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henzhen Wu, Meng Li, Yuhui Tian, Hao Chen, Shao-Jian Zhang, Chuang Sun, Chengpeng Li, Milton Kiefel, Chao Lai, Zhan Lin*, Shanqing Zhang*
Nano-Micro Letters (2022)14: 110
https://doi.org/10.1007/s40820-022-00846-0
1. 环己烷十二醇(CHD)可促进锌负极实现无枝晶沉积/溶解。
3. 添加的CHD在Zn电极表面建立了稳定的保护层。
在ZnSO₄水溶液中,由于Zn2⁺与极化的水分子之间的配位效应,Zn2⁺离子的主要形式是水合Zn2⁺离子,即[Zn(H₂O)₆]2⁺。然而,这种溶剂化结构[Zn(H₂O)₆]2⁺可能导致去质子化过程,产生OH⁻和H⁺。一方面,生成的OH⁻通过形成绝缘沉淀副产物(如Zn₄SO₄(OH)₆ xH₂O、Zn(OH)₂和ZnO)提高了局部pH值并钝化负极表面。另一方面,产生的H⁺离子会引起锌负极的腐蚀和负极表面的析氢反应(HER)。
II 锌沉积层的表征
在沉积过程中,锌枝晶的生长主要是由于水系ZnSO₄电解液中[Zn(H₂O)₆]2⁺络合离子引发的副反应(图2a-c),而CHD添加剂可以有效调节溶剂化行为和界面性质,从而改善沉积/溶解性能并抑制Zn枝晶生长(图2d-f)。采用SEM和原位光学观察研究了锌沉积过程。在没有CHD添加剂的情况下,Zn负极在15个循环后锌电极表面表现出不均匀的Zn沉积和副产物。这种松散不均匀的结构会导致锌负极和电解液之间持续发生副反应,最终产生不可控的锌枝晶和副产物(图2b)。更糟糕的是,沉积后的锌负极上可以观察到粗糙的表面,这表明在ZnSO₄电解液的沉积过程中发生了严重的腐蚀反应(图2c)。
在CHD添加剂的情况下,可以形成[Zn(H₂O)ₘ (CHD)]2⁺溶剂化结构(图2 d)。生成的[Zn(H₂O)ₘ (CHD)]2⁺可以促进Zn2⁺的沉积,从而获得稳定的沉积层,循环后表面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图2e)。循环后致密且光滑的沉积层进一步证明锌负极稳定性的提高(图2f)。
为了进一步说明CHD添加剂的作用,采用原位光学显微镜观察Zn|Zn对称电池中Zn负极表面的变化,在ZnSO₄水性电解质中(图2g),5分钟后,大量的Zn核不均匀地分布在Zn箔表面。20 min后,逐渐出现小突起并最终形成突出的锌枝晶。相反,在电解质中添加CHD后(图2h),在20分钟内可以监测到Zn负极表面具有均匀致密Zn镀层,表明CHD添加剂有助于阻止锌箔上的枝晶生长。
III CHD调节ZnSO₄电解质中的溶剂化效应
采用核磁共振(H-NMR)和红外光谱(FTIR)等研究了[Zn(H₂O)ₘ (CHD)]2⁺电解液的工作机理。如图3a所示,2H峰从4.7009 ppm(纯D₂O)移动到4.7259 ppm(2M ZnSO₄),表明水分子周围的电子密度在溶剂化过程中被削弱了。
在添加浓度为1和20 mg mL⁻1的CHD后,峰分别移动到4.7238和4.7188 ppm,表明CHD调节了Zn2⁺溶剂化结构并释放了配位的水分子。进一步测试不含ZnSO₄的1 mg mL⁻1 CHD和20 mg mL⁻1 CHD样品以进行更好的比较,其中峰分别偏移到4.7012和4.7029 ppm,这是由于自由水比ZnSO₄中含有更多的电解质。
FTIR中SO₄2⁻峰的移动归因于CHD分子改变了Zn2⁺和H₂O之间的相互作用。总体而言,NMR和FTIR的观察表明,CHD可以改变Zn2⁺溶剂化结构,即从[Zn(H₂O)₆]2⁺电解质变为[Zn(H₂O)ₘ (CHD)]2⁺电解质。
IV CHD在电极/电解液界面上的工作机理
CHD在电极/电解液界面上的功能通过zeta电位测量来表征(图4a)。2 M ZnSO₄水性电解质中添加0.1 mg mL⁻1 CHD呈现出最高的zeta电位,大约73.41 mV。
理论上,采用DFT计算不同小分子与Zn (001)晶面之间的吸附能力。如图4b所示,Zn表面[Zn(H₂O)₅(CHD)]2⁺ (-9.68 eV,灰色)的吸附能高于CHD (-0.8 eV,蓝色)和[Zn(H₂O)₆]2⁺ (-8.23 eV,黄色),也比溶解在溶液中的[Zn(H₂O)₅(CHD)]2⁺ (−1.78 eV)具有更高的能量(绿色)。该结果表明[Zn(H₂O)₅(CHD)]2⁺和Zn表面之间的强吸附。这与实验结果很好地吻合。考虑到CHD配位的Zn2⁺络合物离子对附近水分子的限制作用,可以推断[Zn(H₂O)₅(CHD)]2⁺更倾向于锚定在Zn表面以抑制不可控的Zn枝晶和副反应。
图4c-e:DFT计算结果表明,[Zn(H₂O)₅₋ₓ(CHD)]2⁺ (x=1–5)的逐步去溶剂化能在 0.442到7.003 eV 之间,远低于[Zn(H₂O)₆₋ₓ]2⁺ (x =1–6)。这应该主要归功于多个羟基官能团,它可以有效地与中心Zn2⁺配位,并显著降低去溶剂化过程的能垒(图4e)。因此,[Zn(H₂O)₅₋ₓ(CHD)]2⁺ (x=1–5)可以很容易地使修饰后的Zn2⁺溶剂化结构中的配位水分子去溶剂化,有利于稳定光滑沉积/溶解以提高倍率性能和长循环寿命。
V Zn沉积/溶解过程中CHD效应的电化学表征
制备CHD辅助ZnSO₄电解液和ZnSO₄电解液的Zn|Cu电池,以表征在铜基体上的Zn沉积/溶解(如图5a)。ZnSO₄电解液中的库伦效率(CE)剧烈波动并在大约60个循环后迅速衰减,反映了铜网上不规则的Zn沉积。相反,在ZnSO₄水溶液中加入CHD添加剂,循环200次后库伦效率仍能保持在99.56%和稳定的循环性能。
图5b:与CHD辅助电解液相比,原始ZnSO₄电解液表现出更大的充电/放电极化。高过电位会导致极化增加、库伦效率差、电极损坏,甚至电池失效。添加CHD添加剂的ZnSO₄电解质的成核过电位(31 mV)远低于纯ZnSO₄电解质(68 mV),表明CHD组装的有机层可以激活锌成核过程并降低第一次循环的锌沉积电阻。锌成核能垒的减少促进了电极上小锌核的产生,而不是无序锌枝晶的快速生长。
在不同电流密度下对Zn|Zn对称电池进行了分析,如图5c-i所示。在1、2、5和10 mA cm⁻2电流密度下测试锌负极的沉积和溶解稳定性。在没有CHD添加剂的电池上存在较高过电位。然而,CHD辅助ZnSO₄电解液中的电池在40次循环后表现出逐渐降低的过电位和非常稳定的电压滞后。这表明CHD添加剂加速了Zn沉积/溶解过程中的离子迁移率。
然后,使用含有和不含有CHD添加剂的电解质进行Zn|Zn对称电池的长期循环测试。具有CHD添加剂的电池在2.0 mA cm⁻2下可稳定循环长达2200小时,在5.0 mA cm⁻2下可稳定循环长达1000小时,在10.0 mA cm⁻2下可稳定循环长达650 小时。含有CHD的电池中的低极化和稳定的电压分布有利于引导锌成核能垒,从而在均匀沉积过程中实现锌负极无枝晶。相比之下,在相同的测试参数下,没有CHD添加剂的电池中出现了明显的电压波动和较大的极化(图5e、g、i)。
VI Zn|V₂O₅全电池的电化学表征
图6a:使用添加CHD电解液的Zn|V₂O₅全电池在的充/放电倍率为0.2、0.5、1.0、2.0和4.0 A g⁻1下比容量分别为300、252、231、189和141 mAh g⁻1。此外,当电流密度恢复到0.5 A g⁻1时,比容量可以维持在245 mAh g⁻1,优于使用ZnSO₄电解质的电池的性能。
图6b:使用ZnSO₄电解质的电池在最初的80个循环中容量迅速衰减,在2000次循环后比容量仅为54 mAh g⁻1,每圈容量快速衰减0.03%。然而,使用CHD添加剂后,Zn|V₂O₅电池在2000次循环后比容量高达175 mAh g⁻1,每圈容量快速衰减仅0.004%。同时,使用CHD添加剂的全电池在2000次循环后保持稳定的电压平台(图6c),而使用ZnSO₄电解液的全电池,表现出不稳定的充放电平台和增加的电压间隙(图6d)。EIS测试结果表明(图6e),使用添加CHD电解液的全电池具有较小的Rct值,这与改善的Zn2⁺传输和防止电极上的副反应相对应。全电池优异的电池性能进一步证明了CHD添加剂在AZIBs实现高可逆容量和长循环寿命方面的重要性。
VII Zn|V₂O₅全电池的电化学表征
环己烷十二醇(CHD)是一种具有多羟基基团的有机小分子,被应用于典型且廉价的ZnSO₄水性电解质中,可有效地稳定AZIBs中的Zn负极。添加CHD分子后,电解质中Zn2⁺的溶剂化壳层和Zn电极上的表面覆盖情况同时发生重构。CHD辅助的ZnSO₄电解液降低去溶剂化能和成核势垒有助于Zn沉积。电极表面的[Zn(H₂O)₅(CHD)]2⁺络合离子的吸附,有效地减少了锌负极附近的游离H₂O的量。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在10.0 mA cm⁻2的高电流密度和1 mAh cm⁻2的沉积容量下,Zn|Zn电池中锌负极的循环稳定性长达650小时。使用CHD添加剂的Zn|V₂O₅全电池在2000次循环后可以实现175 mAh g⁻1的高容量保持率,在~5 mg cm⁻2的高质量负载下具有92%的高容量保持率。Zn|V₂O₅全电池具有显著的长循环寿命和容量性能,在实际运行条件下实现AZIBs的突破,证明了CHD添加剂对AZIBs质量提升的显著影响。
张山青
本文通讯作者
纳米材料化学、分析化学、电化学、能源化学。
▍个人简介
▍Email: s.zhang@griffith.edu.au
▍个人主页:
experts.griffith.edu.au/19020-shanqing-zhang
林展
本文通讯作者
能源存储与转换。
▍个人简介
▍Email: zhanlin@gdut.edu.cn
▍个人主页:
https://www.gdut.edu.cn/info/1959/11589.htm
撰稿:《纳微快报(英文)》编辑部
编辑:《纳微快报(英文)》编辑部
Tel: 021-34207624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6 15: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