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no-Micro Lett.(2020)12:76
https://doi.org/10.1007/s40820-020-0410-x
本文亮点
在炎症的微环境中,由于许多细胞因子释放和细胞死亡,局部的氧自由基含量会显著的高于正常组织。根据这个特点,我们设计了一个炎症靶向输送的纳米载药系统。小檗碱作为工具药,借助氧自由基响应性纳米微胶束可以选择性的在炎症环境中释放并提高炎症细胞对它的吸收度。因此,BPseP可以有效促进小檗碱在类风湿关节炎组织中,特别是在耐药性的类风湿关节炎组织细胞内蓄积,从而提高药物的抗关节炎作用,增强疗效。
II ROS响应性纳米输送系统可以显著增强小檗碱在体内的抗关节炎药效
动物实验显示,纳米小檗碱微胶束(BPseP-小檗碱)的抗关节炎作用强度大于单用小檗碱10倍以上,并能显著抑制与炎症相关的关键细胞因子IL-1和IL-6的分泌。X射线成像研究结果亦表明,BPseP-小檗碱能显著减轻佐剂诱导关节炎大鼠的骨破坏。
图2. (a) 和(b) 小檗碱微胶束显著抑制关节炎大鼠后足水肿。(c) 小檗碱微胶束显著抑制炎症性细胞因子IL-1和IL-6分泌。(d) X-射线成像显示小檗碱微胶束能保护小鼠关节骨免受佐剂性关节炎大鼠骨破坏。
刘良 讲座教授
本文第一通讯作者
中国工程院院士 美国国家发明家学会院士
澳门科技大学校长
刘良院士是国际知名的中医内科学专家,长期从事中医药诊疗类风湿关节炎等风湿病临床研究及新药研发。研究团队首次在国际上创建了类风湿关节炎等风湿病IgG硫酸化N-糖链分子诊断新方法,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Reviews Rheumatology为此专门发表研究亮点新闻,认为该方法解决了血清抗体阴性风湿病难诊断的技术难题。此外,亦成功研发全国首个中药缓释剂——正清风痛宁缓释片,被纳入国家基本药物和医保药物双目录,在全国广泛应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
▍主要研究成果
刘院士已在SCI英文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230余篇,累计影响因子逾1060,包括Science和Nature增刊, Nature Medicine, 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 Nature Communications, Microbiome, Pharmacology& Therapeutics等国际期刊,获国际专利授权27项。主要研究成果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澳门特区政府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刘院士亦兼任世界卫生组织(WHO)传统医学项目顾问和专家组主席、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中医药技术委员会ISO/TC249第一工作组主席、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药免疫专业委员会会长、澳门风湿病研究国际合作联盟主席,以及知名期刊Phytomedicine副主编和Pharmacological Research荣誉编辑等学术职务。
袁振 副教授
本文第二通讯作者
澳门大学健康科学学院 认知与脑科学中心
主要从事生物医学光子学, 光学分子影像以及神经科学和脑功能成像的研究。
▍主要研究成果
袁振教授在脑神经科学和生物医学光子学等领域取得一系列一流国际广泛认可科研成果。在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 Neuroscience,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 Brain Topography, Neurophotonics, Biological Psychiatry, Journal o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等重要脑科学杂志,以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Nano Letters, ACS Nano, Biomaterials, Nanoscale, Theranostics,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Optics Letters, Optics Express,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等国际顶尖生物医学光子学杂志发表SCI期刊论文近200篇,大多数为通讯作者。袁振教授现任Quantitative Imaging in Medicine and Surgery编委, BMC Medical Imaging和 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 副主编, 是 OSA 和SPIE高级会员,中国生物医学光子学会委员,澳门核医学和分子影像协会副主席。
E-mail:editorial_office@nmletters.org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9 07: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