一,酿酒业当时可能是官办的,就比如历史上的盐铁专卖、今天的烟草专卖一样。只有官家专营的领域,其副产品才可以大量搜集,并作为公务员的工资来发放。
第二、当时宋官家的财政吃紧。过滤酒糟的布网,应该不值多少钱。过滤酒糟的布肯定不需要染色,做过滤布的布有味;而且多次使用后拿来“再利用”,多半也不怎么结实了。那这个来抵充工资,多少有点坑。就像电视剧“贫嘴张大民”里面,暖瓶厂发不出工资,改发暖瓶。
苏轼的小心思
苏轼这首诗的写作挺有意思。前面四句使劲说黄州好,山好水好,鱼好吃,竹笋好吃。后面四句拿自己打趣,说我自己混得不好啊。完了末尾偷偷加一个注记,宋官家坑我啊,发工资不发钱发什么酿酒的滤布。这玩意儿吃不顶吃穿不能穿的,有啥用啊?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14: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