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微快报》Nano-Micro Letters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anomicrolett

博文

北理工李煜璟&北工大柯小行:具有原子级分散钨位点的PtNi-W/C促进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中ORR 精选

已有 4575 次阅读 2023-7-17 09:39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研究背景

具有低负载和高适应性的高性能铂族金属(PGM)被认为是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s)大规模商业化的主要技术挑战,这需要通过高效电催化材料和三相微环境的设计来实现。在膜电极组件(MEA)中,电极具有由催化剂和固体电解质形成的多孔结构,其中电解质网络促进质子在催化层中的传输。然而,由于催化反应只能在三相界面微区域进行,MEA性能对催化剂浆料和制备技术导致的微观结构具有强烈的依赖性,从而导致性能的显著变化。因此,除了离聚物电解质之外,在催化剂层的设计中应该通过进一步的手段来促进质子传输,以确保催化反应。在超低PGM负载的情况下,开发高效的质子传输微结构应该具有更高的重要性,也是MEA研究和开发的巨大挑战。

1.jpg

PtNi-W/C with Atomically Dispersed Tungsten Sites Toward Boosted ORR in 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 Devices

Huawei Wang, Jialong Gao, Changli Chen, Wei Zhao, Zihou Zhang, Dong Li, Ying Chen, Chenyue Wang, Cheng Zhu, Xiaoxing Ke, Jiajing Pei, Juncai Dong, Qi Chen, Haibo Jin, Maorong Chai & Yujing Li 

Nano-Micro Letters (2023)15: 143

https://doi.org/10.1007/s40820-023-01102-9


本文亮点

1. 实现了由负载在碳表面的具有原子级分散的W位点的PtNi-W合金纳米晶组成的杂化电催化剂。

2. 单原子W在催化剂表面形成质子酸位点并构建了质子传输网络

3. 在0.05 mgPt cm⁻²的超低阴极催化剂负载下,与燃料电池中商业Pt/C催化剂相比,峰值功率密度提高了64.4%

内容简介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性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极催化剂的微观结构,尤其是在低催化剂负载下。北理工李煜璟教授&北工大柯小行教授设计了一种杂化电催化剂,通过两步法将PtNi-W合金纳米晶体负载在具有原子级分散W位点的碳表面上。在碳表面可以发现单原子W,它可以形成质子酸位点,并在催化剂表面建立扩展的质子传输网络。当在0.05 mgPt cm⁻²的超低负载下在膜电极中作为阴极实施时,电池的峰值功率密度与使用商业Pt/C催化剂相比提高了64.4%。理论计算表明,单原子W对*OOH的形成从能量学角度是有利的,从而中间体可以有效地转化并进一步还原为水,揭示了单原子W促进的界面级联催化。这项工作从原子水平突出了一种新的功能性杂化电催化剂设计,能够解决器件水平的瓶颈问题。

图文导读

I 纳米晶体的结构设计 原子级钨位点的形成

PtNi-W/C的合成和纳米结构如图1所示。PtNi-W/C的合成采用了低温气相还原(图1a)。纳米晶体具有核-壳结构(图1b-d)。单个纳米晶体的EDS元素图显示壳主要由Pt、Ni和W组成,而核主要由Pt和Ni组成(图1e–i)。碳颗粒上较低放大倍数的HAADF-STEM图像,可以发现散射亮点(图1j),表明在碳载体上存在作为单原子位点的散射金属物质。EDS(图1k–n)显示亮点主要由W组成,含有非常少量的Ni原子。

2.jpg

图1. PtNi-W/C的合成方案(a)和纳米结构的示意图(b)。(c, d) PtNi-W/c催化剂的HAADF-STEM图像。(e-n) HAADF-STEM图像,其中(e-i)是单个PtNi-W纳米颗粒,(j-n)是碳载体((j)用黄色矩形突出显示了EDX光谱选择的区域),其中显示了铂、镍、钨和混合铂/镍/钨分布。

Pt 4f XPS谱表明,PtNi-W/C的结合能与用作未经W处理的对比样品PtNi/C的结合能,负移了0.3 eV(图2a,d)。Ni 2p XPS显示Ni的电子结构没有显著变化(图2b,e)。同时,W 4f XPS表现出+6的价态(图2c),表明W和相邻原子之间存在电子相互作用以及部分表面氧化。两种催化剂的广角X射线散射(WAXS)图展示在图2f中,X射线波长为0.6887,其中18.10、20.9、29.75和35.10处的峰可归因于PtNi合金的面心立方(fcc)结构的(111)、(200)、(220)和(311)晶面的衍射。图2f中的插图表示(111)的峰移动,这与总的Pt/Ni/W原子比有关,也与HRTEM的核-壳结构一致。

3.jpg

图2. PtNi-W/C的(a) Pt 4f、(b) Ni 2p和(c) W 4f能级结合能的XPS谱,PtNi-W/C的(d) Pt 4f、(e) Ni 2p XPS谱。PtNi-W/C和PtNi/C的 WAXS曲线,带有PtNi的放大(111)峰的插图。空心圆圈表示(a-e)的原始数据

II 全电池性能与纳米晶催化剂稳定性
在H₂-O₂测试条件下(图3a),具有PtNi-W/C催化剂的MEA显示出峰值功率密度(PPD)为2030 mW cm⁻²,比具有商业Pt/C催化剂的MEA的峰值功率密度(1235 mW cm⁻²)高64.4%。在H₂-空气测试条件下(图3b),仍然显示出比具有Pt/C的高60%的PPD。图3d显示了在10,000次循环的ADT之后,H₂-O₂条件下的极化曲线。对于具有商业Pt/C催化剂的MEA,额定功率密度(RPD)和峰值功率密度分别仅保持寿命开始(BOL)性能的约46.6%和37.5%(图3c),表明超低PGM负载的MEA快速降解。使用PtNi-W/C阴极的MEA表现出更高的耐久性(图3c),RPD和PPD分别保持其BOL值的81.0%和66.2%。为了进一步验证电催化ORR的催化剂的本征活性,在室温下在用O₂饱和的0.1 M HClO₄溶液中进行旋转圆盘电极(RDE)测试。如图3g–i所示,PtNi-W/C显示出更正的起始电位,因此在0.9 V时比Pt/C具有更高的电流密度,使用传质校正后的动力学电流计算的MA(0.55 A mgPt ⁻¹)高于Pt/C。如图3g所示,制备了一系列具有不同W含量的催化剂样品用于RDE测量。当W含量增加时,极限电流密度增加,表明极限扩散电流的增加可能与碳表面WSA位点的存在有关。Pt/C和PtNi-W/C在初始循环和第5000次循环时的LSVs曲线如图3h所示,与Pt/C相比,PtNi-W/C的ECSA和极化曲线都显示出低得多的降解。特别地,PtNi-W/C催化剂保持了其初始的MA,相比之下,商业20wt% Pt/C的MA保持率为54.2%。

4.jpg

图3. (a) H₂-O₂和 (b) H₂-空气燃料电池极化曲线,对于商业Pt/C(蓝色)和PtNi-W/C(红色),阴极负载为0.05 mgPt cm⁻²。在0.6和0.95 V之间循环前和10 k电位循环后(d, e),阴极负载为0.1 mgPt cm⁻²。(c) H₂-O₂和(f) H₂-空气10 k耐久性试验前后的空气功率密度保持度。(g) PtNi-W0.25-C、PtNi-W0.5-C、PtNi-W0.75-C和PtNi-W/C的LSVs曲线,(h) Pt/C和PtNi-W/C在初始循环和第5000次循环时的LSVs曲线。(i) 5000次循环电位极化前后电催化剂的质量活性。

III 质子可及性与氧传输阻力分析
基于20% RH和100% RH下的ECSA,商用Pt/C的质子可及性(PA)为72.1%, PtNi-W/C的PA为88.4%(图4a, b)。图4c展示了PtNi-W/C的电阻响应,由于WSA位点的作用,切换氢气/氧气,电阻动态响应。

5.jpg

图4. (a) 商业Pt/C、PtNi/C和PtNi-W/C在相对湿度20%和相对湿度100%下的CO stripping曲线。(b) 商用Pt/C与PtNi/C和PtNi-W/C的ECSA比较。(c) 室温下在H₂-O₂条件下PtNi-W/C的电阻响应。(d, e) 对于商用Pt/C和PtNi-W/C,在100、150和200 kPa下,总O₂传输阻力与极限电流的关系。

IV 级联催化机制DFT分析
计算了三个平行ORR反应表面上的热力学势垒,包括Pt (111)、PtNi-W合金和WSAO₃(图5a)。WSAO₃位点处的*OOH步骤的自由能比PtNi-W位点处的自由能低1.42 eV,这表明能量势垒显著降低并且有利于*OOH形成,结合碳表面上的元素映射,单原子W位点以相当高的密度存在,表明在合金纳米颗粒表面附近存在紧邻的WSAO₃位点,有可能实现WSAO₃和Pt位点之间的协同效应。Pt和WSAO₃上的子步骤的转化能量学显示出互补性,因此,由于附近双位点的级联催化机制,催化反应过程(主要是PtNi-W路线上*OOH和*OH的形成)可以被加速。另外,对WSAO₃位点之间的质子传输路径的过渡态进行了理论计算,证明质子在碳表面上的传输在理论上是可能的。

6.jpg

图5. (a) Pt(111),PtNi-W和WO₃上的ORR途径的自由能图。(b) O*在WSAO₃活性位上的吸附构型 (青色代表空穴,黄色代表电子)。(c) 对应的Bader电荷分析。氢原子在WSAO₃上迁移的能量分布曲线(d)和(e)计算模型。


作者简介

7.jpg

王化伟

本文第一作者

北京理工大学 博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领域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催化层设计。


8.jpg

李煜璟

本文通讯作者

北京理工大学 研究员
主要研究领域
(1)光/电化学CO₂转化;(2)燃料电池电催化材料设计;(3)燃料电池膜电极设计。

个人简介

主要从事电催化及燃料电池膜电极组件相关应用与工程化研究,包括纳米电催化材料(氧还原、氧析出、氢析出等)的设计与宏量制备、膜电极组件关键核心材料及微结构设计、膜电极组件工艺及工程化研究、光/电催化CO₂转化等。在J. Am. Chem. Soc.、Adv. Mater.、Nano Lett.、Adv. Funct. Mater.、Adv. Energy Mater.、Angew. Chem.、ACS Energy Lett.、Chem. Mater.、Nano Res.等期刊发表发表论文100余篇,总引用7500余次,其中4篇为ESI高被引论文。中国化学会高级会员,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高级会员。担任《材料导报》、Wiley《SmartMat》、Springer《Tungsten》等期刊的编委。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并参与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北京市重点科技专项、中石化技术攻关、燃料电池企业技术攻关等。

Email:yjli@bit.edu.cn


9.jpg

柯小行

本文通讯作者

北京工业大学 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
(1)原位透射电子显微学;(2)纳米材料的电子层析三维电子重构(3D electron tomography);(3)能源催化材料的微结构表征与结构-性能关系研究。

个人简介

长期从事透射电子显微学发展和应用的相关工作,尤其是先进的球差校正透射电镜的应用与发展、电子层析三维电子重构、原位电镜等,并将新方法应用于催化材料等先进能源材料表界面结构的微结构分析表征,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迄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Advanced Materials, ACS Nano, Small, J.Mater.Chem.A等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总引用近6000次。获北京市科技新星,北京工业大学“立德树人榜样-心目中最喜爱的老师”等奖励和荣誉。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常务理事,《半导体学报》期刊编委。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北京市科委、教委等省部级项目3项,并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

Email:kexiaoxing@bjut.edu.cn

撰稿:原文作者

编辑:《纳微快报(英文)》编辑部


关于我们

10.jpg

Nano-Micro Letters《纳微快报(英文)》是上海交通大学主办、在Springer Nature开放获取(open-access)出版的学术期刊,主要报道纳米/微米尺度相关的高水平文章(research article, review, communication, perspective, highlight, etc),包括微纳米材料与结构的合成表征与性能及其在能源、催化、环境、传感、电磁波吸收与屏蔽、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研究。已被SCI、EI、PubMed、SCOPUS等数据库收录,2022JCR影响因子为 26.6,学科排名Q1区前5%,中国科学院期刊分区1区TOP期刊。多次荣获“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中国高校杰出科技期刊”、“上海市精品科技期刊”等荣誉,2021年荣获“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提名奖”。欢迎关注和投稿。
Web: https://springer.com/40820
E-mail: editor@nmlett.org
Tel: 021-34207624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11509-1395638.html

上一篇:清华大学何向明团队综述:设计全固态锂金属电池适用的聚合物/无机复合电解质
下一篇:港科大杨征保教授等:范德华剥离的柔性自支撑无铅压电陶瓷薄膜
收藏 IP: 202.120.55.*| 热度|

1 崔锦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7 01: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