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网上刷到一段视频,一位叫钟叔河的老先生说,历史学家陈寅恪曾经有一个主张:万不可以自己的学问为职业。因为他(陈)觉得,如果你以自己的学问为职业,那你就一定有老板,这个老板或许是国家,或许是资本家,或者是同行里面的把头,或者就是你的老师。那么你就得听他的话,你的学术研究不可能是自由的。你想去改变什么东西是改变不了的。但是,人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至少是去思索,对于自己,最重要的是些什么。
不以自己的学问为职业,这个观点真是出乎一般人的意料之外。不过从后面的话来看,这种主张似乎也有一定道理。对于那些追求精神上的独立与自由胜过其他一切的人来说,尤其如此。
陈所主张的“学问”,大概可以对应于一般专业人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我们一般人要不要谋求与自己的专业相对口的工作作为职业呢?
人总还是要吃饭穿衣,尤其当下,大家还要攒钱买房子,给孩子凑奶粉钱或者学费。精神上的自由算个什么呢?这种情况下,如果你的自己学问能够为你挣一份收入,那么以此为职业,似乎没有什么不妥。
美国地理学者普雷斯顿·詹姆斯有一本书《地理学思想史》,在李旭旦先生翻译的版本中,序言里有如下一段话:
地理学的近代时期是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开始的。这就是说,这时出现了凡受业学生成为地理学者的就能够依此为生的一门学科。创立一门专业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必须有一个为专业成员们所接受的概念或形象体系,和一种提出问题并寻求解答的公认方法。换句话说,必须有一种专业行为的模式与范式(paradigm)。除非在大学里设立能提供在概念与方法上的高级训练的地理学系,这种范式就不能形成或传授给后代学者。又除非从这些地理学系里获得高级学位的学生能得到有酬报的职业,大学地理学系就不能有所发展。只有这三个条件都具备时,一门专业学科才能开始建立起来。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新地理学。
普雷斯顿的观点里面,如果学生不能以自己的专业(专业知识和技能)获取报酬,那么这个专业的发展是不长久的,不可持续的。
这种判断在今天依然是有效的。如果一个专业的学生长期找不到对口的、职业收入尚可的工作,那么高校中的这个专业可能就要停招了。高考后的志愿填报,大家也不会选这些专业了。在民间,好多所谓的“非遗”不都是如此吗?没有了市场,从事这个专门工作的人就得转行啊。慢慢的,这个技艺就成了“遗产”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4 09: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