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微快报》Nano-Micro Letters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anomicrolett

博文

温和水系锌离子电池锌负极:挑战、策略和前景

已有 4977 次阅读 2022-11-14 11:43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温和水系锌离子电池以其高比容量、安全、环保、低成本等特点获得了快速发展,并有望主导未来储能系统市场。然而,温和水系锌离子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负极侧难以避免会出现枝晶生长、析氢和腐蚀等棘手问题,严重限制了电池的性能。因此,全方位理解锌负极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其解决策略,对发展具有高度稳定性和可逆性的锌离子电池具有重要意义。

1.png

Zinc Anode for Mild Aqueous Zinc-Ion Batteries: Challenges, Strategies, and Perspectives

Jinzhang Yang, Bosi Yin, Ying Sun, Hongge Pan, Wenping Sun, Baohua Jia, Siwen Zhang*, Tianyi Ma*

Nano-Micro Letters (2022)14: 42

https://doi.org/10.1007/s40820-021-00782-5


本文亮点

总结了温和水系锌离子电池锌负极面临的挑战最新研究进展,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内容简介

改性锌负极对实现温和水系锌电池的优异性能尤为重要辽宁大学张思文课题组统地总结了锌负极所面临的问题和改性策略的最新研究进展。首先分析了枝晶生长、析氢、腐蚀的形成机理及其对负极的影响。同时,从多个角度总结和详细讨论了构建稳定锌负极的各种策略。这些策略主要分为界面改性、结构化负极、合金化负极、插层负极、液态电解液、非液态电解液、隔膜设计等。最后,提出了锌负极的下一步研究方向和展望。

图文导读

I 负极挑战

负极/电解液界面可能发生的反应在ZIBs的能量存储和释放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与负极相关的问题主要为枝晶生长、析氢和腐蚀。

枝晶生长的影响因素很多,而且它们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已经证明,中性或弱酸性电解液中锌枝晶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池配置和充电/放电协议:浓差极化、电流密度、金属表面/边缘平坦度、基体的亲锌性、工作温度、电解液的pH、外部压力等。

负极析氢发生在电池的休息和运行期间。这会不可逆地消耗电极材料和电解质,从而降低电池寿命和CE。此外,随着氢气的逐渐积累,电池由于内部压力的增加而膨胀直至爆裂,最终导致电解液泄漏。

伴随析氢的腐蚀现象也引起了长期的关注。温和系统的腐蚀与HER密不可分,具体而言,在锌金属/电解质的相界面处形成了许多微型原电池。腐蚀部位的金属锌因失去电子而溶解,中性溶液中的H₂O获得电子生成氢和OH⁻,不断积累的OH⁻会进一步与电解液反应,在负极表面形成副产物。其中,不同类型的电解质和操作环境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副产物。

三者密不可分,相互促进。疏松多孔的锌枝晶增加了电极与电解液的接触面积,从而提供了更多的反应位点,降低的电流密度对应着低过电位,从而加速析氢和腐蚀。氢气泡在负极表面的附着会阻碍锌的形核,导致过电位增加和锌沉积不均匀。同时,HER引起的OH⁻阴离子的积累加速了腐蚀过程。腐蚀引发的粗糙锌表面也可能进一步加剧枝晶的形成。具有大曲率和不规则性的副产物层也增加了接触面积,加速了HER

2.png

图1. Zn负极面临的挑战。(a) Zn负极界面示意图;(b) Zn枝晶的俯视SEM图像;(c-d) 不同情况下模拟Zn2⁺沿电极二维表面的扩散和分布;(e) 电沉积过程中H₂释放的原位光学显微镜图像;(f) 对称Zn电池的Online DEMS数据;(g) ZnSO₄-H₂O体系在25 °C的Pourbaix图;(h) 浸泡在ZnSO₄电解液中的Zn箔的原位XRD图谱;(i) Zn箔在ZnSO₄电解液中浸泡后的SEM图像;(j) Zn负极循环前后的电化学阻抗谱。

II 负极优化

2.1 界面改性

在Zn2⁺扩散、还原、成核和Zn晶体生长过程中,考虑到枝晶生长和副反应主要发生在负极/电解质界面,构建表面改性层是一种直接有效的策略。改性层通常起到多重作用:(1)浓度场的重新分布、(2)电场的重新分布和(3)表面结合能的调节。它们分别直接操纵离子和分子在电解质侧的迁移行为、负极侧的电子分布以及反应界面的成核势垒,以引导锌均匀成核和生长,抑制副反应。

浓度场的重新分布主要是调节Zn2⁺、H₂O分子、水合Zn2⁺和阴离子在负极反应界面的空间分布和迁移行为。调控机制包括抑制Zn2⁺的二维扩散、降低浓差极化、降低水合程度、限制H₂O分子和阴离子进入负极反应界面等,以实现均匀和快速的锌沉积,并弱化析氢和腐蚀。通常,改性层可通过限域通道的机械引导、极性基团的吸附引导和对齐偶极子的定向电场引导等方式实现调控

3.png

图2. 限域通道的机械调节。(a) Nafion-Zn-X保护层中的离子传输机制;(b) HsGDY的合成示意图和HsGDY的离子隧道;(c) 用裸锌和涂层锌的突起模拟电场和浓度场;(d) 裸锌、Zn@Ca-Mont 和Zn@Zn-Mont负极上的Zn沉积过程示意图

4.png

图3. 极性基团的吸附引导。(a) 氰基丙烯酸酯抑制锌枝晶的机理示意图;(b) 氰基丙烯酸酯单体的电子云分布示意图;(c) 裸Zn和涂层Zn的CA曲线;(d) Zn箔和经502修饰的Zn箔循环后的SEM图;(e) 对称电池电压曲线;(f) Zn@ZnF₂电极的示意图

5.png

图4. 对齐偶极子的定向电场引导。(a) 外电场作用下[TiO₆]八面体间隙位Ti⁴⁺迁移示意图;(b) BTO@Zn箔剥离/镀锌过程中Zn2⁺传输示意图;(c) 镀锌过程中BTO@Zn/电解液和锌负极/电解液界面的Zn2⁺传输机理示意图;(d) 具有Zn和BTO@Zn的对称电池的循环性能。

电场的重新分布包括均化局部电场和扩大局部电场。一方面,优异的导电网络具有快速的电子电荷转移能力,可扩大锌沉积区域,降低局部电流密度,破坏尖端效应。均匀分布的电场促进Zn形核和生长更加均匀。另一方面,在负极表面构造均匀且致密分布的“尖端”,较大的局部电场将优先成为锌沉积和生长的场所,普遍分布的成核和生长位点同样可缓解枝晶问题。

6.png

图5. 均化局部电场。(a) Zn和石墨包覆Zn负极的改性过程和在电解液中的稳定性示意图;(b) Zn和Zn-G对称电池的电压-时间曲线;(c) 对称透明电池在不同沉积时间下观察到的原位光学显微镜照片;(d) 在锌箔上同步还原和组装MXene层、MXene涂层和纯锌的镀锌示意图;(e-h) MZn-60和纯锌循环前后的SEM图像

锌负极的表面结合能即界面对锌的亲和力,反应了锌在基质上沉积的难度,具有高结合能的改性层可提供较低的成核势垒来促进Zn沉积的动力学,因此,锌成核更容易发生在亲锌位点。值得注意的是,改性层的亲锌性不一定越大越好,需要综合考量。随着锌沉积面积容量的增加,可能超出亲锌位点对锌的掌控能力,此时仍会形成锌枝晶,而亲锌性差的改性层下方的受限沉积空间可以进一步机械抑制大规模枝晶生长;相比之下,高亲锌性的改性层表面不再具有约束作用,电池更容易被枝晶损坏。

7.png

图6. 表面结合能对Zn沉积的分布作用。(a) 碳和Sn的界面电荷密度;(b) Zn沉积诱导机制示意图;(c-d) 充电后PH和SH的SEM图像;(e) 亲锌位点对成核分布的影响;(f) 锌在具有亲锌位点的表面上沉积的示意图;(g) 对称电池的恒电流循环性能。

8.png

图7. 表面结合能选择的Zn沉积界面对负极的影响。(a) 不同晶面锌原子的计算结合能;(b) Zn和锐钛矿TiO₂与不同暴露面的相互作用的示意图;(c) 不同镀层的镀锌工艺示意图; (d) 不同电极上的Zn沉积电压曲线;(e) 不同电极上计算的表面能;(f) 各电极上的Zn沉积过程示意图; (g) 金属锌的结构;(h) Zn (100) 和 (i) Zn (002) 的表面原子排列和电子等势面
2.2 结构化负极
将接触面扩展到3D空间可以显着提高负极的可设计性。显着增加的比表面积是结构化负极的最关键特征。虽然这可能会增强副反应,但它可以有效地增加Zn成核位点并降低局部电流密度。此外,与电解质的充分接触和快速的电荷转移可以降低极化。这些有利于获得没有枝晶的稳定负极。结构化负极材料大致可分为金属基体材料、碳质基体材料和其他基体材料,在调节锌沉积行为方面表现出巨大的潜

9.png

图8. 结构化负极。(a) CM@CuO@Zn示意图;(b) 使用还原型CM@CuO作为主体的Zn负极的SEM照片;(c) CM@CuO和CM上Zn沉积过程的示意图;(d) Zn在3D Ni上沉积的示意图。(e) DCP-Zn-30和原始锌箔的剥离/电镀性能;(f) 具有界面局部集中电解质的纳米多孔锌电极;(g) 不同孔径的纳米多孔锌金属双电层离子浓度;(h) 在不同孔径下,纳米多孔Zn金属界面处的阳离子和阴离子的表面电荷密度

2.3 合金化负极

合金是指将金属与其他金属或非金属混合,以获得具有金属性能的材料。锌可以与各种元素熔合形成锌基合金,按成分的多少分为二元合金、三元合金和多元合金。合金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形成具有特定结构和成分的合金相,可分为固溶体和金属间化合物。即使组分种类相同,合金性能也可能因形成的不同而合金相不同。这极大地丰富了具有其他性能的合金的种类。锌的电化学合金化反应包括重组反应和固溶反应。与前者相比,后者不需要显着的相变,导致对额外活化能的需求更少,这意味着更低的充电/放电电压滞后。与标准的金属箔表面脱锌/镀锌不同,固溶反应中涉及的脱合金/合金化反应应该是锌合金中锌原子向内转移和可逆提取的机制。因此,基于稳定的固溶反应,不同合金相的锌合金负极可以显着提升电池性能

10.png

图9. 合金化负极。(a) Cu/Zn和Cu-Zn/Zn电极的线性极化曲线;(b) 从纯Zn金属和Zn₀.₅Ag₀.₅合金中去除Zn原子的能量成本的DFT模拟;(c) 室温下Zn、ζ-和ε-ZnₓAg₁₋ₓ合金相的形成吉布斯自由能,以及Zn2⁺/ZnAg₁₋ₓ与Zn2⁺/Zn相比的相应电化学电位偏移;(d) 在碳纸基材和涂有银纳米颗粒的碳纸浆液上的锌沉积示意图;(e) GaIn@Zn负极的合金化-扩散协同策略;(f) 使用裸锌箔和GaIn@Zn的对称电池的电压曲线。

2.4 插层负极

与传统金属负极上带电离子的直接沉积/剥离不同,锂离子通过插层负极上的嵌入/脱嵌参与电池存储和释放能量。由于没有金属电极,因此消除了枝晶生长和腐蚀。然而,由于缺乏高性能材料和锌存储机制的模糊性,低能量密度是插层负极的最大挑战之一。已报道的插层电极材料主要集中在Chevrel相、过渡金属氧化物或硫化物、复杂过渡金属化合物、有机化合物等。

11.png

图10. 插层负极。(a) 制备PTCDI/rGO复合材料的示意图;(b) Cu₂₋ₓSe纳米棒的形成示意图;(c) Cu₂₋ₓSe和CuSe的XRD图谱;Cu₂₋ₓSe纳米棒的SEM (d) 和TEM (e) 图像;(f)  Cu₂₋ₓSe和CuSe反应界面的电荷转移过程和插层形成能;(g) Zn2⁺在Cu₂₋ₓSe和CuSe中的扩散势垒
2.5 液态电解液
作为在负极和正极之间传导离子的介质,液态水系电解液深刻地影响了ZIBs的负极性能。液态水系电解液对锌沉积行为的调控策略包括:削弱溶剂化效应、抑制二维扩散、形成静电屏蔽层、形成原位SEI层等。液态水系电解质中Zn2⁺的溶剂化结构的影响因素很多,如阴离子盐的种类、电解质浓度和添加剂等

12.png

图11. 削弱溶剂化效应。(a) DFT计算下Zn2⁺与葡萄糖和HO的结合能;(b) 代表Zn2⁺溶剂化结构的部分放大3D快照;(c) 原始Zn2⁺-6H₂O和葡萄糖-Zn2⁺-5H₂O溶剂化结构的静电势图;(d) 甲醇基抗溶剂电解质的制备;(e) Zn2⁺溶剂鞘变化随甲醇的添加示意图

涉及一些极性有机分子的添加剂可以吸附在锌负极表面,从而抑制Zn2⁺的二维扩散。吸附相互作用可能来源于静电感应以及添加剂和锌金属之间的化学键。强吸附相互作用有利于稳定的负极界面。这些吸附在金属表面的添加剂类似于人工非导电改性层。一方面,它们作为物理屏障阻止Zn2⁺的表面迁移。因此,Zn2⁺在与金属的初始接触部位形成大量微小的原子核;另一方面,一些添加剂的基团可以携载Zn2⁺以抑制表面扩散,并且Zn优先在固定在负极表面的添加剂周围成核。由于二维扩散受到抑制,随后的 Zn 沉积将生长出致密且光滑的Zn层

13.png

图12. 抑制二维扩散。(a) 不同电解质中裸Zn电极上Zn2⁺扩散和还原过程的示意图;(b) MXene添加剂对Zn沉积过程影响的示意图;(c) 在弱酸性电解质中各物质分别在Zn表面的吸收能量;(d) Zn对称电池的循环伏安法曲线;(e) 有和没有Arg添加剂的Zn镀层行为示意图;(f-g) 有和没有Arg添加剂的Zn镀层在不同循环次数下的SEM图像

部分添加剂可以在尖端形成静电屏蔽层,抑制枝晶的生长。在沉积过程中,额外的阳离子与Zn2⁺竞争吸附,添加剂中还原电位较低的阳离子将优先吸附在初始尖端,形成静电屏蔽,从而改变随后的Zn沉积行为。此外,一些稳定的极性有机分子,也可以在尖端形成静电屏蔽层。在尖端周围的高电场中,极化分子很容易被尖端吸引。良好的化学稳定性确保有机分子不会参与电子的转移。结果,也可以控制Zn沉积行为

14.png

图13. 形成静电屏蔽层。(a) ZnSO₄电解质和含TBA₂SO₄的电极上Zn2⁺扩散和还原过程的示意图;(b) TBA₂SO₄作为电解质添加剂,Zn在Cu泡沫上的沉积示意图;(c) Et₂O添加剂改变锌负极的形态演变示意图

与人工SEI层不同,负极表面的原位SEI层一般是在电解液与负极接触和充放电过程中,电解液组分和/或盐类阴离子发生分解而形成的。原位SEI主要是通过化学反应和机械抑制来缓解枝晶生长和副反应。因此,电子绝缘、离子传导、高Zn/SEI界面能和大体积模量对于稳定的原位SEI至关重要。重要的是,SEI的形成过程类似于负反馈效应:电解质组分和/或盐阴离子的不断分解可以促进SEI的逐渐完成,这反过来又抑制了这个过程,从而阻止了不受限制的SEI生长。只要条件充足,这个过程就会自发进行。几乎所有报道的原位SEI都具有自我修复功能,这是人工SEI所不具备的

15.png

图14. 形成原位SEI。(a-b) 是否含Zn(NO₃)₂添加剂的Zn‖Ti半电池的CV曲线;(c) Zn‖Zn电池在循环过程中的界面阻抗;(d) 含有和不含Zn(NO₃)₂添加剂的Zn(OTF)₂电解质中的表面演化机理;(e) Zn表面演化的示意图

2.6 非液态电解液

通常,随着游离水含量的降低,非液态电解液的离子电导率降低。幸运的是,非液态成分的可控性可以弥补不足,达到接近甚至优于液态电解液的性能。因此,可以实现稳定且可逆的负极界面,并且非液态电解液的高度可设计性显着拓宽了水系ZIBs的工作环境范围。非液态电解液固态电解液、水凝胶电解液和其他非液态电解液。

由于优异的化学稳定性,固态电解液具有很高的安全性。源自电解液的机械结构和表面化学的离子引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锌枝晶,水的消除可以有效解决副反应引起的负极界面问题。然而,同样明显的是,低离子迁移率和高界面阻抗是全固态电解液面临的棘手挑战。因此,真正的全固态电解液很少,并且大多数报道的固态电解液都包含一定量的液体增塑剂。由于结合了无机电解液的高离子电导率和聚合物电解液与金属负极之间的高界面相容性的优点,固体聚合物电解液受到了广泛关注。将填料复合到聚合物基质中可以提高固体聚合物电解液的性能。特别是具有丰富表面化学性质和大表面积的填料可以显着提高离子电导率

tu15.png

图15. 固态电解液。(a) ZnMOF-808的晶体结构;(b) ZnSO₄电解质和WZM SSE不同沉积行为的机理;(c) IL-PAM组成和结构示意图;(d) MXene-g-PMA的SEM图像;(e) SPE 的整体制备过程示意图;(f) SPE的LSV;(g) 锌/锌对称电池中的恒电流锌电镀/剥离。

随着柔性可穿戴设备的应用,凝胶电解液因其高电化学性能和良好的机械性能而备受关注。通过物理/化学交联由丰富的聚合物链组成的凝胶网络宏观地显示了准固体的形状和体积。然而,由于聚合物链的亲水基团可以吸收大量的水,因此凝胶电解液表现出接近液体的导电性。同时,水分子受到限制而不是自由扩散,意味着HER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此外,凝胶电解液可适用于例如极低温、弯曲、压缩、扭曲甚至刺穿等工作环境

16.png

图16. 凝胶电解液。(a) PAMPSZn水凝胶电解液的合成示意图;(b) ZnSO₄电解液和PAMPSZn水凝胶电解液Zn沉积/剥离机理;(c) CT3G30凝胶电解液的合成示意图;(d)冻干CT3G30的SEM图像;(e) CT3G30的DSC曲线和(f) 离子电导率值;(g) 原始CT3G30 和自愈CT3G30的拉伸σ-ε曲线。
2.7 隔膜设计
作为电池配置的关键部分,隔膜调节电解液中离子的迁移并隔离两个电极以防止直接接触。考虑到枝晶生长可能会刺穿隔膜并相应造成短路,设计可靠的多功能隔膜也是一种有效的策略。目前,虽然玻璃纤维隔膜在实验室广泛应用于水系ZIBs,但由于成本高、离子电导率低、机械强度差等原因,仍难以满足电池性能升级的要求。因此,对新型多功能隔膜的需求日益增加。隔膜对锌负极的调控机制包括:隔膜机械调控质量通量和隔膜通过相互作用调控质量通量。

传统的多孔隔膜主要是通过机械方式调节溶液中的质量通量,这主要取决于它们的物理性能,例如机械性能、结构形态和电解质的润湿性。隔膜优异的物理性能在提高离子电导率、均匀化浓度场和电场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tu17.png

图17. 隔膜机械调控质量通量。(a) GF和(b) Zn-Nafion 隔膜的SEM 图像;(c) 应力-应变曲线;(d) 吸水量;(e) 第一次循环后GF 隔膜和Zn-Nafion 隔膜表面的3D高度图像。

设计可以与离子相互作用的隔膜可以进一步提高负极性能。这可以通过将其他属性附加到隔膜上来实现,例如亲锌性、电子导电性、定向极化电场和低晶格失配

17.png

图18. 隔膜通过相互作用调控质量通量。(a) 原始玻璃纤维隔板和以稳定锌负极为目标的Janus隔膜;(b) MOF/rGO中间层;(c) Zn在改性隔膜和负极的接触区域的沉积示意图;(d) ZC隔膜;(e) Zn2⁺通过纤维素和ZC隔膜时可能的迁移过程示意图。

2.8 其他策略

除了上面介绍的代表性策略外,还不断做出其他有意义的尝试来解决负极界面的问题,例如调节充电/放电协议,改变电池配置等

19.png

图19. 其它策略。(a) 电愈合过程的示意图;(b) 常规正面和背面电镀配置单元的示意图;(c) 标准电池和无负极电池示意图;(d) 无负极电池和标准电池的能量密度比较
III 总结和展望

总体而言,ZIB以其高比容量、安全、环保、低成本等特点获得了快速发展。不幸的是,温和水系ZIBs中的负极稳定性问题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它已成为温和水性ZIBs商业化和大规模应用的不可逾越的绊脚石。因此,在这篇综述中,详细分析了困扰温和水系ZIBs负极性能的三个关键问题,包括由Zn2⁺固有的有限扩散引起的枝晶生长、析氢和水分解引起的腐蚀。重要的是,这些负极问题密切相关,相辅相成。虽然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离深刻的认识还远远不够,一些基础性问题的争论仍无法达成共识。随后,在负极优化部分,结合近期相关报道,总结了目前提高负极性能的相关策略。从理论分析的角度,详细阐述了每种策略的改性机理,涉及界面改性、结构负极、合金化负极、插层负极、液态电解液、非液态电解液、隔膜设计等策略。通过对最新进展的详细分析可以得出结论,虽然负极界面稳定性问题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因此,在此提出一些建议:

(1)深化基础机制研究。目前阐述各种策略对温和溶液中锌沉积行为影响的机制解释主要基于异位分析和理论模拟,没有足够令人信服的证据。因此,有必要从分子和原子水平对温和溶液中锌的沉积和剥离机理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相应地,需要更全面的表征技术来探索其基本机制,尤其是能够简单、准确、快速地获得令人信服的第一手数据的直接观察。

(2)制定和完善量化和测试评价标准。归因于一些关键参数未能合理量化,例如锌可逆性、H₂释放量。此外,几乎所有报道获得了增强的电池性能是基于不同的测试协议,例如电解液的量、测试设备、测试温度、电流密度和放电深度。这些测试条件难以统一,使得实验数据结果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可比性。

(3)结合多种策略。鉴于负极界面问题是相互关联的,同时解决各种问题的策略组合可以弥补负极的有限改进。例如,一些电解液添加剂不仅可以Zn2⁺配位破坏溶剂化结构,还可以吸附在金属表面,屏蔽水的直接接触,限制Zn的成核和生长面积。

(4)发展多功能分离器。实验室常用的隔膜(玻璃纤维或纤维素隔膜)难以保持负极的长期稳定性,因为它们的机械强度差,离子传输通道不均匀。鉴于电池配置中负极和隔膜紧密相连,一些负极界面改性策略可以应用于隔膜,例如将隔膜与一些具有极性基团的有机分子复合以获得亲锌性或构建负表面电荷以抑制阴离子传输和引导均匀的阳离子迁移。

(5)关注综合成本和收益。商用电池强调成本和能量密度。合理限制Zn含量,采用具有高比表面积的负极,如锌粉,可提高锌利用率,降低成本,并维持电池能量密度。此外,研究过程要关注水系ZIBs的安全性和环保性。


作者简介


20.png

杨金章

本文第一作者

辽宁大学  硕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领域

水系锌离子电池


21.png

张思文

本文通讯作者

辽宁大学  助理研究员
主要研究领域

柔性可穿戴电极的制备、金属氧/硫化物的可控合成以及全固态电池、超级电容器和水系电池的制备

主要研究成果

博士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并在博士期间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在新加坡国立大学联合培养 18 个月,2020年入职辽宁大学。截止目前,在电化学储能领域共发表 SCI 论文 40 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0 余篇。论文总引用 1650 次,H 因子22 ,同时,发表期刊中有 3 篇被评为 ESI 高被引用论文,1 篇被评为 ESI 热点论文。授权发明专利 1 项,受理专利 2 项

Email: zhangsiwen@lnu.edu.cn


22.png

马天翼

本文通讯作者

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RMIT University) 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
先进功能材料的设计与合成,包括不同纳米结构,多孔结构和多维度材料,以及它们在能源转化与存储器件(金属-空气电池,光/电分解水,可再生燃料电池)方面的应用

主要研究成果

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澳大利亚科研委员会未来学者,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RMIT University)教授。主持多项累计经费500余万澳元的澳大利亚国家项目。共发表260余篇学术论文,总被引用18000余次,H因子60。担任Materials Report: Energy, Journal of Electronic Materials和Frontiers of Chemistry杂志副主编

Email: tianyima@swin.edu.cn

撰稿:原文作者

编辑:《纳微快报(英文)》编辑部

关于我们

23.jpg

Nano-Micro Letters《纳微快报(英文)》是上海交通大学主办、Springer Nature合作开放获取(open-access)出版的学术期刊,主要报道纳米/微米尺度相关的高水平文章(research article, review, communication, perspective, etc),包括微纳米材料与结构的合成表征与性能及其在能源、催化、环境、传感、电磁波吸收与屏蔽、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研究。已被SCI、EI、PubMed、SCOPUS等数据库收录,2020JCR影响因子达16.419,学科排名Q1区前10%,中科院期刊分区1区TOP期刊。多次荣获“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中国高校杰出科技期刊”、“上海市精品科技期刊”等荣誉,2021年荣获“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提名奖”。欢迎关注和投稿。
Web: https://springer.com/40820
E-mail: editor@nmlett.org

Tel: 021-34207624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11509-1363666.html

上一篇:吉林大学晁单明团队:构筑界面可逆电场,助力高倍率与稳定的锌阳极
下一篇:湖南大学邹雨芹教授:二氧化碳还原耦合甲醛氧化,实现超低电压甲酸盐电合成
收藏 IP: 202.120.30.*|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 08: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