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微快报》Nano-Micro Letters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anomicrolett

博文

中科院王中林院士:人机界面可穿戴电子—生物可降解摩擦电薄膜用于书法练习和纠正 精选

已有 6442 次阅读 2022-12-22 21:04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可穿戴电子元件可以贴敷在人体或皮肤上,用于监测人体健康。因此,以HMI为基础的可穿戴电子产品通过分析微小运动产生的数据,使得人类活动数字化。值得注意的是,半导体技术的快速扩展和部署为无数传感器和处理器之间的无线网络互连提供了具有成本效益的手段,刺激了HMI的可视化发展。因此,蓬勃发展的人机界面扩大了对智能传感器的需求,这些传感器提供了人与机器之间的关键连接,允许更有效、更简单的方式来实现更多所需的工作。可穿戴电子/光子等电子设备有望与物联网无线互联,为我们的目的地和行动提供全面的实时监控。然而,可穿戴电子设备的显著进步需要大量移动电源,然而在许多情况下移动电源仍然是传统设备,使用寿命有限。摩擦电纳米发电机(TENG)解决了以上应用局限。TENG作为一种创新的能量收集技术,在纳米技术和能量收集方面有着巨大突破。基于TENG—人机交互技术正在经历蓬勃发展,可以用于可穿戴传感器、医疗监测、能量转换等领域。在过去的几年里,基于TENG的HMIs被用于跟踪轨迹模式或识别字母,从而实现实时响应和可持续监测。虽然通过基本的字母识别实现了人与机器之间的交互交流,但仅仅依靠输出信号或模式识别并不能实现复杂的书写过程。而书法在个人发展中尤为重要,它与个人的行为特征密切相关,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传统的书法板,仅用于日常练习,没有详细的笔画追踪,达不到字体练习和批改的要求。因此,对书写步骤进行实时、连续的追踪与提示是练习或纠正字母审美乃至准确性的关键。

1.png

Human Machine Interface with Wearable Electronics Using Biodegradable Triboelectric Films for Calligraphy Practice and Correction

Shen Shen#, Jia Yi#, Zhongda Sun, Zihao Guo, Tianyiyi He, Liyun Ma, Huimin Li, Jiajia Fu*, Chengkuo Lee*, Zhong Lin Wang*

Nano-Micro Letters (2022)14: 225

https://doi.org/10.1007/s40820-022-00965-8

本文亮点

1. 使用可生物降解的羧甲基壳聚糖-蚕丝(CSF)薄膜设计了一种可穿戴摩擦电纳米发电机(CSF-TENG)

2. 采用胰蛋白酶和溶菌酶对CSF薄膜进行体外生物降解。经过11天降解, CSF膜的降解率达63.1%

3. 基于CSF-TENG人机交互界面设计直观书写系统,快速跟踪书写步骤,提前标出书写笔画,评估书写字母的准确性。

内容简介

字体书写,特别是笔划改正,对于个人行为和公众思想的语言记录、表达和交流具有重要意义。中科院王中林院士等制备了生物可降解的导电羧甲基壳聚糖-丝素(CSF)薄膜,设计了可穿戴式摩擦电纳米发电机(CSF-TENG),其输出Voc≈165 V, Isc≈1.4 μA, Qsc≈72 mW/cm2。此外,采用胰蛋白酶和溶菌酶对CSF薄膜进行体外生物降解。结果表明,胰蛋白酶和溶菌酶具有稳定良好的生物降解性能,11天后对CSF降解率可达63.1%。此外,基于CSF-TENG人机交互界面(HMI)设计可以快速跟踪书写步骤,判断书写字母准确性,从而实现人与机器可以直接通信的媒介。得益于人机界面系统对数据的处理和分析,CSF-TENG人机界面可以自动识别和纠正F、H、K三个代表性字母。CSF-TENG人机界面不但可以对下一个笔画进行提示,提前突出显示该笔画并用红色代替,而且可以对书法字母进行练习和批改。最后,实时完成各种演示,包括3DVR书写模拟、现实机动车控制以及一键交流健康监护等。

图文导读

I CSF膜制备与性能

图1a展示了羧甲基壳聚糖与SF溶液交联制备CSF膜的工艺流程。常温下,羧甲基壳聚糖溶解于去离子水中形成溶液。在上述溶液中加入SF,快速滴加EDS盐,同时不断搅30min,待液体均匀稳定后置入烘箱干燥。最后将形成的CSF膜用无水乙醇透析,置换出未反应的EDS盐。接着通过测量复杂力学变形能力来直观地评价CSF薄膜的物理性能。所制备的CSF薄膜可以承受扭转、卷曲状态、线性拉伸等力学变形下的多维应变,在可穿戴传感器、身体监测和人机交互方面具有巨大潜力(图1b-e)。

2.png

图1.制备过程和潜在应用场景的示意图:(a)CSF膜的制作步骤示意图;(b) CSF膜扭曲和拉伸的照片;(c-e)用于HMI、手写识别和AI操作的CSF-TENG示意图。

图2a-c的SEM图像展示了SF、羧甲基壳聚糖和CSF膜的微观形态特征。纯SF表面为光滑致密的膜结构,无法捕获到微孔形貌(图2a)。对于羧甲基壳聚糖薄膜,可以看到堆积形成的开放大孔和不规则的阶梯式分层的多孔结构(图2b)。此外,由于内部结构的不规则排列,羧甲基壳聚糖的表面呈起伏状。而CSF膜表面具有网格结构,且在网络内有大量的凹窝,同时孔径增大,说明SF与羧甲基壳聚糖交联影响了两者的形态结构(图2c)。借助XRD测定了所有样品的晶型结构。羧甲基壳聚糖的XRD图谱如图2d,在20.5°处出现宽峰,与前人研究一致。在20°左右的衍射峰归因于SF的非晶结构。从CSF膜的XRD曲线中可知,CSF膜保留了SF和羧甲基壳聚糖交联后的衍射峰,但与两者有明显不同。值得注意的是,CSF膜的衍射峰峰值明显减弱,峰宽变宽。这种明显变化是由于CSF膜中存在大量的无定形SF以及SF与羧甲基壳聚糖之间的相互交联作用。FTIR结果也充分说明了SF和羧甲基壳聚糖的相互交联。由图2e可知,在SF和羧甲基壳聚糖FTIR谱图中,位于1616cm⁻1、1518cm⁻1和1232cm⁻1的特征峰分别来自C=O(酰胺I)、N-H(酰胺II)和C- N &N-H(酰胺III)。3279cm⁻1处的特征峰为氢键N-H和O-H拉伸振动。羧甲基壳聚糖的光谱在1050cm⁻1和1130 cm⁻1处有吸收峰,是典型的糖类结构峰。此外,分别在1652 cm⁻1和1573cm⁻1处检测到酰胺I和酰胺II的吸收峰,表明壳聚糖具有明显的脱乙酰现象。值得注意的是,在CSF 1:1薄膜检测到SF和羧甲基壳聚糖所有的特征峰,表明SF和羧甲基壳聚糖成功交联。

3.png

图2. CSF膜的微观形貌、结构和生物降解性能:(a-c) SF、羧甲基壳聚糖和CSF膜的扫描电镜图;(d) SF、羧甲基壳聚糖、CSF膜的XRD谱;(e) SF、羧甲基壳聚糖和CSF膜的FTIR光谱;(f)胰蛋白酶-溶菌酶溶液生物降解CSF膜18h后紫外吸收曲线变化;胰蛋白酶-溶菌酶和残余CSF膜溶液照片(插图);(g)胰蛋白酶-溶菌酶溶液对CSF膜的生物降解;(h) CSF膜和残余CSF膜的照片(i-ii); CSF膜生物降解过程图片(iii-iv)。

化学试剂(NaOH、酸、H₂O₂等)会引起生物群的各种疾病,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威胁。生物降解是微生物或其活性副产品(细菌、真菌、酵母和多糖)在自然环境中分解有害产物的高效降解途径。此外,参与生物降解过程的微生物可产生形形色色的酶,如蛋白酶、水解酶和脂肪酶,这些酶可以通过催化直接促进生物降解。因此,本文采用胰蛋白酶和溶菌酶进行了CSF膜的生物降解性测试。测试过程中,每天更换酶液,测定CSF膜的重量变化,以确定CSF膜的周期性分解速率。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蚕丝、羧甲基壳聚糖、胰蛋白酶溶菌酶和CSF膜降解18h (CSF-18h)后的光学吸收曲线变化。图2f表明,所有样品在UV区域都表现出基本紫外吸收特性。胰蛋白酶-溶菌酶和羧甲基壳聚糖在250 ~ 325 nm有一个特征峰,对应π共轭结构的形成。与胰蛋白酶溶菌酶和羧甲基壳聚糖相比,在降解18小时后,CSF膜在250-325nm处的峰值消失,表明胰蛋白酶溶菌酶溶液与CSF膜之间存在催化反应。此外,紫外区CSF膜吸收强度略有下降,这可以归因于CSF膜的水解。同时,插入图片的CSF膜证实由于降解作用CSF膜溶液变浑浊。图2g为去离子水和胰蛋白酶溶菌酶溶液对CSF膜的降解率示意图。在38℃恒温条件下持续震荡培养11天,去离子水对CSF膜无降解能力,而胰蛋白酶-溶菌酶溶液对CSF膜具有较高的生物降解能力。震荡24h后,胰蛋白酶-溶菌酶溶液对CSF膜的降解率约为36.53%。随着反应时间延长,降解率从36.53%增加到63.07%,表明胰蛋白酶-溶菌酶在CSF膜生物降解中起积极作用。图2h (i-iv)为胰蛋白酶-溶菌酶溶液降解CSF膜的失重情况,CSF膜的重量从100mg明显下降到37.37 mg(图2 iii-iv),直观证实CSF膜的生物可降解性和环境友好性。以上结果表明,CSF膜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最终可水解为微小分子。CSF膜也是一种高性能导电材料。将CSF膜作为上层电极,设计一种柔性接触分离式CSF-TENG(图3a)。图3b显示了CSF-TENG接触分离式发电原理。初始模式下,当PTFE接触CSF薄膜时,PTFE和CSF薄膜之间相互摩擦,产生电荷,且表面电荷数量相等,方向相反(图3b-i)。当CSF和PTFE膜分离后,导电海绵和CSF膜之间形成电位差。电子通过外部电路从CSF膜顶部移动到导电海绵的底部,产生瞬时电流(图3b-ii)。当PTFE和CSF薄膜完全分离时,它们之间达到静电平衡,电子停止转移(图3b-iii)。当CSF薄膜再次开始接触时,电子从导电海绵回流到CSF薄膜以平衡电位差(图3b-iv)。当两个带电表面再次完全重叠时,CSF-TENG恢复到原始状态(图3b-i)。

4.png

图3.  CSF-TENG工作原理和输出性能:(a) CSF-TENG的结构示意图;(b)用于能量收集接触分离模式CSF-TENG的工作原理示意图;CSF-TENG的电输出性能;(c)不同SF浓度下的CSF-TENG的Voc、Qsc和Isc;(d-f)不同频率(0.5-2 Hz)下CSF-TENG的电输出性能,包括(d) Voc, (e) Qsc,(f) Isc;(g)不同外部电阻下电压和功率密度的变化曲线;(h)不同电容(1-22μF)下的充电性能;(i) CSF-TENG稳定性。

接着,本文制备了一系列含有不同质量SF (2g、1g和0.5g)的CSF薄膜。在CC: SF质量比为2:1、1:1、1:2、1:0条件下,评估SF用量对CSF-TNEG电输出性能的影响(图3c)。结果表明,1:1的输出电性能最好(140V、1.32 μA、64nC),而2:1和0:1的输出电性能逐渐变差。此外,优化后的CSF-TENG在不同频率(0.5-2Hz)下得到的最大Voc、Qsc和Isc分别为165 V、77nC和2 μA(图3d-f)。此外,在不同压力(0.65N-12.67N)下测定了CSF-TENG的Voc、Isc和Qsc。随着压力从0.65 N增加到12.67N,整个电输出呈线性增加。这种现象是由于压力递增,增大了接触分离面积,导致更高的电输出。为了获得外部负载下电能性能,在不同外部电阻条件下测量峰值电压 (图3g)。在电阻为1 GΩ时,电压约为165 V,而输出功率密度峰值为72 mW/cm2。将CSF-TENG用于电容器充电,充电速率随电容的减小而增大(图3h)。最后,我们进行CSF-TENG稳定性测试,从图3i可以看出,30min后Qsc没有发生恶化,说明CSF-TENG稳定性良好

II CSF-TENG人机交互用于书法练习与修正

基于CSF-TENG的人机交互系统,具有实时响应能力,可作为智能书写板,用于字母练习和纠正。它包括一个独立的摩擦器件,贴敷在聚四氟乙烯上。CSF膜(宽度:2mm)编织成网格结构作为上部摩擦电层。每个交点的输出信号连接2个通道,总体16根电极连接16个通道。图4 a(i-iii)为书写不同字母笔画(“-”、“/”、“|”) 时采集卡获得的实时输出信号。对于 笔画“-”,用户简单地触摸器件阵列的第一个点,然后从电极2到电极6,首先在电极2上产生具有规则幅度的输出电压,然后依次在电极3、4、5和6上迅速产生各种幅度的输出电压,直到用户在器件阵列上完成书写并且没有电压输出。由于CSF-TENG的人机交互系统具有实时响应能力,因此无论用户书写何种笔画,手写信号和轨迹在时域内都表现出即时响应。我们在所有字母中选择了由笔画“-”、“/”和“|”组成的三个字母“F”、“H”和“K”作为展示,收集CSF-TENG的各种输出信息,Labview用于信号分析以识别和纠正字母。图4b是字母F的识别和校正图,字母F的标准书写步骤如图 4c,分为“|”、“-”、“-”。基于该标准,对字母F的书写情况进行准确性判断。从输出信号中可以观察到F书写过程中的实时电压趋势(图4d-h)。在整个过程中,书写过程施加压力产生可见信号,系统及时执行与动作对应的步骤(图4d, f),然后根据CSF-TENG收集到的字母信息,识别已完成的步骤并进行精确判断。同时,书写结果可以实时发送给用户,允许他们在CSF-TENG中重写所选字母以进行验证和修改。因此,Labview可以立即识别出相关笔画的对应结果,以便进行提示、判断与修正。如果用户的书写顺序与给定的书写标准不同,系统显示错误提示(图4b-i)。值得注意的是,书写笔画的过程也是有挑战性的,会与标准版有很大偏差。例如字母F,当书写第一个笔画是“|”时,系统会亮绿灯(图4b-ii),而当第一个笔画是“-”时,系统会显示错误预警。然而,当出现下一个红色笔画提示时,用户应该按照提示来书写,当该笔画书写即将完成时,它将被与屏幕实际移动同步的白色笔画取代。图4c展示了字母F被识别和正确修改。
除了字母F,CSF-TENG人机交互系统还尝试书写字母H和K,如图4h-i。类似地,当用户在器件阵列上开始书写时,伴随笔画会逐渐产生一个可识别的信号。由于笔画“<”的原因,字母K写起来并不流畅。然而,结果证明,无论笔画“<”有多困难,CSF-TENG人机交互系统都能很好地书写,并立即做出响应。对于这两个字母,可以得出相同的结论: CSF-TENG人机交互系统灵活性良好且校正精度高。

5.png

图4. 使用CSF-TENG书写字体细节说明:(a-i)笔画“-”的电信号输出:笔画“-”在书写板上的详细步骤和输出。(a-ii)笔画“|”电信号输出:书写板上笔画“|”的详细步骤及输出。(a-iii) 笔画“/” 电信号输出:书写板上“/”的详细步骤和输出。“1、2、3、4、5、6”代表电极;(b)字母F的不同步骤书写结果展示:(c) 字母F的标准书写步骤,基于CSF-TENG人机界面F字母识别流程示意图;(d-f)写字母“F”的电输出信号;(g) CSF-TENG的结构;(h -i) 书写字母“H”和“K”的电输出信号,基于CSF-TENG的人机界面对字母“H”和“K”的识别和书写顺序示意图

6.png

图5. 基于CSF-TENG的人机界面的不同应用:(a) Unity 3D中实现VR控制书写步骤截图,以及3个字母书写步骤的照片(插入);(b)三个字母对应的CSF-TENG电输出信号和通过CSF-TENG控制车辆的原理图和实时信号:(c)基于CSF-TENG人机界面车辆控制示意图;(d) CSF-TENG在四个方向对车辆控制对应的电输出信号(i-iv):包括前进/后退控制,左/右控制(插图);可穿戴式无线通信板:(e)无线通讯板系统的电路连接;(f)屏幕显示相应图标和(g)按下图标时的实时信号。(V、H代表垂直通道和水平通道,如垂直通道5和水平通道5分别缩写为v5和h7)。

III CSF-TENG人机交互不同应用场景

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的蓬勃发展为其在社交媒体和个人参与中的潜在应用提供了创造性途径。因此,我们在Unity 3D中设计了一种训练程序来验证对VR书写的控制。在执行命令前,每个传感器通道都连接到Arduino进行数据采集,Python实时处理接收到的数据,然后向Unity 3D发送运动命令。Unity 3D接收到预测步骤命令,并将其转换为虚拟笔的动作,如图5a所示。在演示过程中,选择三个字母N、U和S进行识别并控制虚拟笔。当用户开始书写字母时,步骤将同步到虚拟空间。接下来,Unity 3D中的虚拟笔响应虚拟板中的相应顺序。这三个字母的电输出和VR演示如图5b所示。此外,CSF-TENG人机交互系统还实现了对机动车辆的移动路线控制,其中箭头分别表示向前移动、向后移动、向左移动和向右移动。机动车辆控制原理如图5c所示,输出信号经单片机采集和处理之后将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数字信号传递给第二个单片机并转化信号发出指令,以此实现对车辆的控制。在操作过程中,利用跟踪手指在CSF-TENG器件阵列上滑动轨迹来控制车辆运动方向。例如,当手指从底部滑动到顶部时,CSF-TENG从垂直通道5到水平通道7产生电信号,从而控制车辆向前、向后、向左和向右移动。为了给患者、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提供简单直观的沟通指令,分别给出了喝水、躺下、坐起、紧急联系、康复训练5个像素点,通信板电路连接如图5e所示。如图5f所示,当按下紧急联系人时,计算机屏幕上会显示相应的要求。同样,当手指触摸到第二个像素时,相关图标出现,这些演示验证了可穿戴电子设备在实现多功能人机界面应用上的潜力

作者简介

7.jpg

申申
本文第一作者
江南大学 博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领域
智能纺织品、天然纤维加工及其高价值综合利用。


8.jpg

傅佳佳
本文通讯作者
江南大学 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
纤维制品现代加工技术及清洁化生产、功能化纺织技术。
主要研究成果
江南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江南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纺织系主任。主要从事纤维及其制品绿色改性、现代纺纱技术及产品开发等领域研究,致力于生物技术在纺织加工中的应用和拓展。已经发表各类专业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SCI检索论文40余篇,获授权专利12件,参编英文专著1部。担任《Frontiers in Bioengineering and Biotechnology》期刊编委。作为项目总联系人承担并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项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基金和青年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项目、江苏省基础研究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等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10项;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产学研前瞻性研究项目及多项企业技术攻关项目。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二等各1项,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二等2项。
Email:kathyfjj@126.com


9.jpg

Lee Chengkuo
本文通讯作者
新加坡国立大学 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
光学MEMS和红外MEMS用于环境监测、光学通讯MEMS、微纳光子技术等。
主要研究成果
新加坡国立大学工学院讲座教授, 发表700余篇学术论文,论文引用超2万次,H指数是81,申请授权US专利9项,编辑书籍7部等。
Email:e0931069@u.nus.edu


10.jpg

王中林院士
本文通讯作者
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 所长
主要研究领域
纳米材料科学的理论和应用研究、纳米材料可控生长、表征和应用、纳米能源技术和自驱动纳系统技术、压电电子学和压电光电子学。
主要研究成果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09),欧洲科学院院士(2003),加拿大工程院国际院士(2019),佐治亚理工学院终身董事教授、Hightower讲席教授,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创始所长、现任所长,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获得者(2019)。SCI期刊《Nano Energy》创刊主编,发表2100余篇学术论文,其中83篇发表在《Nature》《科学》及其子刊上,出版著作6部,编辑书籍14部,申请专利百余项。论文引用超35万次,H指数是289,谷歌引用排名全世界第13位,在全球材料科学总引用数和H指数排名世界第一;世界横跨所有领域前10万科学家终身科学影响力排名第3名,2019和2020年年度科学影响力排第1名。
Email:zlwang@mse.gatech.edu

撰稿:原文作者
编辑:《纳微快报(英文)》编辑部


关于我们

11.jpg

Nano-Micro Letters《纳微快报(英文)》是上海交通大学主办、在Springer Nature开放获取(open-access)出版的学术期刊,主要报道纳米/微米尺度相关的高水平文章(research article, review, communication, perspective, highlight, etc),包括微纳米材料与结构的合成表征与性能及其在能源、催化、环境、传感、电磁波吸收与屏蔽、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研究。已被SCI、EI、PubMed、SCOPUS等数据库收录,2021JCR影响因子为 23.655,学科排名Q1区前5%,中科院期刊分区1区TOP期刊。多次荣获“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中国高校杰出科技期刊”、“上海市精品科技期刊”等荣誉,2021年荣获“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提名奖”。欢迎关注和投稿。


Web: https://springer.com/40820
E-mail: editor@nmlett.org
Tel: 021-34207624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11509-1368841.html

上一篇:2022年NML封面故事
下一篇:MOFs功能化隔膜:提升水系锌离子电池性能
收藏 IP: 219.228.11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6 15: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